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文化發展,帶領臉譜文化進步,對戲曲史產生深遠意義

引言

臉譜之美留於形象,非常傳神。戲曲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受到了中國人的喜愛,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愛。臉譜在戲曲演員的臉上有了生命力,戲曲演員在舞臺上的戲曲造型藝術給觀眾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不同的扮相,妝容也不一致。“生”、“旦”兩角妝容簡單,只是略施粉黛即可,因此被稱為“俊扮”、“素面”。

相較於“生”、“旦”,“淨行”、“醜行”的妝容就顯得很複雜,面部色彩和繪畫都很複雜,尤其是“淨”,臉上必須畫重油彩,圖案精妙而複雜,被稱作“花臉”。戲曲臉譜是指代的“淨”的面部繪畫。

戲曲文化發展,帶領臉譜文化進步,對戲曲史產生深遠意義

而“醜”角是指戲曲扮演中的角色,會在鼻樑上抹白粉,俗稱“小花臉”。中國戲曲的發展和臉譜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在十二世紀和十三世紀的宋院劇本和元雜劇中,就已經出現了一大批鼻樑一抹白的丑角臉譜。

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歌舞中出現了“假面歌舞”,這“假面”就成為了戲曲臉譜的前身。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吳越人民的“黑齒雕題”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臉部妝容。古代戰爭的面具,漢代百戲的造型各異的動物頭型或是隋唐時期的歌舞面具,都可以追溯到戲曲臉譜的發源。

發展到宋朝時,戲曲臉譜已經演變到素面和花臉兩種型別了。元代的雜劇,戲曲人物中的“淨”和“醜”已經從簡單的畫法

過渡

到了色彩對比強烈的畫法,為日後戲曲臉譜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戲曲文化發展,帶領臉譜文化進步,對戲曲史產生深遠意義

明清時期戲曲臉譜,已經形成基本規格,整體觀感與京劇極其相似。

光緒年間,京劇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表演形式和裝束。當時的藝術家們也是齊頭並進,都在為著戲曲文化鞠躬盡瘁。

他們汲取各種劇種的臉譜優勢,歷經幾代人的改革和創新,從人物經典形象為出發點,根據面貌的特殊性找到對應顏色,深深獲得了觀眾的喜愛,成為了臉譜藝術發展的重要程序。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貴州農村出現古老的地方戲種,保持著戴藝術面具的習慣,算是戲曲文化中的活化石。隨著戲曲文化的不斷髮展,戴著面具表演會不方便,藝術家們就直接把臉譜給畫在臉上,逐漸形成了臉譜。

戲曲文化發展,帶領臉譜文化進步,對戲曲史產生深遠意義

當時很流行戶外唱戲,一部分離戲臺很遠的觀眾根本看不清演員的臉,因此會透過臉上的油彩進行辨別。

因為是戶外演出,一般只會採用黑、紅、白三種醒目顏色,重點畫在五官重點部位。

這樣的畫法比較粗略簡單,隨著戲曲文化的不斷髮展,臉譜妝容又有了新進步。

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初,京劇逐漸形成了完備的表演體系,京劇臉譜也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研究,京劇臉譜發展充分施展了“拳腳”。

圖案豐富性和藝術性增加,人物個性色彩之間的區分也更加明顯,還創作出了很多的神話人物,形成完整的化妝臉譜模式。

京劇臉譜構圖多樣顏色五彩繽紛,看起來容易眼花繚亂,散發著神秘的文化魅力。

京劇臉譜共有十幾種類型,在戲種的不斷借鑑中,產生了更多的譜式。

這些譜式都是以人物的性格和長相為依據,不同的人物性格線條的繪畫處理方式也各不相同,做到了讓每個人物都個性飽滿有所區別。

戲曲文化發展,帶領臉譜文化進步,對戲曲史產生深遠意義

京劇作為大劇種,雖然在大力的發展臉譜。只不過在一些角色上仍然會選擇戴面具,例如土地、雷公等。京劇在中國戲曲的發展歷史上,有著兩百多年的歷史。它具有傳播快,流傳廣的特性,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因此京劇臉譜在中國戲劇臉譜上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臉譜的作用,就是希望能夠透過色彩和圖案來表現人物的個性、品質、身份等,顏色和圖案的交相輝映,帶給觀眾豐富的視覺體驗。

以京劇臉譜為例,它共有紅、黑、藍、金、銀等顏色,主要是利用自然膚色的誇張描畫,用來作為性格象徵。紅色象徵的是赤膽忠心、勇毅。紫色象徵著剛強。黑色象徵著高貴的人物個性。綠色象徵著人物的忠肝義膽。

戲曲文化發展,帶領臉譜文化進步,對戲曲史產生深遠意義

在京劇的劇目中,很多都是以神話、傳說為主要題材。戲中的妖怪,體現在臉譜上就是“象形臉”。其中最經典的要屬孫悟空,孫悟空的臉譜能表現出猴子的面部特徵,後來它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成功後,成為了神,後來的畫法就具有“神仙臉”特徵,把眼窩處塗成金色。

結語

臉譜藝術具有整體性,發展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是優秀文化的代表之一。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有義務對它進行傳承,願它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

參考資料:《臉譜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