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是聒噪還是悠揚,害蟲或益蟲古今各有說法,你怎麼看?

有人問:蟬是害蟲還是益蟲?

這個問題看來簡單,回答起來並不容易。害蟲或益蟲,沒有統一標準,主要是講昆蟲對環境對人類影響如何,是人類根據自己的好惡確定的。蟬主要依靠吸食樹幹或根莖等植物汁液來生存,又要把卵產在樹枝裡,讓樹枝枯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蟬是不折不扣的害蟲。

蟬鳴是聒噪還是悠揚,害蟲或益蟲古今各有說法,你怎麼看?

而且蟬還鳴叫,尤其是現在這個季節,整個世界似乎成了蟬的天下,它們聒噪不絕於耳,聲音一陣高過一陣,少有寂靜之時,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休息。“聒噪”是形容吵鬧、喧囂,古人創造這個詞,就有蟬鳴的意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蟬也不是受人歡迎的東西。

蟬鳴是聒噪還是悠揚,害蟲或益蟲古今各有說法,你怎麼看?

古人對蟬的感受

從前面介紹,蟬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害蟲了嗎?不,由於人類是感情豐富的動物,因此,對蟬也憑著個人心性褒貶不一。這一點,可以從古代詩歌和記述中得窺一斑。

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用“濯淖泥之中,蟬蛻於汙穢,以浮游塵埃之外”的詞句,以蟬為喻,讚揚屈原的高風亮節,不隨波逐流;晚唐詩人李商隱抱負高遠,卻陷入黨爭不受重用,為此以《蟬》為題,作詩曰:“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這裡他以蟬鳴抒發自己的不平。

蟬鳴是聒噪還是悠揚,害蟲或益蟲古今各有說法,你怎麼看?

這樣的例子還不少。古人都以為蟬是蟄伏在泥土中,默默以泥土為食,一旦脫穎而出,就能引吭高歌。由此對這種精神甚是讚賞,就像現在說的“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那樣,常常比喻具有高尚情操,或空有抱負不得志的人。

當然,古詩詞記述中也有許多對蟬只聒噪汙濁充滿譏諷和貶損的,如唐末詩人陸龜蒙的《蟬》詩,就把蟬比作卑鄙無能之輩,曰:“只憑風作使,全仰柳為都,一腹何清甚,雙翎薄更無”;同為唐末詩人羅偉的筆下,蟬更是小人得志趨炎附勢之徒,曰:“大地工夫一為遺,與君聲調偕君綏。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

蟬鳴是聒噪還是悠揚,害蟲或益蟲古今各有說法,你怎麼看?

當然更多的蟬詩是生動描述蟬鳴的,如南北朝是的詩人肖子範的《後堂聽蟬》曰:“試逐微風遠,聊隨夏葉繁,輕飛避楚雀,飲露入吳園。”唐朝詩人盧仝則在《新蟬》中描述:“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

這個世上無所謂完全的“害蟲”或“益蟲”

前面說了那麼多,無非是要說明,人視物看問題帶有的情感因素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不同地域和時間,對同一類事物的看法可能截然不同。

蟬鳴是聒噪還是悠揚,害蟲或益蟲古今各有說法,你怎麼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所謂害蟲或益蟲。之所以人們把這個昆蟲定為益蟲或害蟲,是看這種昆蟲對人類的好處多一些還是壞處更多一些,這裡面帶的主觀因素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看到的結果會很不一樣。

從另一個角度講,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從遠古的原始生物逐漸進化演化到現在的,但只有人類進化出了很強的自我意識和邏輯思維,能夠總結和記憶經驗教訓,並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因此才成為了唯一具有智慧和文明的生物,成為了世界的主宰。

蟬鳴是聒噪還是悠揚,害蟲或益蟲古今各有說法,你怎麼看?

但人類走到今天,也是在不斷的殺戮和破壞中過來的,人類幾乎殺滅了一切與自己競爭激烈,威脅到自己生存的生物,不斷的破壞生態資源,才能活到今天。如果不這樣做,人類很可能就會被其他生物所消滅。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是“害蟲”還是“益蟲”呢?從那些被人類摧殘殺戮的生物感受,人類當然、肯定是“害蟲”。

蟬鳴是聒噪還是悠揚,害蟲或益蟲古今各有說法,你怎麼看?

