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倫敦霧,看盡倫敦和霧相愛相殺的一百二十年丨《倫敦霧》

原本看了這本書的書名以及《一部演變史》這個副標題以為這是一部講述倫敦霧霾的成因歷史發展那種比較偏科普類的書,然而一章一章的讀下來才發現書的內容幾乎都是從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對於舞的描寫或者以霧為背景展開的小說、故事。也有人說這本書是倫敦霧的文化史,我倒是覺得如果書名是文學作品中的倫敦霧似乎更為貼切。

走進倫敦霧,看盡倫敦和霧相愛相殺的一百二十年丨《倫敦霧》

這種對於倫敦霧的描述也很有其特色,頗有趣味,讀者不會陷入一對科學概念的論述中,讀來相對比較容易接受。書中用霧串聯起許多的文學作品,當然其中狄更斯的作品是不能不提及的。不過作者顯然更加關注狄更斯除了《霧都孤兒》以外的其他作品。在前幾章的內容裡,狄更斯作品中關於霧的印象貫穿了始終。而後逐漸引入了更多其他作家的作品。他們或是在霧中展開了自己的故事,或者小說中的人物命運與霧或隱或現的相關。我們看到了霧中的燈倌,霧中的謀殺,霧中的人情冷暖,霧給讀者帶來壓抑,帶來晦暗,帶來朦朧。但是似乎倫敦人又在霧中表現的那樣的淡定,甚至可以說是樂觀,在這些作家的筆觸下,倫敦人呼吸著醇厚味道的倫敦霧,玩味著在倫敦不同區域的顏色變化,好像這才標明瞭一個地道倫敦人的身份象徵。

走進倫敦霧,看盡倫敦和霧相愛相殺的一百二十年丨《倫敦霧》

倫敦霧作為工業文明的產物,從19世紀40年代起開始頻繁爆發,在20世紀60年代壽終正寢。本書作者克里斯蒂娜·科頓結合了大量報章、文藝作品,梳理了倫敦霧120年的演變史,生動再現了霧都倫敦的景象,以及人們圍繞大霧治理的博弈過程,。

一、倫敦霧是如何形成的?

倫敦霧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霧霾。它由煙塵結合潮溼空氣混合在一起形成,顏色暗黃,看起來厚重且渾濁。

走進倫敦霧,看盡倫敦和霧相愛相殺的一百二十年丨《倫敦霧》

19世紀40年代,正值英國工業革命早期,倫敦作為經濟中心開始迅速發展。工廠一個個冒了出來,煙囪林立。與此同時,人們從各地湧入倫敦謀生。倫敦人口和房屋數量迅速重新整理,每幢房子都有一個煤爐煙囪,這是家家戶戶做飯和取暖的必須用品。

當時倫敦大量使用的是一種廉價的海煤,燃燒後產生了高含量的硫化物,和空氣混合後看上去是暗黃色的。暗黃色的霧霾被冬天的冷空氣封閉在倫敦上空,散發不出去,就形成了長時間的倫敦霧。

走進倫敦霧,看盡倫敦和霧相愛相殺的一百二十年丨《倫敦霧》

根據當時的文字記錄,一旦倫敦霧降臨,即便是白天也如同黑夜,街上所有東西看起來都是暗暗的,室內外都必須點燈照明。

霧霾覆蓋的範圍越來越廣,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到了19世紀後期,霧幾乎成為倫敦冬天的常態化天氣。

走進倫敦霧,看盡倫敦和霧相愛相殺的一百二十年丨《倫敦霧》

二、倫敦霧給倫敦帶來了哪些問題,人們又是如何看待它的?

1. 影響個人健康。

霧天裡,人們咳出的痰是黑色的,這說明灰塵的顆粒被人體吸收,影響了人們的呼吸質量。1886年,倫敦估計有約11000人死於氣管炎。根據《柳葉刀》雜誌的記載,1873年大霧期間和之後的三星期內,倫敦死亡率顯著上升,有2000多人死於癆病和其他呼吸系統的疾病。持續的霧霾天還導致人們酗酒和抑鬱。

