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彙」HUSTLE,矽谷裡的“搏命”

工作努力是中國都市白領的標籤,加班幾乎成為年輕一族的常態。殊不知,加班不是中國人的專利,美國人其實也很拼,特別是在矽谷。

除了hard-working和work overtime之外,有沒有更深入靈魂的詞,能解釋這種跨越太平洋的痛?

《紐約時報》近日的一篇文章“In Silicon Valley, Working 9 to 5 Is for Losers”(《在矽谷,朝九晚五是失敗者的標籤》)給了我們一個答案:“hustle” is the word that tech people use to describe this nerd-commando lifestyle(“hustle”是技術宅們用來形容自己傻瓜突擊隊員般生活狀態的詞)。文章接著說,“hustle”is a euphemism for extreme workaholism(“hustle”成了極端工作狂的一種委婉說法)。

hustle是個多義詞,在此處姑且翻譯成中文“搏命”。

根據《韋氏詞典》,hustle的意思有to make someone move quickly by pushing or pulling them along(推著某人不斷往前)。

在《紐約時報》另一篇專欄文章“Why Are Young People Pretending to Love Work?”(《年輕人為何假裝愛工作?》)中說:Welcome to hustle culture。 It is obsessed with striving, relentlessly positive, devoid of humor and, once you notice it, impossible to escape。(歡迎感受“搏命文化”。這其中夾雜著不斷進取、不屈不撓、低幽默感,一旦觸碰就無法掙脫。)

這種“搏命文化”說穿了就是裹挾。

文章《年輕人為何假裝愛工作?》還這樣寫道: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beating the drums of hustle-mania are not the people doing the actual work(鼓吹“搏命狂”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是真正工作的人)。

那麼鼓吹“搏命”,到底有什麼好處?

文章繼續援引業內人士的話:despite data showing long hours improve neither productivity nor creativity, myths about overwork persist because they justify the extreme wealth created for a small group of elite techies(儘管資料已經證實長時間工作並不會帶來效率或者創新的增長,但對於過度工作的神話仍不絕於耳,因為它們能把一小部分精英對鉅額財富的攫取合法化)。

hustle可以和其他詞組合,來表示更多“搏命”的衍生場景。除了本文已經提到的兩個,hustle culture和hustle-mania,還有一個不得不提。

矽谷6月舉行了Hustle Con(搏命營)。參與者參加這個為期一天的營會,和其他的hustler(搏命者)一起分享經驗,彼此打氣和加油。

有意思的是,這個搏命營是賣票的。票價300美元左右(約合2000元人民幣),參與者也可以花2000美元,成為V。I。P。 hustler(VIP搏命者)。今年的大會吸引了2800人,其中20多人花錢買了VIP票。

文章這樣說,It‘s not difficult to view hustle culture as a swindle(不難看出,所謂搏命文化無非就是個“騙”)。(陳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