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融東西”第五屆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首套音樂會節目“北京故事”在林肯中心成功舉辦

“樂融東西”第五屆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首套音樂會節目“北京故事”在林肯中心成功舉辦

海外網10月13日電

當地時間10月9日下午3時,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China Now Music Festival)的首套音樂會節目“北京故事”在林肯中心爵士樂中心的玫瑰劇場(Rose Theater, Jazz at Lincoln Center)成功舉行。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今年迎來五週年,由巴德音樂學院美中音樂研習院攜手中國中央音樂學院主辦,以三套精心策劃、獨具一格的音樂會節目詮釋“樂融東西”(East of West)的主題,以此慶祝兩校合辦的“中國音樂發展計劃”五週年。

音樂會開場時,巴德音樂學院美中音樂研習院院長、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藝術總監蔡金冬介紹:“何為東方?何為西方?我們希望在今年的音樂節中為大家展現出新的詮釋。 ‘樂融東西’的寓意是既在音樂傳統和歷史中展示不同的邊界,又在音樂創作和表演中消釋人為的邊界。”

本場音樂會中,郭文景的歌劇新作《駱駝祥子》選曲及葉小綱的《第二交響曲“長城”》首次在美國的舞臺上演出,美國觀眾讚歎能在紐約欣賞到中國當代作曲家的作品,音樂廳掌聲雷動。指揮家、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藝術總監蔡金冬執棒巴德當代樂團(The Orchestra Now),攜手男高音歌唱家李毅、女高音鄧曼麗、青年鋼琴家鞠小夫、吹管大師郭雅志、二胡演奏家楊飛飛等共同出演。

“樂融東西”第五屆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首套音樂會節目“北京故事”在林肯中心成功舉辦

當天,音樂會在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shalomov)所作的《北京胡同》中拉開帷幕,這位俄國出生的猶太裔美國作曲家自1918年起在中國生活了30年,成為開拓中國現代音樂的領軍人物之一。《北京胡同》作於1931年,首演於1933年,如一卷西方人眼中的老北京街巷的交響音畫,描繪了從清晨的寺廟鐘聲到街道小販的叫賣聲,從京劇的抒情曲調到令人難以忘懷的送葬鼓聲,最終音樂把我們帶回了開始時的寧靜北京。聽眾的心也隨著美妙的音樂聲開始暢遊。緊隨其後,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故事精髓以歌劇的形式首次登上美國的交響樂舞臺,中國作曲家郭文景於2013-14年間創作的這部作品捕捉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北京的氛圍,同時發揮了西方歌劇的特長。作曲家為本屆音樂節特別節選的四個樂章,以祥子與虎妞之間的婚姻悲劇為故事線展示歌劇所具備的戲劇性、抒情性和交響性,男女主人公分別由男高音歌唱家李毅和女高音鄧曼麗飾演。兩位歌唱家惟妙惟肖的表演和功力十足的演唱把音樂廳觀眾的心緊緊地拴入了故事情節裡。觀眾時而為虎妞假裝懷孕而竊笑,時而為祥子的悲劇人士而悲泣。四個樂章結束後音樂廳觀眾的叫好聲此起彼伏。

下半場,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作曲家葉小綱所作的《第二交響曲“長城”》透過本次音樂節進行美國首演。這部大型作品為鋼琴、聲樂、民樂及交響樂隊而作,以長城這一中華民族宏偉壯麗的物質和精神的象徵為題材,全曲共分九段,吸取了漢、回、滿、蒙、維吾爾等民族以及西亞地區、陝西、山西、甘肅、河北、東北等地的民間音樂,以及京劇、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戲曲和說唱音樂素材,力圖融合出一幅有深度和廣度,縱橫馳騁於時間和空間的音響畫面。從二胡的獨奏到中國笛子、壎、琵琶、馬頭琴以及男女生獨唱,各個樂章盡顯獨特的名族韻味,而鋼琴的使用也是這個曲子的一大亮點,鋼琴獨奏和打擊樂錯落有致,此起彼伏,讓觀眾暢遊在長城內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而讚歎。美國觀眾Loretta Tolliver 說她非常喜歡今天的音樂會。她之前去過北京,在那裡看過一個歌劇。當她聽說這次的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有“北京故事”的主題就非常興奮地想來聽了。她十分喜歡中國音樂的旋律。

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的另外兩套音樂會節目歌劇《畫皮》和“東行樂記”將分別於10月15日和22日在林肯中心上演。本屆音樂節的三套節目各有特色,從西方作曲家汲取中華文化元素寫就的作品,到中國音樂家融合東西方藝術色彩而繪製的新作,觀眾既能領略中國器樂與西方管弦樂團的巧妙相融,又能聆聽中西方聲樂演唱的激情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