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得透、學得快、說得清?會用“框架”,是提升思維力的捷徑

怎樣看得透、學得快、說得清?會用“框架”,是提升思維力的捷徑

鏡子物語

:我希望,不管世界有多混亂,我都可以找到它的秩序。

身在職場,我們隨時會面臨考驗,其中一個最讓人猝不及防的場景就是:在電梯裡,你“一不小心”正好碰上了同乘電梯的大老闆。老闆為表示對你的關心,問你:“最近在忙些什麼?”你腦子裡頓時千頭萬緒。

你很緊張,怎麼才能在這短短几十秒的時間,給老闆留下一個好印象呢?明明自己做了很多工作,但一下子不知道該說什麼。慌亂中,你可能隨便撿了某件瑣碎的事兒來說,還沒等說完,老闆下電梯了;你也可能含糊地答一句,我正忙手頭的專案呢,等於什麼都沒說。老闆點點頭,然後電梯裡陷入尷尬的沉默……

出了電梯你就開始自責,怎麼一到關鍵時刻,腦子就“宕機”呢?最後你把原因歸結為緊張、心態差,但你不知道,這種情況,其實是思維力不足的表現。所謂思維力,就是我們的大腦處理資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

一遇急事就思維混亂、想不明白、說不清楚、學得慢,正是思維力不足之人的幾大痛點。

你可能會說,我也覺得自己思維力有點差,但是要想提高太難了。其實,提高思維力是有捷徑的,那就是——框架。

框架,就是你大腦中處理各類事情的現成模板,有了它,你就能夠從容地應對各種突發情況,高效快速地解決職場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框架真有這麼神奇?這絕不是誇張,因為框架本身,體現的一種系統化的思維方法,這也是我們人類思考方式中最高階的一種方法。我國著名諮詢顧問王世民坦言,他曾經應用框架思維,在20分鐘內就解決了一個企業一年都沒解決的難題。王世民先生也在其著作《思維力》中,詳細介紹了框架的運用方法,簡單易懂可操作,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怎樣看得透、學得快、說得清?會用“框架”,是提升思維力的捷徑

01 解決問題前,先弄清“這是一個什麼問題”

思維框架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能幫我們快速界定問題。職場上,當我們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著急去解決,先要想明白你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就是說,你要先搞清楚方向再出發,否則再努力,也到不了目的地。

說來你可能不相信,大部分人在遇到問題時,也許連問題的表面意思都沒搞明白就開始急著行動了。比如,老闆跟你說,“我覺得最近咱們的銷售情況不理想啊,你去分析一下原因吧。”你忙不迭地答應下來,“好的,我馬上去分析。”但你有沒有想過,老闆說的“不理想”究竟是什麼意思?是銷售量同比下滑了,還是增長幅度降低了?在他心中,什麼情況算是“理想”狀態呢?

再比如,客戶投訴你們公司的服務質量差,你作為管理者,第一反應是給客戶道歉,然後就是對相關責任人員進行處罰。你有沒有想過,客戶說的“差”是什麼意思?是業務人員不熟悉業務還是他的態度差?或者是客戶蠻不講理就是想投訴?你必須先搞明白“差”的定義,才能正確地處理問題。

準確地描述問題,這是訓練思維力的第一步,因為語言往往不能傳達說話者全部的含義。

遇到高、低、好、壞這樣模糊的形容詞時,你必須先用具體的數字、標準來澄清。

界定問題,你還要明確“問題的構成要素”

。比如你正在工位上辦公,忽然電話鈴響了,是公司一位“大神級”專案總監打過來的,他讓你第二天趕到北京參與一個專案的會議。能跟這位“大神”一起做專案,是很多員工夢寐以求的機會,你趕緊答應下來。但你掛了電話,開始準備去北京的事宜時,卻有點蒙圈了。訂票該訂飛機票還是高鐵票?會議的具體地址在哪?忘了問了!

沒辦法,你小心翼翼地撥通了“大神”的電話。總監很親切地把具體會議地址告訴了你。但當你整理出差的東西時,忽然又一拍腦袋,唉呀,忘了問會議一共開幾天了!沒辦法你又給總監打電話,這次總監的語氣已經有些不耐煩了。可是掛了電話後,你又發現,忘了問該帶哪些資料了,這次你再沒勇氣問了,只能怪自己,咋沒一次都問全呢?

這種情況,就是缺乏分解問題構成要素的習慣。不管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遇到這類任務性問題,你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迅速把問題分解一下,第一時間就跟對方確認清楚,這樣既可以提高效率,又能給對方留下一個“思維縝密”的好印象。在這方面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框架,

5W2H,又叫“七何”分析法

。比如還是到北京出差這件事,你可以用這個框架跟總監一次性確認所有關鍵要素:

為什麼要我去(Why)?

