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於今為人口大省,古代竟然災害不斷,生存是個大問題

自然災害的發生是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因此。主要從清代河南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政治環境兩方面介紹清代河南的自然孕災環境和社會承災環境。

河南於今為人口大省,古代竟然災害不斷,生存是個大問題

清代河南自然生態環境與農耕社會環境

一 清代河南的自然生態環境

河南自然災害的發生除了中國季風氣候的大背景外,與河南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徵、土壤條件等也緊密相關。

1 地理位置

河南位於我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黃淮海平原西南部,地跨海河、淮河、長江、黃河四大流域,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被稱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由於河南處於黃河中下游,清代黃河多次決口,導致河南水災頻繁發生,人民深受其苦。其中,咸豐五年(1855 年)的銅瓦廂決口正是發生在河南蘭陽縣。

2 地貌型別複雜多樣

河南地表形態複雜,境內地貌型別多樣,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河南地勢基本上是西高東低,地跨第二、三級地貌階梯。其中,位於第二級地貌階梯上的西部和北部的伏牛山、太行山等山地,海拔通常在 1000m 以上;位於第三級地貌階梯上的豫東平原和西南部的南陽盆地及其以東山地丘陵,大部分在海拔 100m 以下。

3 氣候特點

河南地處北暖溫帶的邊緣地區,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於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各地所處緯度不同,又受季風影響,冷暖氣團交替頻繁,大陸性氣候十分明顯,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所以氣象災害較頻繁且嚴重,旱、澇、低溫和霜凍等災害較多,特別是乾旱、雨澇較為突出。

清代處於小冰期,竺可楨先生認為清代的溫度比我國現在的平均溫度低 1~2℃。清代河南地方誌中的一些敘述也驗證了當時的氣候較為寒冷。現在的霜降時間一般在農曆九月,而清代河南農曆八月霜降十分普遍。

河南於今為人口大省,古代竟然災害不斷,生存是個大問題

二 清代河南農耕社會環境

1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

清初的河南在經歷了明末的饑荒戰亂以及清軍入關的大屠殺之後社會經濟幾乎全面崩潰,滿目盡荒,人丁稀少,加上農業生產條件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糧食產量不足,平常的年份尚且只能勉強餬口。乾隆四年(1739 年)河南布政使朱定元自黔抵豫,察看二麥有秋情形時奏報。

可見,如遇災年歉收,河南糧食收成更低於七成。因而,在遭受到嚴重的自然災害時,大多數百姓往往會陷於貧困,失去土地而流亡。即使朝廷加恩賑濟,依然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河南百姓艱難的生計。

河南於今為人口大省,古代竟然災害不斷,生存是個大問題

二 清代河南的自然災害概況

1 清代河南旱災頻次及其時空特徵

旱災是指長期無降水或降水偏少導致土壤水分短缺、農作物的水分的收與支、供與需不平衡而減產或絕收的農業氣象災害。

清代河南 147 個旱災年中,有明確季節記載的共 133 次,將旱災年的總頻次以及不同的災害等級按季節變化表示在春季指農曆 2-4 月、夏季指農曆 5-7月、秋季指農曆 8-10 月、冬季指農曆 11-次年 1 月,旱災主要集中發生在春季、夏季、秋季三季,其中,夏季旱災頻次最高,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旱災頻次最低。

清代河南旱災具有多季連發的特徵,其中,主要以春夏連旱為主。結合旱災的等級的季節分佈可知,春、夏兩季是旱災的高發季節,且發生重災的機率較高。

2 清代河南水災頻次及其時空特徵

水災泛指洪水氾濫、暴雨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多給人類社會,尤其是農業生產造成損失的自然災害。河南的水災主要包括雨澇災害和洪澇災害。雨澇災害是指長時間的降雨淹沒低窪土地,造成農田積水,影響作物生長的一種災害。

洪澇災害是指江河湖水氾濫,河道決口等,造成農田淹沒、房屋倒塌的一種災害。雨澇災害和洪災兩者之間往往同時發生,具有緊密的關聯。暴雨和長時間的持續降雨是造成江河決口,洪水氾濫的主要原因,而雨澇災害誘發的洪澇災害則會加重災情,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危害。

清代河南 178 個水災年中,有明確季節記載的共 161 次,將水災年的總頻次以及不同的災害等級按季節變化表示可見,清代河南水災主要集中發生在夏季、秋季兩季,其中,夏季水災頻次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水災頻次較低,冬季發生水災的頻次最低,這主要是由於河南屬於季風氣候,所以 4-10 月都屬於降雨的主要時間。整體來看,夏、秋兩季是水災的高發季節,且發生重災的機率較高。

整體來看,東部平原地區水災發生頻次最高,這是由於該區域河流分佈較多,且河床淺平,地勢平坦,降水量順幹流東下,匯水面積大,受到下游水的頂託作用,水流在該地區受阻積聚,因而容易發生雨澇。此外,黃河干流沿岸地區水災發生最為頻繁,這主要是由於黃河流入河南平原地區,坡度變緩,泥沙淤積,導致黃河發生多次決徙。

