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是一個人心中愛的情感——仁在數量上的積累。仁積累到一定程度,即可被社會認可為君子|《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

君子是一個人心中愛的情感——仁在數量上的積累。仁積累到一定程度,即可被社會認可為君子|《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

12。4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成為一個君子的基本條件。司馬牛笨得出奇,孔子回答他時,不能從大的方面著手,只能從最基本的東西入手。所以,本章與上一章讀起來,讓人覺得孔子的回答有些不解渴。問題很大,回答很小。其實,孔子的意思在於,像司馬牛這樣的人,不需要知道君子是什麼,不需要知道君子的理論有哪些,只需要知道如何去做就可以了。

前一章講了仁,這一章講君子。君子與仁是不是孤立的兩個範疇?在儒家思想中,這兩個範疇有什麼關係沒有?筆者認為,二者是有密切聯絡的,不是孤立的。君子是有禮貌、講道德的人,仁是人心中的情感——愛。一個是物質的有形的,一個是精神的無形的。作為精神的無形的仁,要透過物質的有形的人,才能表現出來。君子是表現仁的實體。一個人怎麼樣才能稱為君子?需要在許多方面做到仁,透過言行表現為德。具體哪些方面?沒有明確的標準。可是,這個標準又無處不在。忠孝信義等都是標準。具體說,應該是某一方面的德表現地比較突出,其他方面沒有違背德的表現。由誰來認定某個人是不是君子?沒有明確的機構,也沒有明確的個人,應該是由社會來認定。社會是誰?由某一個人或機構提出來,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所以,君子是一個人心中愛的情感——仁在數量上的積累。仁積累到一定程度,即可被社會認可為君子。君子因而是仁這種內心情感的真實表現。許多人找仁找不到,對仁產生了懷疑。仁到底有沒有?在哪裡?孔子就會說,看看這個人,這個君子,他的言行表現出來的對他人的愛,就是仁。

就本章來說,不憂不懼與君子什麼關係?孔子說,君子這樣的人就不憂不懼。但是,不能說一個人不憂不懼,這個人就是君子了。傻子也不憂不懼,能是君子嗎?毫無人性的惡魔、強盜也不憂不懼,能是君子嗎?肯定不是。君子為什麼不憂不懼?君子沒有做對不起他人的事情,沒有做傷害他人的事情,做的各種事情自己問心無愧,不用擔心人家來報復,不用害怕人家來攻擊。所以,君子才不憂不懼。三國演義中曹操有句話,寧讓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意思是說,我對不起天下人可以,不能讓天下人對不起我。這是典型的小人寫照。要成為君子,要想自己內心安寧,不憂愁什麼不恐懼什麼,這句話應該反過來說,寧讓天下人負我,不讓我負天下人。也就是說,天下人可以對不起我,但我不能對不起天下人。

【筆者譯】司馬牛問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說:“一個君子,他不憂愁什麼,也不恐懼什麼。”司馬牛接著問:“您是說,一個人不憂愁什麼、不恐懼什麼,這個人就稱得上君子嗎?”孔子說:“我是說,這個人沒有做對不起他人的事情,沒有做傷害他人的事情,做的各種事情自己都問心無愧,不用擔心人家來報復,不用害怕人家來攻擊。他有什麼可憂愁、可恐懼的呢?(不是因為他不憂愁什麼、不恐懼什麼就是君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