該專案的情況以及我過去主要做什麼(What)?

具體什麼時間到,什麼時間結束(When)?

專案的具體地址,去了住哪兒(Where)?

都有哪些人在專案上,有人一起去北京嗎(Who)?

去北京可允許乘坐的交通工具有哪些(How)?

有多少預算可以用(How Much)?

我們處理問題之前,不僅要先明確問題的表層意義,還要進一步分析問題的深層本質。

在這方面,我們可以使用豐田公司創始人豐田佐吉提出的

5why法

,就是對一個問題連續問5個垂直問題,層層遞進地尋找下層原因。這個五是一個大概的數目,關鍵是找到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

比如老闆跟你說,我發現咱們公司一半以上的員工在上班的時候聊微信,你說這事應該怎麼解決呢?

面對這個問題,你首先問自己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員工上班聊微信?一半以上員工,不是個人現象,應該是公司的業務量不夠導致的。第二問,為什麼會工作量不夠呢?經理分配的任務是合理的呀。應該是公司人員過多。第三問,但是公司都是按指標招聘的,為什麼現在人員過多了呢?你調查之後發現公司最近三個月的業務量大幅度下滑。第四問,為啥業務量下滑呢?你調查之後發現,真實的原因是公司的產品過時了。

發現了問題的根本之後,你把分析資料交給老闆,及時升級產品,短短的三個月,不只改善了員工閒聊的問題,還為公司提升了業績。你說這樣的員工,老闆能不給你升職加薪麼?

怎樣看得透、學得快、說得清?會用“框架”,是提升思維力的捷徑

02 使用現成框架,快速分析問題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腦海中有了框架、有了模板,界定問題就變得快速簡單了很多。而在分析解決問題方面,思維框架的作用更是非常強大。很多人之所以成為某個領域的牛人、專家,就是因為能夠熟練應用其專業領域的思維框架。

《思維力》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假設你是一位營銷專家,一個手機公司的劉總想花一天五萬元的諮詢費,請你解決手機銷售不佳的情況。你們見面之後,劉總帶你去高檔餐廳吃飯,他迫不及待地讓你幫他分析銷售問題。

這個時候你才第一次見到他,根本不瞭解他們公司的情況,你要怎樣回答他呢?說你還不瞭解業務,要深入瞭解之後再給出具體方案?一般的諮詢員這樣回答還行,你可是一天5萬元的高階諮詢顧問,這樣回答有點差強人意。可是要張口就說,給出的方案不能解決公司的實際問題,還是會被人看做不專業。

那該怎麼辦呢?方法很簡單,你可以選擇一個現有的框架來分析。既然涉及的是手機銷售,那麼可以從從現有的營銷框架中選一個。比如著名的“4P”理論。你就跟劉總說:“我這剛下飛機,可能也不是特別瞭解業務,但是可以先從4P營銷模型,分別從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四個方面來討論一下有沒有提升業績的辦法。”

先說產品,質量方面,劉總說肯定沒問題,那你可以問,那外觀和款式方面呢?你有做過調查麼?這個時候,劉總可能會給你三種回答。第一種是說他調查過,競爭對手的款式比自己多,你就可以給出一種解決方案:推出多個產品系列。第二種,劉總說他還真沒關注過對手的手機樣式。那你可以建議把“調研對手款式”作為下一步的工作內容。第三種,他告訴你競爭對手有的款式他都有。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排除掉手機款式這個影響因素,再進行其他因素的篩選。

你看,不論他告訴你的是哪種情況,你都可以按照4P框架,在一頓飯的時間內快速給出解決方案。

選用現成框架,這是框架思維中的“自上而下”分析法,是一種快捷高效的思考方法。

這樣的現成框架很多,比如思維導圖、邏輯樹、金字塔原理等通用模型,以及各專業領域的專業模型,比如財務專業的杜邦財務分析模型、教學專業的自然學習設計模型、戰略制定的波特五力競爭模型等等。

要應用這種思維方法,

關鍵就是平時多積累常用的框架,並熟悉每種框架的應用場景,一旦有需要就可以快速調出合適的框架。

比如最常用的

“What-Why-How”模型

,當你就某個問題或現象發現自己的看法時,可以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這三個角度分別進行分析和闡述,這三點的順序也可以根據需要靈活調整。

再比如,前面說的電梯裡遇到領導的情況,你可以應用

“講三點”