而這個世界上所有生物,都是為了自己存活和發展,才去危害別的生物生存和發展,相比人類,它們沒有強烈自我意識,沒有邏輯思維和經驗記憶傳承,因此,它們沒有人類那些花花腸子。它們的行為都是為了填飽肚子活下去,它們並不知道這樣做對別的生物會造成什麼危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們一點也不“壞”。

蟬鳴是聒噪還是悠揚,害蟲或益蟲古今各有說法,你怎麼看?

實際上,所有生物食物鏈條上的一個環節,除了人類,所有生物都嚴謹遵守著自己在環節中的位置,不會越雷池一步。大自然就是在這個巨大的食物鏈條迴圈中,生生不息,迴圈往復的。只有人類,可以在這個鏈條中選擇,哪個位置好,就會插進去,擾亂了整個鏈條的秩序。

那麼人類自己認為自己是“害蟲”還是“益蟲”呢?如果自己都無法定性,又有什麼資格判定別的生物是“害蟲”還是“益蟲”呢?

蟬鳴是聒噪還是悠揚,害蟲或益蟲古今各有說法,你怎麼看?

“四害”全全滅了似乎對人類也沒好處

早些年,人們曾經發起過一場聲勢浩大的“除四害”運動。何謂四害?其實也是根據需要變化的,開始是蒼蠅、蚊子、麻雀、老鼠,後來為麻雀平了反,臭蟲和蟑螂先後位列其中。雖然一度一片喊打喊殺,四害們惶惶不可終日,但最終絕大多數沒有被消滅。這些“四害”似乎深諳某區域某些人們的習性,什麼事情都是一陣一陣的,在風頭上,它們就蟄伏一陣子,風聲一過,依然活得滋潤。

蟬鳴是聒噪還是悠揚,害蟲或益蟲古今各有說法,你怎麼看?

這是因為這些生物的繁殖或消亡,最主要的還是要看存在的條件和土壤,人為強求是很難做到的。

其實,“四害”也是生物鏈中的一個環節,它們如果滅絕了,也不光是它們自己一個種族的問題,而是聯絡到上下環節的問題。比如被它們作為食物的某些生物就會氾濫起來,本來是人們認為“益”的東西就可能變成了害;而依靠吃它們而活命的生物,生存和繁衍就會受到很大影響,甚至滅絕。這些“四害”食物鏈的上層,更多的是被人類認定的“益蟲”。

蟬鳴是聒噪還是悠揚,害蟲或益蟲古今各有說法,你怎麼看?

因為“四害”的天敵與滅“四害”的人們同仇敵愾,當然就是朋友,也就是益蟲了,“四害”完了,“朋友”也遭了殃。

這樣上上下下一環扣一環,影響就會很多很大,最終還是可能影響人類生存。所以所謂“益蟲”或“害蟲”沒有絕對的,只是根據人類需要,某個時間某個地域的說法罷了。人是最善變的動物,俗話說,人嘴兩塊皮,說話會轉移,看看世界,看看身邊,難道你不能感悟到些什麼嗎?

蟬鳴是聒噪還是悠揚,害蟲或益蟲古今各有說法,你怎麼看?

現在言歸正傳,說回“蟬”。

蟬是益蟲還是害蟲,也像前面說的一樣,看從哪個角度來說。從蟬的生活習性來說,它似乎從來也沒有給人類帶來任何好處,它吸食植物汁液,會導致植物死亡;它出土後不停鳴叫,讓人感到聒噪,影響休息和學習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蟬是個一無是處的害蟲。

但蟬富含蛋白質,是許多人喜愛的美味;蟬鳴季節,讓許多鳥類和昆蟲得到了食物,養活了一大批生物;尤其那句自古流傳下來的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雖然是譏諷某些人做人做事只顧眼前,不顧後患的鼠目寸光,但也是食物鏈環環相扣的生動寫照。

蟬鳴是聒噪還是悠揚,害蟲或益蟲古今各有說法,你怎麼看?

蟬沒了,螳螂也就沒蟬捕了,黃雀也就不能在後了,古人也就創造不了這句成語了,現在我們就沒有這個成語用了。那麼用什麼來形容這種一環扣一環的情景呢?或許還可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等來填補,但怎麼填也似乎沒有那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因此即便從豐富了人類詞彙和詩歌這個意義來說,蟬也應該是大大的“益蟲”吧?哈哈,有點東拉西扯,胡說八道,別太較真。如果能對你未來看問題想問題有一點點啟發,俺就覺得沒白寫。謝謝閱讀,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