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這間共享小廚房,守護白血病友的“春天”

漂泊異鄉的求醫路上,病人如果能吃上一口家鄉的味道,不僅是對體力的補充和味蕾的滿足,更是對疲憊心靈的慰藉。

在北京,有一間開設在醫院裡的抗癌共享廚房“小白春天”,為白血病等血液病病友家屬們提供免費的場地和水電。溫暖人心的不只是一餐一飯,亦是困境中的愛心與守候、勉勵與互助。

白血病患兒吃上家裡的熱乎飯

中午11點出頭,豐臺區博仁醫院院內,不足20平方米的半露天小廚房裡,滿滿當當地擺放著將近10個灶臺,十來個人穿梭其間,擇洗切炒,忙忙碌碌。不一會兒,豆角燒肉、東北鐵鍋燉、蒜蓉粉絲、青椒肉絲、臊子面、包子、餃子陸續出鍋,香氣瀰漫。隨後,這些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就被裝進飯盒,熱騰騰地送進一間間白血病患者的病房裡。

北京的這間共享小廚房,守護白血病友的“春天”

“這裡就像一個‘小中國’,天南海北的病友都有。”“小白春天”創始人齊利光說。

這個共享廚房裡服務的,絕大多數是白血病患兒及家屬。白血病患兒在治療中對於飲食的衛生要求很高,最好就吃家屬親手做的飯菜,保證清淡、新鮮。可大部分家庭都是從外地來北京醫治,對於去哪裡買米、哪裡買菜,家屬們經常兩眼一抹黑、心裡發怵。更有的家庭,為了籌錢治病早已經濟拮据,每月花三、四千元租一套能做飯的房子對他們來說,負擔太過沉重。

“小白春天”成了大家的綠洲。一位家人在病房裡陪護患病的孩子,另一位家人在小廚房做好可口的飯菜送進去——是這裡病友家庭們的標準搭配。北方人教南方人包包子、捏餃子,南方人教北方人煲一煲養生湯。相聚於這裡,大家一起做飯、一起吃飯,省了錢,也省了心。“一個人吃飯淨想傷心事。”一位病友家屬說。

為何會弄抗癌共享廚房?這和齊利光自己的經歷有關。

2015年,齊利光的兒子從河北來京求醫時確診白血病,揹著兒子的面,年剛四十的硬漢走在馬路上大哭了一場。此後,他一邊給兒子治病,一邊張羅著和病友家庭一起組織愛心車隊、腳踏車協會、游泳協會。兒子的病成功治癒後,原本在老家做生意的齊利光留下當起了“北漂”。

2017年,他正式創辦了“小白春天”抗癌共享廚房。早期,大家蹲在地上用電磁爐做飯,後來人多起來,醫院免費提供了兩間小屋供他們使用。如今,小廚房最多的時候能解決一百個病友家庭的吃飯問題。

“小白指的是白血病這個病友群體。剛得白血病的孩子剛一確診時都是絕望的。起名叫‘小白春天’,就是希望大家無論多麼痛苦都能看到希望,‘小白’也可以擁有春天。”齊利光說。

北京的這間共享小廚房,守護白血病友的“春天”

齊利光手裡拿著厚厚的一沓無償獻血證

病友家屬無償做起管理員

每天上午8點和下午3點,姬大哥都要到菜市場採購一次。“患者的飲食需要特別注意,必須新鮮。”姬大哥說。

姬大哥是抗癌共享廚房的第七任管理員,兒子半年前確診。如今,他每天既要給自己患病的兒子準備一日三餐,也承擔著為無暇做飯的其他病友家庭備飯的工作。歷任管理員都是病友家屬,不開工資,志願工作。

北京的這間共享小廚房,守護白血病友的“春天”

小廚房現任管理員姬大哥正在為病友們做午飯

小廚房裡的愛心接力,陪伴病友們走過春夏秋冬,也見證著一則則人間大愛的故事。

在大學教法語的劉老師患上了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經由姐姐捐贈骨髓後成功手術。但幾個月後,劉老師的白血病又復發,8歲的兒子繼續接力,將骨髓移植給媽媽,終於將她從死亡線拉了回來。

