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客令”源於何事?

清代李汝珍的小說《鏡花緣》中第二回:“二位如再喧譁,不獨耽誤嬌音妙舞恐金母要下逐客令了。“在這裡的“逐客令”詞中“客”是客人的意思,“逐客令”指的是趕走客人的命令。但“逐客令”最早來源於戰國末期的一個秦國驅逐客卿的事件。“客”指的是在秦國做官的外國客卿。

“逐客令”源於何事?

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韓國派水利專家鄭國到秦國遊說修建水渠引涇水溉田。表面上看,興修水利固然是好事,於是秦國便應允施行。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水利工程進行到第十年時,鄭國修渠的動機被秦國人識破。實際上韓國是以興修水利為名,派鄭國來實施“疲秦計”,借修築巨大的水利工程來消耗和牽制秦國,使秦國無暇東征。秦王贏政大怒。加上秦國人出身的大臣為爭權奪利,趁此機會紛紛上書,勸說秦王驅逐所有外國客卿,以防別國的奸細混人秦國。於是秦王下令驅逐外國客卿。

“逐客令”源於何事?

當時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但他不甘心自已在秦國打拼多年的努力前功盡棄,於是在離開咸陽的時候給秦王上奏了一篇《諫逐客書》。書中他言辭懇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透徹地分析了秦國當下的具體現狀以及逐客將造成的危險後果。秦王看了奏摺後不但沒有大怒反而大加讚賞,採納了李斯的建議,撤銷了逐客令,並封李斯為廷尉。從此李斯的仕途坦蕩無阻,最終當上了秦國的宰相,輔佐贏政完成了統一六國的霸業。

“逐客令”源於何事?

李斯的《課逐客書》之所以被採納,還有另一個原因。 當時秦國欲殺鄭國。鄭國坦誠相告:“始,臣為間,然渠成,變秦之利也。“當時工程已接近尾聲若此時停止將前功盡棄。且渠成後,全長300公里,灌溉田地四萬餘頃關中之地將成為沃野,畝收一鍾(合今100餘公斤),秦國實力將大大增強。考量再三,秦國再度委任鄭國主持修建渠堰工程。

“逐客令”源於何事?

因為《諫逐客書》,李斯既保住了自已的仕途,也成就了秦國的未來。這篇《諫逐客書》也成為千古名篇,流傳後世。“逐客令”一詞也在民間廣為人知,成為俗語,後來其意義漸漸演變為趕走客人的命令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