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之子,康熙的親哥哥,問其志向:無心帝位,願為賢王

我國有著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

,在歷代王朝更替、皇室換代之際,總有看不見的刀光劍影,更有很多人為了這個九五至尊的皇位爭得頭破血流,甚至為此喪命,說走向這把龍椅的道路都是血肉之階也不為過。

順治之子,康熙的親哥哥,問其志向:無心帝位,願為賢王

這種例子簡直數不勝數,可是

,人間自有真情在,也有很多兄弟和睦,手足情深的例子

,我們的康熙帝和裕親王就是其中的一個典範。可是歷代王位之爭向來血腥殘忍,這二人是如何放下成見,成為世人稱讚的手足模範呢?

願為賢王

順治帝是清王朝第三個皇帝,一生有十七個孩子,其中八個兒子,按理說應該是兄恭弟親,家人和睦,盡力守護這江山社稷,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可惜天妒英才,順治帝年僅二十四歲便早早離開人世,據記載,應是得“天花”病逝。

在離世前,許是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便把幾個兒子叫到跟前,一來是考驗幾個兒子的心智抱負,二是從中儘量選出一個繼承人,以擔起清王朝的大任。

順治之子,康熙的親哥哥,問其志向:無心帝位,願為賢王

只可惜孩子們尚且年幼,很多皇子還處於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階段,此時能陪順治說話的,也就只有二阿哥福全、三阿哥玄燁與五阿哥常寧三人。

作為其中最大的二阿哥福全,順治帝還特地問了他以後的志向,本以為他會說出做明君、造福百姓之類的話,沒想到他竟脫口而出

:“無心帝位,願為賢王”。

令順治帝頗為詫異。而作為弟弟的玄燁則給出了

“待長大而效法皇父,黽勉盡力。”

這樣的答案。相比較之下,自然是玄燁的回答更有王者氣度,順治心中已有較量。

除了榻前問志,順治帝選玄燁為繼承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彼時天花肆虐,皇宮中很多人因此喪命,甚至連順治帝自己都為此殞命,而玄燁恰巧以前曾患過天花,對此有了一定的免疫力,為了清王朝的安穩,選玄燁是最穩妥的選擇。

可能福全這時候還不甚懂事,做位賢王已是他最大的志向,或許順治帝沒有病逝,再堅持十來年,

等這些皇子們都成人了再問他們這些,又會有不一樣的答案。等到福全長大成人,這一切也已塵埃落定,而他和康熙帝玄燁也是君臣有別

兄弟齊心

順治帝死後,三阿哥玄燁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皇帝,只是他真的太小了,即位時不過八歲。這時朝中有四位大臣,皆是順治帝留下的輔政重臣。

只是鰲拜張揚跋扈,索尼又年老體衰,遏必隆騎牆,蘇克薩哈雖為剛正忠良之輩,但一直被鰲拜所壓制。再加上各種勢力盤根錯節,年幼的康熙根本無力抵抗,朝政一直被鰲拜抓於手中。

在康熙帝十四歲時,索尼上書要求康熙親政,遭到了鰲拜等人的堅決反對,被索尼以順治帝十四歲親政為由擋了回去。如此,康熙帝便有了親政之名。之後索尼病逝,鰲拜在朝中越發為所欲為,此時已經懂事的康熙皇帝也在謀劃讓鰲拜下馬,把大權攬回到自己手中,

在這場不見一絲血腥的鬥爭中,康熙帝雖為一國天子,但作為一個少不經事的少年來說,對付經驗老道、勢力強大的朝中老臣屬實是有些自不量力。而這時唯一能傾囊相助的,也就只有他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了。

於是康熙皇帝一再堅持,允許福全參議朝政,把持大事,並封為裕親王。如此說來,福全少年時的志向,也算完成了一半了,只需盡心輔佐皇帝、做好分內之事,便擔得起“賢王”這一稱號。

在兄弟二人同心協力的努力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除掉了鰲拜,將權力收回皇帝手中,在這場博弈中,福全作為皇帝的親哥哥,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於是加官進爵,

做了“議政王大臣”。

在清朝的行政部署中,議政王大臣會議是個極其重要的地方,權力集中,非皇帝信任之人不可入。

不管是封福全為親王,還是兄弟二人一起扳倒鰲拜,亦或是現在福全加入議政王大臣會議,都能看出此兄弟二人是互相扶持,毫無芥蒂的。對於自己這個親哥哥,康熙自然也是十二分的信任,願意把一些重要事務交付於他。

而福全也沒有辜負康熙對他的信任,成為康熙奪權攬政的一個助力,對其忠心耿耿。他雖然身居高位,但對於朝堂上拉幫結派之事從不站隊,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甚至在黨爭激烈、矛盾惡化時充當一個和事佬的角色。

含冤擔責

康熙和福全之間,還有一件繞不開的事,那就是“三徵噶爾丹”。眾所周知,皇帝御駕親征極大程度上可以鼓舞士氣,增加作戰的勝率,同時也能增加皇帝的聲望與威信,俗話說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

面對噶爾丹的進犯,康熙帝再三考慮之下還是決定親征,並將左右兩軍分別交給福全、常寧兄弟二人。

在福全率領的左路大軍中,皇長子胤禔、國舅佟國剛皆在行伍之中。面對噶爾丹的來勢洶洶,常寧率領的右路大軍戰敗,康熙便下令全力配合左路軍隊,力挽狂瀾最終反敗為勝。

見局勢不好,噶爾丹部佯裝敗走,但急功近利的皇長子衝動之下將“窮寇莫追”的訓誡拋擲腦後,一路追擊中了敵軍的圈套,多虧佟國剛以命相救才得以撤退。

皇長子中計,國舅身死,福全認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未加請示,擅自回師。康熙大為震怒,但為君為父又不能將此事草草掀過,這時就需要一個替罪羊出來背鍋,面對康熙帝保全胤禔讓自己含冤擔責的做法,福全並未提及。

而事情的真相如何康熙是否知道呢?答案是一定的。所以對於福全默默扛下了所有他也是愧疚的,所以並未對福全有什麼實質性的懲罰,只是免去了他的職務,在一些重要事務上還是會委以重任。

扶棺而泣

康熙四十二年,裕親王福全病逝,年僅五十歲。出巡在外的康熙得此噩耗即刻啟程回京,並傳信給出京在外的皇子們,令其快馬加鞭回去。對

於這個僅年長自己一歲的兄長,康熙帝自是感激又敬重,這一生大大小小的事務都少不了福全的幫助,而福全也竭盡一生效力康熙帝。

在福全死後,回京的康熙帝扶棺而泣,暗自傷神,甚至命宮中畫師作了一幅與福全並肩而坐的畫像掛在牆上。看多了皇家的手足相殘,福全得此重視屬實不多見。

他識時務、顧大局,對於細枝末節的小事也不甚計較,時刻認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僭越之事從來不做,深得皇帝的信任,也算對得起“賢王”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