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平區:亭趾,不止月餅

文 | 鬱震宏

臨平區:亭趾,不止月餅

河津蕩,小時候覺得很大,現在好像小了。

亭趾月餅,名氣大,從小曉得,後來又到亭趾讀書,算是小半個亭趾人。我平生最熟悉的鄉鎮,一是大麻,而是亭趾,三是崇福。

我家湘漾裡,去亭趾一兩里路,過了潘家木橋,就是亭趾的河津蕩了。河津蕩,附近一帶人叫”河zen塘“,“津”字的發音,還是典型的尖音,地名中往往能儲存古音,於此可見。

民國手裡,河津塘出過名醫徐子諒,當地人稱”子諒先生“,他的兒子聿德先生,也很出名。大麻名醫沈慶浩,人稱“浩浩先生”,就是子諒先生的學生兼女婿。

河津蕩還有一個“畢”姓,附近一帶,畢姓比較少見,在亭趾卻不算稀姓,除了河津塘,費莊也有畢姓,我的朋友畢培忠先生,就是費莊人。我有一位堂叔祖母,也出自亭趾畢氏。

說到亭趾的姓氏,大概要數”湛“姓為最少見吧。這個姓氏在全國也好算是一個稀姓,然而數量不多,質量卻高,歷史名人倒出了不少,比如中國”四大賢母“裡的陶母,就是姓湛的;明朝哲學家湛若水,與王陽明齊名。

陳棠、姚虞琴做的《臨平記再續》裡,列了一個清朝的本地詩人,叫湛大鴻,我估計就是亭趾人。陳棠是臨平街上人,清末舉人,他的祖母也姓湛,不知道孃家是不是亭趾?

臨平區:亭趾,不止月餅

河津塘南面,南莊,我印象裡,南莊有好幾個池塘,水脈貫通,風景極佳,現在似乎少了。南莊、河津塘的徐姓,祖上是大麻遷來的,因此,這一帶的徐家,倘若老了人,都去大麻吳王廟上廟,亭趾老輩人說:南莊、河津塘徐家的命,都掛在吳王廟裡!

臨平區:亭趾,不止月餅

說來也奇怪,南莊南面的大池塘,與大麻徐家舊宅裡前面的池塘無論形狀、大小、意境,都長得特別地像。

在大麻,徐姓是第一大家族,曾經出過“三鬥三升芝麻官”,明朝時候最為輝煌,比較著名的人物,有官至通政使的徐九思、工部主事徐九齡,還有于謙(1398—1457)的孫女婿徐九萬等等。不知道南莊徐氏的始遷祖是哪一位?

臨平區:亭趾,不止月餅

從南莊過費莊,到亭趾街上。鄭家的老房子還在,朝東臨河,閱盡百年滄桑。老底子辰光,河東本有一條石板路,一直通到博陸,今已痕跡全無。

鄭家老宅的北面有一棵不大不小的樹,樹的位置,本來是一座老石拱橋,亭趾人叫做“南橋”,據說是唐朝時候造的,也有說是劉伯溫造的。老輩人說:老底子辰光,白湖潭漾南、北各有一株大香樟樹,夜裡辰光,立落南橋上朝南望,兩株香樟樹撲在水面上,像是一爿橋,真好看!

臨平區:亭趾,不止月餅

鄭家門前的石板路,就是老底子的亭趾街路。繁華不再,走的人少了,也便不成其為路了!

亭趾鄭家,老底子手裡是大戶人家,聽當地老人說,從前有一句俗話,叫“姚百萬,鄭無底”,如此說來,鄭家應該曾經是亭趾首富!

臨平區:亭趾,不止月餅

河邊的石堍、石幫岸,整整齊齊,大概與剛造時候相差無幾,用現在的話說,這就叫”凍齡“。在石堍上坐上一歇,因了靜寂,不覺想起清末詩人江藍寫亭趾的一首詩:

春與人俱老,亭溪客未還。

花殘蝴蝶瘦,水落鷺鷥聞。

菜圃籬斜結,桑園戶半開。

鄰翁如解飲,呼酒一開顏。

江藍,字子蔚,號蘭圃,臨平人。他大概算是外鄉人寫亭趾寫得最多的一個詩人了吧,除了上面這首,他還寫有《過亭趾馮半亭村居》、《哭亭溪姚暾江上舍昱》詩。江藍這個人,是完全可以追封為亭趾”榮譽村民“的!

