重達70噸的史前巨獸,大塊頭的恐龍是如何吃出來的

長脖子恐龍

1。53億年前,在加拿大蒙大納州,一種被稱為樑龍的巨型恐龍在季節性溼地中徘徊,尋找午餐。

像大多數其他蜥腳類恐龍一樣,樑龍非常大 - 體重相當於約4頭大象,長度大約3輛公交車。而且:整個身體長度的25%是它的脖子,遠比任何哺乳動物的脖子都要長。

重達70噸的史前巨獸,大塊頭的恐龍是如何吃出來的

樑龍

如果像某些古生物學家所設想的那樣,樑龍的脖子是直立向上的,那樑龍的高度可能會達到11米。

因此,您可能會理解,為什麼有些古生物學家在研究樑龍的牙齒後會感到驚訝。根據在它們牙齒上發現的劃痕,證明樑龍的主要食物不是樹葉,而是長在地面上的蕨類植物。

而且不僅僅是樑龍。在同一地區 – 這個地區叫莫里森組 - 的其他蜥腳類動物也吃同樣的東西。

重達70噸的史前巨獸,大塊頭的恐龍是如何吃出來的

莫里森組

比如25噸重,23米長的雷龍,大部分吃地面植物。

重達70噸的史前巨獸,大塊頭的恐龍是如何吃出來的

雷龍

15米長的圓頂龍,吃更堅硬的灌木和矮樹 - 儘管它的肩高約有4米,差不多有長頸鹿那麼高。

重達70噸的史前巨獸,大塊頭的恐龍是如何吃出來的

圓頂龍

所有這些恐龍的脖子都比它們的身高長得多 – 也比恐龍的嘴夠到地面所需的長得多。

但是,如果這些蜥腳類動物都在吃地上植物,為什麼它們都有那麼長的脖子呢?

事實證明,長脖子在進食方面確實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優勢,而且這種好處將使它們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動物!

做一個大塊頭有很多好處。首先,它很難被攻擊和吃掉。然後,大型動物的熱量散失更緩慢,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消耗更少的能量來調節體溫。更大的身體也可以為以後儲存更多的能量,這有助於他們度過艱難的時期。它們還可以比大多數小型物體移動得更遠和更快 - 它們可以在食物來源相距較遠的環境中生存。

蜥腳類恐龍

有些蜥腳類動物,比如白堊紀的阿根廷龍,體長35米,重70噸。

重達70噸的史前巨獸,大塊頭的恐龍是如何吃出來的

阿根廷龍

但是,儘管它們最終演變為絕對的巨獸,但蜥腳類恐龍的起步卻相當卑微。

蜥腳類恐龍屬於較大的一組恐龍,稱為蜥腳形亞目。儘管有爭論,但是最常見的定義是,蜥腳類動物一旦開始使用所有四條腿走路,並且不再用手指抓東西,它們便是正式的蜥腳類動物。

大約在2。1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在北美出現了最早的蜥腳類恐龍足跡。

但是最早已知的可以完全確定是蜥腳類動物的骨骼化石,是大約500萬年後泰國發現的伊森龍。

重達70噸的史前巨獸,大塊頭的恐龍是如何吃出來的

伊森龍

根據這些骨頭,古生物學家認為,最早的蜥腳類恐龍可能看起來像一種侏羅紀早期恐龍,稱為火山齒龍,來自辛巴威,屬於蜥腳形亞目。火山齒龍雖然沒有後來的親戚那麼大,但也仍然非常大:估計長約9米,重約10噸。

重達70噸的史前巨獸,大塊頭的恐龍是如何吃出來的

火山齒龍

它比後來的蜥腳形亞目動物的脖子略短,體型也略小。但是火山齒龍具有一個微妙但重要的新功能:與其他蜥腳形亞目動物不同,它的前腿大約和後腿一樣長,它可能一直是用四足行走的。

向四足行走的轉變演化來說是重要的。大型動物需要穩定的支援 - 一旦它們獲得了所需的穩定性,它們很快就開始擴大體型。到侏羅紀中期,巴塔哥尼亞龍的長度幾乎是火山齒龍的兩倍。