框架,迅速挑出自己最近工作中重要且不重複的三項內容,比如撰寫工作總結、與客戶洽談專案、加強團隊管理,說完這三點,如果還有時間,再就每一點展開來說,層層分解,如果沒時間了也沒關係,反正重點已經說完了。

怎樣看得透、學得快、說得清?會用“框架”,是提升思維力的捷徑

03 自己搭建框架,提高系統思維能力

與“自上而下”地選用框架相比,自己“自下而上”地搭建框架,是一種更高階的能力。如果你願意持之以恆地進行這方面的訓練,你的系統化思維能力將會獲得非常大的提升,你也能成為一個想得透徹、說得清楚、學得飛快的人。

當你遇到一個具體問題,心中有一些零散而模糊的想法,但發現並沒有合適的框架可以直接拿來用時,你就需要自己構建框架了。《思維力》中教給我們的方法是:

先用發散思維形成思維導圖,再用收斂思維搭建自己的“邏輯樹”

比如,你正在思考“如何在兩年內賺100萬元”這個問題。你可以先在一張白紙的中間畫一個圓圈,寫下這個問題,用發散思維,天馬行空,在這個圓圈四周寫下所有你能想到的點子,儘量把可能歸為一類的點子寫在一起。如果你覺得點子間有層次關係,可以用線條將它們連起來。這就完成了第一步。

怎樣看得透、學得快、說得清?會用“框架”,是提升思維力的捷徑

第二步,你要用收斂思維,把紙上所有沒連線的節點做好歸類。

這個歸類的過程,需要用到四種邏輯順序:時間順序、結構順序、重要性順序、演繹順序。

在一個思維框架中,你可能用到其中一種或幾種。

時間順序,就是把你列出的元素按時間先後排序,比如過去、現在、未來,開始、執行、收尾等等;

結構順序,就是兩級元素之間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並且各部分無交叉,其總和能無遺漏地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比如“四季”的下一級元素分別是春、夏、秋、冬;

重要性順序,是“按共性歸類”,並把各要素按實現目標的重要性排列,比如鋼筆、鉛筆、中性筆,可以歸到“筆”這個層級之下,哪種筆對解決問題最重要,就把它放在最上面,以此排序;

演繹順序,是一個由前提到結論的推導過程,比如:所有的鳥都會飛——麻雀是鳥——所以麻雀會飛。

在連線歸類時,你一定要不斷問自己:“這幾個元素是按什麼邏輯順序歸為一類的?符不符要要求?”比如,在“兩年賺100萬”這個目標中,你把福利待遇、獎金、兼職歸到了一類,這時候你要檢查一下,這三點符合哪種邏輯關係?似乎符合結構性順序,共同構成了打工收入。

既然是結構順序,那符合“不交叉、無遺漏”的要求嗎?仔細思考你會發現,“福利待遇”這個概念比較模糊,應該包括工資、獎金在內,所以應該把福利待遇去掉,改成工資。繼續思考,工資、獎金都是正式工作收入,兼職是非正式工作收入,所以,需要在工資、獎金之上補充一個節點:全職。這樣分類後,全職、兼職就構成了“收入來源”這個整體。你還可以繼續向下一層細分,比如兼職這一層,還可以分成打零工、寫文章賺稿費等。

按照這樣的方法,一層一層檢查調整無誤之後,你就可以進入最後的環節:製作邏輯樹。邏輯樹是按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一層層展開的架構,比思維導圖看起來更加直觀。到這裡,你的框架就建成了。下一步,你就可以按照這個框架,綜合考慮每一種方案的可行性,從中選出最優方案組合來實施。

怎樣看得透、學得快、說得清?會用“框架”,是提升思維力的捷徑

採用這種搭建思維框架的方法,不管是處理問題、做方案、做決策,你都可以把頭腦中一團麻似的東西梳理得清清楚楚,然後做出最正確的選擇。這種方法還可以廣泛應用到寫彙報、寫文章、做學習筆記、思考人生問題等各種場合中,讓你無論何時都反應迅速、邏輯清晰。

總之,“思維框架”分析法是一種非常厲害的方法,而熟練運用這種方法,打造自己的系統化思維,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需要持續不斷地練習。但是沒關係,只要你開始了,哪怕只邁出一小步,你都一定能從中獲益。

七稜鏡

,文學碩士,資深媒體人,廣告策劃人,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讀書100本的終身學習者。專注提供自我管理/職場領域的有用乾貨文,幫你越變越好,收穫幸福,實現人生彎道超車。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期待遇見愛生活、愛思考、追求優秀的你。

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