清代黃河決徙對祥符、封丘一帶影響嚴重,武陟縣的水災頻次更是高達 70 次。淮河干流地區的水災多於毗鄰地區,這主要是由於淮河以南地區地勢南高北低,降水匯流容易導致淮河河道漫溢,發生雨澇災害。可見,清代河南水災的空間分佈受地貌地形影響顯著。

河南於今為人口大省,古代竟然災害不斷,生存是個大問題

一 清代河南霜雪災害的頻次及空間分佈特徵

霜凍災害是指地表溫度突然下降至 0℃以下,造成農作物體內水分發生凍結而受損、枯萎甚至死亡的一種農業氣象災害。

雪災也是影響河南糧食安全的一種氣象災害。適時適量的降雪對農作物的生長有幫助,但提早降雪或者降雪量太多,則會對農作物的生長以及人民的生活造成影響而成災。

1 霜雪災害的時間變化特徵

由於霜雪災害以次為單位進行統計,因而災害範圍基本無太大差異。此外,霜雪災害持續時間本身較短,因而也無太大差異。因此,在劃分霜雪災害的災害等級時,主要依據文獻中關於霜雪災害的災情記載,同時參考受災範圍和持續時間。

清代河南 131 次雪災中,除了 3 次(春季 1 次、冬季 2 次)僅有季節記載外,其餘 128 次均有詳細的月份記載,將雪災的頻次以及不同的災害等級按月份統計,表示在圖 3。25 中,可知清代河南一年的降雪週期很長,從農曆八月持續到次年的農曆三月,甚至農曆四月、五月和六月也偶有降雪發生。

雪災主要集中發生在春、冬兩季,秋季雪災頻次較低,主要集中發生在仲秋和季秋。其中,春季發生 38 次,佔總頻次的 29。01%;夏季發生 2 次,佔總頻次的 1。52%;秋季發生 14 次,佔總頻次的 10。69%;冬季發生 77 次,佔總頻次的 58。78%。結合圖中各月雪災的等級來看,春、冬兩季是雪災的高發期且災害等級較高。

2 霜雪災害的空間分佈特徵

整體來看偏中東部地區、西部山區以及淮河干流以南地區霜雪災害頻次較高霜雪災害頻次較高,這主要是由於太行山、伏牛山起到阻擋了冷空氣南下的作用,而河南東北部無高大山脈阻擋,因此受冷空影響較重。

西部山區、南陽盆地及其東部的山地丘陵地區災害指數較高,正所謂“雪打山樑,霜打窪”,山區氣溫較低,而閉塞的地形,如山谷、盆地、低窪地等容易使冷空氣流入並在此堆積,使氣溫降低,因而災害程度較高。

河南於今為人口大省,古代竟然災害不斷,生存是個大問題

二 清代河南自然災害的整體特徵

透過對文獻中災害資料的整理,分析了各自然災害的時空變化特徵及週期規律,並總結了自然災害的整體特徵。清代河南的自然災害頻發,主要以水、旱災害為主,整體來看,清中期災害頻次較低,屬於災害低發期,清晚期災害頻次較高,屬於災害高發期。自然災害受地形影響空間分佈差異顯著,整體上東部地區的災害頻次高於西部地區。

1 蝗災的空間分佈特徵

整體來看,中部、東部和南部地區的蝗災頻次較高。蝗災頻次較高的縣域多位於黃河、淮河主要流經區,水系眾多且分散,在乾旱的枯水季節,水位下降導致大面積灘塗暴露,給蝗蟲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環境。

同時河流泛濫導致兩岸存在大面積的沙化土地,土質乾旱,土壤沙化,地表植被減少,蝗蟲就喜歡在以細沙為主的河泛地區活動,這些區域通常稱為“河泛蝗區”。

西部山區由於多山地、丘陵,缺少適合蝗災生存的條件,且高大的山脈會阻止蝗蟲的遷飛擴散,平坦開闊的平原則給蝗蟲的遷飛提供有利的條件,因而西部山區的蝗災頻次相對較低。可見,地貌條件對清代河南蝗災的空間分佈影響顯著。

2 自然災害具有時空差異性

對比清代河南的各種自然災害的頻次可知,從時間分佈來看,清中期自然災害頻次較低,屬於災害的低發期,清晚期的自然災害頻次較高,屬於災害的高發期。

清代無災害的 22 年,主要集中在清中期。其中,清代河南旱災的高發期與水災的低發期並不完全吻合,清代河南水旱災害經常在一年內交替發生。

這主要是由於清代河南的水旱災害並不僅僅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河南境內的水澇災害極易受黃河影響。由於河南地處南北氣候和山區到平原的過渡帶,黃河流至河南平原地區,坡度變小,水流變緩,帶來的大量泥沙沉積下來,常發生決徙。人們為了防止水患,修築河堤,導致形成地上懸河,於是更容易發生決徙,造成嚴重的水災。

此外,不同的災害具有明顯的季節特徵,其中旱災主要分佈在春夏兩季;水災和蝗災主要分佈在夏秋兩季;霜凍災害主要分佈在春秋兩季;雪災主要分佈在冬春兩季。

從空間分佈來看,自然災害受到地形影響空間分佈差異顯著,整體上東部地區的災害頻次高於西部地區。

河南於今為人口大省,古代竟然災害不斷,生存是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