重達70噸的史前巨獸,大塊頭的恐龍是如何吃出來的

巴塔哥尼亞龍

但這僅僅是開始。到侏羅紀末期,蜥腳類恐龍已真正變成龐然大物。

比如,坦尚尼亞發現的長頸巨龍是26米長的怪獸,估計重達78噸。

重達70噸的史前巨獸,大塊頭的恐龍是如何吃出來的

長頸巨龍

超龍是目前發現的脖子最長的頸蜥腳類恐龍,脖子足有15米長。

重達70噸的史前巨獸,大塊頭的恐龍是如何吃出來的

超龍

現在,古生物學家認為那些長脖子不僅僅是它們體型變大的怪異的副產品。實際上是長脖子使蜥腳類恐龍變得更加龐大。

脖子長吃得多

長期以來,進化出長脖子的最好的假設是,長脖子進食空間更大。畢竟,來回走動會消耗能量 – 走動越少,吃得越多,那就越好!

最大化進食效率是體型長大的關鍵,長脖子和大型身體與蜥腳類恐龍的進化是緊密相連的。當然,總會有例外,但總體而言 - 身體越大,脖子越長。

長脖子非常成功,以至於侏羅紀晚期,蜥腳類恐龍在全球範圍內有19個屬。其中的十個可以在蒙大拿的莫里森組中找到,包括樑龍和其他一些恐龍。

但是,儘管長脖子是蜥腳類恐龍大量進食的一個很好的線索,但實際上它們也可以很好地表明它是在吃什麼。

當然,有些蜥腳類恐龍吃樹梢上的葉子:比如腕龍的牙齒磨損非常符合咀嚼樹葉的生活方式。但是像樑龍這樣在地面吃食物的,它的脖子和身體同樣長。

重達70噸的史前巨獸,大塊頭的恐龍是如何吃出來的

儘管這看起來有些奇怪,但是如果您瞭解樑龍所居住的環境時,它會變得更有意義。

橫掃地面

莫里森組降雨很多。大多數水流入附近的山區,這些山區經常被季節性河水淹沒,河岸也經常被淹沒。如果沒有大雨,這個大盆地是一個開放、乾燥的環境,幾乎沒有樹木。

科學家將其比作現在的非洲稀樹草原 - 但是地面上長得植物是蘇鐵和蕨類植物,而不是後來進化出來的草。地勢低窪的地區會形成湖和廣闊的溼地,並被樹木環繞。

有這些不同的環境都意味著莫里森可以支援10種不同的蜥腳類恐龍生活 - 因為他們吃的東西不同,居住的地方略有不同。例如,吃比較高處食物的腕龍和吃灌木的圓頂龍可能大多數吃湖泊和溪流附近的樹。但是樑龍吃的是在溼地生長的植物。

重達70噸的史前巨獸,大塊頭的恐龍是如何吃出來的

而且,對大型恐龍來說,溼地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如果陷在泥裡,不斷掙扎,最終會筋疲力盡,甚至可能致命。實際上,莫里森組的一些泥岩儲存了以這種方式死亡的蜥腳類恐龍。

但是樑龍的脖子很長,可以很容易地深入這些溼地,吃蕨類植物和其他植物,而不會踩到泥裡。結果,樑龍能夠吃到其它大型食草動物吃不到的食物,比如劍龍,因此樑龍為自己開闢了一個與其他食草動物競爭的空間。

長脖子使它們獲得了勝利:即使它們只吃水平面上的食物,而不是上下左右全都吃。

在脖子長度上,目前統治世界的哺乳動物永遠不會比恐龍做的更好。長頸鹿有所有現存哺乳動物中最長的脖子。但是它的脖子大約只有樑龍的三分之一,這是過去或將來的長頸鹿都很難突破的限制。

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包括人類,都只有7塊頸椎。長頸鹿也沒有更多的骨頭,只是脖子上的骨頭更長而已。但是,蜥腳類恐龍和其他恐龍就沒有這樣的限制。他們的脖子上最多可以有19個椎骨!

這也是倖存下來的恐龍,就是鳥類,具有長脖子的原因。

鳥類的脖子比蜥腳類恐龍的脖子用途更多。脖子可以幫助它們在溼地採食,修理羽毛以及在行走和飛行時幫助其頭部保持穩定。有些鳥,比如鸚鵡,甚至會用脖子幫助他們爬樹。

但是,對我們來說幸運的是,那些長脖子鳥並沒有和蜥腳類恐龍競爭最大恐龍的意思。

一隻普通大小的鵝已經非常有戰鬥力了 - 而一隻水牛的大小的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