臨平區:亭趾,不止月餅

鄭家老宅的南面,就是白湖潭漾,現在的湖潭路,就是以漾得名的。有位老人風趣地說:”老底子是白鵝蛋,現在成了麻鳥(diao)蛋!“可見過去的白湖潭比現在大得多了。

再往南,有一座長橋,我在亭趾讀書的時候,去過,夏天世界,最風涼。亭趾還有一座老橋,千戶橋,我沒有去過。

清末時候,亭趾有個秀才,叫馮學藩,字少亭,他的詩集就叫《白湖詩鈔》,看書名,大概馮家就住在白湖潭邊吧。馮學藩有一首《村居雜詠》,寫得極好,其中末兩句雲:

匝地紅塵飛不到

垂楊深處是吾家

讀來不覺使人無限遐想。

臨平區:亭趾,不止月餅

沿湖潭路往西不遠,折入一弄,頭上有一老房子,一問,是鄒家的,據說已有一百多年了。

臨平區:亭趾,不止月餅

石庫門上的字被鑿掉了,不過還可以看出是“麟趾呈祥”四字,典出《詩經》,也就是祈禱多子多福的意思。

臨平區:亭趾,不止月餅

鄒家往西,從前是亭趾中學,我曾經讀過書。校門對面本來是“姚百萬”姚家的老宅,我讀書時候,有個姚家老人開著店,賣糕餅果子,有一種餅,上面一層白粉,味道好,至今記得。

姚家的出名,倒並不僅僅因為“百萬”家產,更重要的是出了一個姚虞琴(1867——1961),他的生平事蹟,百度上很多,現在臨平有條虞琴路,就是以他命名的。

臨平區:亭趾,不止月餅

姚虞琴雕像

亭趾除了姚、鄭、鄒、徐這些望族外,南柵還有韓家,民國時期,韓藹卿做過亭趾鄉長。他的兒子韓宗保、孫子韓秋泉已經遷居大麻,父子兩人都是民國時期大麻的地方名流。

姚虞琴的老師沈任,字和卿,諸生,著有《西湖竹枝詞》三十首。亭趾沈家也是一個名門望族。沈家定居亭趾應該比較早,明朝中期的塘棲人丁養浩,就為亭趾的《沈氏族譜》題過詩,既然編了族譜,可見沈家早已是亭趾的土著了。

現在還儲存完好的報恩新橋上,就刻有“沈懋功”的名字,能出錢造橋,至少說明他是個有錢人兼好人。清朝末年,亭趾人沈衛武,起初是著名的強盜,後來受了朝廷招安,跟隨老將軍梁仲山抗擊“長毛”。

亭趾沈家出的最有影響力的人物,當然要數伯亭法師(1642——1729)了。法師俗姓沈,亭趾人,9歲出家,是著名的學問僧,受到康熙皇帝賞識,時人稱為“活佛”。1729年農曆三月晦日,他說偈一首,開頭就說:

生死路上,逍遙自在。

第二天,也就是農曆四月初一,伯亭大師圓寂。

臨平區:亭趾,不止月餅

亭趾,有很多別稱,如亭子、亭溪、亭村等,書上都出現過,總之,繞不開一個“亭”字。亭趾之名,據說源自羅漢亭。

文獻記載,北宋政和三年(1113),有僧人在此建廟亭,南宋乾道四年(1168),正式命名為“羅漢寺”,距今已近千年。羅漢寺裡原有一株吳越王時代的古樹,聞名遐邇,明初詩人張行素有詩云:

龍蟠古幹波光動,鶴立高枝月淒涼。

亭趾除了羅漢寺,鎮南還有報恩寺,鎮西有化壇寺,鎮北有永寧廟,在地方上都曾著名。現在最出名的,大概要數踏步檔飯店了,範廠長經常去吃,據說踏步檔的蘇肉燒的特別好。一個地方,是要有一樣好吃的東西,讓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