28歲的李廣,是抗癌共享廚房的長期志願者,也曾是這裡的管理員。多年前,李廣的弟弟確診白血病,母親在病房裡陪護弟弟,李廣則在小廚房做飯。有一天,醫生通知李廣,弟弟的治療已經欠費了1000多元,錢必須得續上才能進行骨髓穿刺。然而,此時,李廣全身上下僅剩下136元。危急時刻,“小白春天”的病友們你三百我五百,愣是給李廣湊出了2000元。弟弟康復多年後,李廣仍會回到抗癌共享廚房作志願服務。

一家一個整理箱,裝著各色油鹽醬醋,每週一次大掃除;儲物櫃裡放著好幾把病友們的車鑰匙,哪位病友有需要就自行取用;義務理髮師走了一波很快又會有新的頂上;音樂、繪畫等專業的老師們義務開課,讓輟學就醫的孩子們也能學習新知識;還有定期講座,專家來做科普,幫助患者家庭少走彎路……憑藉病友家庭的投入、互助和共同摸索,“小白春天”逐漸形成了固定的運營模式。

愛心接力幫助小廚房運營

為維持收支平衡,外地的抗癌共享廚房,有的會向病友象徵性地收取點費用,有的還需要創始人自掏腰包補貼。“小白春天”則不對病友收取費用。如何讓共享廚房長期執行下去,一直困擾著齊利光。

“雖然醫院提供了免費場地和水電,但米麵糧油花銷大,灶臺等裝置也得定期更新。”齊利光說。

令人開心的訊息是,社會力量開始關注到了抗癌共享廚房。近兩年,“小白春天”陸續獲得了幾家基金會與愛心人士的資助,網商銀行公益小店聯盟也透過提供公益金、免費升級經營裝置等方式,為抗癌廚房分擔運營成本。

在小廚房裡踱步一圈,記者可以看到一個個被來自各界的愛心澆灌的細節:冰箱、儲物架、綠植是歷屆病友捐贈的,孩子們的玩具、大人小孩的過冬衣物是愛心人士捐贈的,鍋具、大米是公益小店聯盟送來的。

病友們也不一味做愛心的索取者。在“小白春天”的組織下,病友家屬、醫院工作人員、周邊居民獻血蔚然成風。每個月的志願獻血,已經成了“小白春天”的固定活動之一。

記者手記:讓小廚房的煙火氣更綿長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每天凌晨,“小白春天”裡的燈就亮了起來,成了醫院裡的第一縷晨光。對於不少求醫路上苦苦堅持的癌症患者家庭來說,它如同一盞黑夜中的“小橘燈”,點亮了大家心中的希望。

在採訪中,齊利光的一句話平實而令人觸動:“好事做好不容易,小事能一直堅持下去,就是一件不平凡的事。”

記者獲悉,外地的一些抗癌共享廚房,運營者得承擔固定的房租和水電費用。相較之下,“小白春天”是幸運的,有醫院提供免費場地,解決了日常運營中的成本大頭——房租與水電費。

但即便如此,要想確保抗癌共享廚房執行無虞,齊利光要考慮到的事情依然很多:日常開銷最大的是米麵油,每天就得用掉20斤到40斤大米;每週三次為大病患者補充營養熬製的五紅湯;給患者免費提供的淨化水……

如何長久地守住抗癌共享廚房裡的煙火氣?某一次的捐贈或者某幾位愛心人士的援手,恐怕遠遠不夠。抗癌共享廚房需要找出一條可持續的公益模式,用健全的制度來保障資金的順暢。同時,相關職能部門也應該關注到它們,在合乎規章的前提下,給予抗癌共享廚房多一些政策上的便利與支援。

“為眾人抱薪者, 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我們希望,讓愛心久久傳遞,讓溫暖常駐心間。

記者:孫奇茹

流程編輯:u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