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俄烏戰爭?諸葛亮的解決方法,堪稱教科書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俄烏戰爭?諸葛亮的解決方法,堪稱教科書

作者:握中懸璧(公號同名),授權讀史釋出

自從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網際網路上的爭吵就沒有停歇過。

一場發生在萬里之外的戰爭在國內引起這麼大的熱度,而在探討這個問題時又形成了極端對立的兩個陣營,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值得探討。

其實這不是持某種觀點的人錯了,雙方都有說得通的理論作為支援,只不過這個

問題關係到理智和感情,關係到道德和利益,在你的心中二者誰能佔上風?這才是最大的矛盾。

不過對於這一點倒也不必為難,

一千八百年前的諸葛亮就面臨過這樣的矛盾,不過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建興七年(229年)初,蜀軍奪取陰平武都二郡,再加上前年年底斬殺魏將王雙,於是諸葛亮因功官復原職,恢復丞相之位。

然而就在這時,突然發生了一件令他高興不起來的事,孫權稱帝了。不光如此,東吳使者也到了,蜀漢這邊怎麼也得給個答覆。

聽到這一訊息群臣激憤,皇帝只能有一個,那邊逆魏遲早是要打倒的,你東吳也來湊熱鬧?乾脆和他決裂,咱大漢兩個拳頭出擊,誰也不怕!

聽著這些慷慨激昂卻不切實際的言論,諸葛亮感到一陣無奈,這幫人根本沒理解隆中對的精神啊。不過沒辦法,該勸還得勸。

在這一背景下,

著名的《

絕盟好議

》問世了。讓我們從原文出發,看看諸葛亮是如何展示自己的政治智慧的。

權有僭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犄角之援也。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便當移兵東戍,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將相輯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策之上者。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今議者鹹以權利在鼎足,不能併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若大軍致討,彼高當分裂其地,以為後規,下當略民廣境,示武於內,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權僭之罪,未宜明也。

諸葛亮認為:

孫權有篡逆之心由來已久,我們之所以長期容忍他,是因為基於共同對抗曹魏的需要,才引以為援,要是和他翻了臉,自然要分兵把守益州東部,不和他分出個高低便沒精力北定中原。

現在東吳人才濟濟,內部穩定,短時間分不出勝負,我們耗費大量精力與東吳爭鬥,卻讓強大的曹魏坐山觀虎鬥,絕非明智之舉。

當年漢孝文帝匈奴言辭謙卑只為和平發展爭取時間、先帝擱置背盟之恨與東吳議和,都是根據時勢反覆權衡制定的深謀遠慮之策,而不是逞匹夫之勇。

現在大家都認為孫權志在鼎足三分,不能與我們誠信合作抗魏,而且孫權安於現狀,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鬥志,但在我看來這些認識並不準確。

孫權不是沒有野心,其實是力有未逮,所以只能做到限江自保。東吳不能進取中原,猶如曹魏無法越過襄樊深入沔水,非其不為實其不能。

如果我們北伐曹魏,對東吳來說上策是和我們一同出兵,瓜分曹魏土地,為日後吳蜀爭鋒做準備,下策至少也得出兵打個秋風,佔點便宜再說,而絕不是靜觀其變。

即便孫權真的老糊塗了按兵不動,只要他和我們能保持睦鄰友好,至少也能免去我們的後顧之憂,同時牽制住曹魏相當一部分力量,這對我們不是大大的有利嗎?因此孫權篡逆之罪不必挑明。

這就是諸葛亮的智慧,東吳和蜀漢最初是盟友,後來一度決裂甚至兵戎相見,現在雙方又再次議和。為什麼關係能轉換得這麼快呢?原因就是大家都是務實派,最看重的是利益而不是感情。只要眼下有共同利益就能擱置仇恨走到一起,畢竟強敵還在。

可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孫權稱卻稱帝了,雖然這對孫權來說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對蜀漢來說就不能接受了,如此肆意妄為讓自家皇帝情何以堪?沒點表示說不過去啊。這就是和東吳斷絕關係的聲音異常激烈的原因。

不過諸葛亮告訴他們,這沒什麼大不了的,該忍還得忍,理由和前面一樣。

東吳有錯沒有?當然有,非劉氏稱王天下共擊之,當初你稱王就罷了,現在竟然稱帝了?但是這件事卻不能挑明,雙方面子上還得過得去,關係也得維持,這是大前提,只要曹魏不遭到嚴重削弱這個宗旨就不能變。

不過這是說要忘記曾經的有血海深仇了嗎?當然不是。現在你還有用,因此你噁心人我也捏著鼻子忍了,只要不觸犯我的核心利益就行,有朝一日形勢變了,到時候偷襲江陵和火燒猇亭的賬再一筆筆算。

這一點諸葛亮還是非常拎得清的。

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三國志鄧芝傳)

現在說回俄烏戰爭,俄羅斯發動侵略就如同孫權稱帝,這件事肯定是不能贊同的,這不符合道義,但是在如今的大環境下,又不宜公開進行斥責,因為這不符合利益,因此對這件事加以迴避不明確表態才是最佳選擇。

有些事情我們心裡有桿秤就足夠了,成年人的世界,實在沒必要把所有想法都說出來。而為此爭得面紅耳赤更是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