2. 影響公共秩序。

19世紀40年代的幾場濃霧,讓倫敦的交通徹底癱瘓,泰晤士河上船隻總是互相碰撞造成事故。大霧甚至叫人看不清路面而意外喪命。

走進倫敦霧,看盡倫敦和霧相愛相殺的一百二十年丨《倫敦霧》

3. 成為犯罪的溫床。

在霧氣瀰漫的昏暗的街頭,小偷小摸、賣淫嫖娼、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大霧與犯罪的關聯,在很多19世紀的文學作品中,都有所體現。比如福爾摩斯系列的作者柯南·道爾就認為霧是犯罪分子的幫手,給犯罪團伙提供便利。

還有著名的“開膛手傑克”連環殺人案也和濃霧相關。1888年8月到11月,在倫敦東區,一名男子在夜晚的濃霧中,以殘忍的手法先後殺害了至少五名妓女,其中三人的內臟都被摘除了。而殺手的真實身份,至今仍然是個謎。

走進倫敦霧,看盡倫敦和霧相愛相殺的一百二十年丨《倫敦霧》

4. 威脅女性出行安全。

體面的女性更加不敢在昏暗的霧天單獨出行。

5. 然而,到處拔地而起的工廠和煙囪卻也是國富民強的標誌。

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往往帶著膜拜的心態來到倫敦,為高高聳立的煙囪驚歎不已。

這種膜拜的心態,也讓倫敦霧在一些視覺藝術家眼中,充滿了工業浪漫主義的魅力。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和美國的惠斯勒就是倫敦霧的忠實擁躉,他們都熱衷描繪霧中的倫敦,倫敦霧大量出現在他們的作品中。在他們眼中,倫敦霧變化無窮妙不可言。

三、倫敦霧是如何被終結的呢?

整個19世紀,工業代表和市民始終博弈,希望治理從對方頭上開刀。到了19世紀80年代,倫敦霧到達了頂峰。人們開始意識到治理大霧刻不容緩。從那個時候開始,政府層面的立法和執法開始嚴格了,而隨著替代能源的出現和普通民眾的覺醒,倫敦霧的治理開始出現效果。

1. 立法方面。

1891年的《公共衛生法案》,是一個重要舉措,法案明確要求工廠自行處理煙塵,工廠排放一點黑煙都被視作為違規,將受到嚴懲。

2.替代能源煤氣的出現和使用,以及電力的普及。

電動機器取代了靠燃煤蒸汽驅動的機器,空氣汙染問題有顯著改善。

3. 觀念的改變。

1952年的“殺人大霧”成為了徹底治理倫敦霧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大霧雖然在一週後漸漸散去,但這場令人驚恐的大霧和讓人震驚的傷亡數字,讓全體英國人開始深刻反思。後來,議會透過並頒佈了《清潔空氣法案》。新的法案透過立法,首次對家庭用火和工業排放雙管齊下,進行治理。

這部法案確實見效了。到1968年,整個倫敦有65%的房屋和場所都接受了控菸禁令,完成了控煙改造。到了1980年,倫敦的霧天降到5天。歷經120年的倫敦霧,終於壽終正寢。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不知道為何我總會在腦海裡出現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那個節目裡介紹一些經典作品的聲音,彷彿我手中的這本書不是讀完的,而是這樣子聽完的,這真是一種比較奇妙的閱讀體驗。當然,這樣讀起來進度會比較快。不過這本書裡涉及的文學作品比較多,如果對這些作品不太熟悉的話,讀起來會有一種隔膜感,無法對書中所說的內容產生共鳴,這時候還需要放下手裡的書去查閱相關的書籍,因此閱讀的速度也就慢了下來,不過只有這樣才能好好的體會《倫敦霧》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和它所作的一些分析。

不過整本書看下來,一直停留在我腦海裡的還是狄更斯對於倫敦霧的描寫,那從倫敦遠郊到近郊,從城市邊緣到城市中心,霧的顏色和味道都在變化中。這樣的霧如果在中國發生,我們能在所有文字中看到的恐怕只有噴怒和抱怨,可是狄更斯卻把它寫的那樣超脫。這真是一種奇妙的感覺。以前在讀小說時並未留意這些,透過《倫敦霧》這本書重新體會了一遍,收穫不小。

走進倫敦霧,看盡倫敦和霧相愛相殺的一百二十年丨《倫敦霧》

倫敦霧:一部演變史

¥

53。8

精選

購買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殘疾人的副業生活、帆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