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指使”家長做事情,不幫她做就會發脾氣,該如何教育?

在以前的育兒方式中,家長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乖乖照做,雖然有時會不滿,會反抗,但還是會聽家長的話,但在現在的教育方式中,家長和孩子的身份卻反了過來,孩子開始對家長“發號施令”,如果家長不照做,孩子就會鬧小情緒,有的時候甚至會發脾氣以及摔東西。相信一部分媽媽們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那麼當你們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又會怎樣解決呢?是為了照顧到孩子的情緒,會妥協,會根據孩子的要求,極力完成還是要求的事情?還是會拒絕,甚至還會大聲地訓斥孩子。面對孩子的“發號施令”,不管是妥協還是拒絕,家長們都一定要弄清楚,為什麼孩子喜歡“發號施令”。

孩子總“指使”家長做事情,不幫她做就會發脾氣,該如何教育?

孩子開始出現了自我意識。

這個階段的孩子大腦迎來了發育的第二個“關鍵期”,他們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孩子們很善於模仿,以前家長要求他們去完成一些簡單的動作,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孩子都會照做,但是在這個階段,孩子不僅不會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一些事情,反而會模仿家長的口吻,讓家長代為完成。

孩子的安全感在作祟。

在孩子出生後家長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但是有時孩子缺乏安全感時,還會透過“發號施令”的方式測試家長是否真的在意自己是否真的在乎自己?比如孩子和媽媽在書桌上一起閱讀故事書,旁邊的玩具掉在地上,孩子明明可以自己撿起來,孩子卻要求媽媽幫忙撿,如果媽媽能夠立刻撿起來,說明媽媽很愛我。此時孩子心裡的安全感滿滿,如果媽媽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孩子就會覺得媽媽是不是不關心、不愛自己,心裡就會患得患失。甚至開始鬧情緒,發脾氣來宣洩心中的不滿。

孩子總“指使”家長做事情,不幫她做就會發脾氣,該如何教育?

家長過分的溺愛。

從孩子來到這個家庭之後,家長們就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她的身上,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和照顧,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孩子磕著碰著,甚至受到傷害。孩子的所有事情所有要求,家長們都會照做。包括給孩子穿衣服、餵飯,甚至幫孩子整理玩具。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面對孩子的“發號施令”,家長能夠馬上回應並去完成,孩子覺得這些都是家長理所應當做的事情,從而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孩子想要什麼都會對家長“發號施令”,一旦家長沒有盡力滿足,就開始鬧小情緒,甚至會大發脾氣,撒潑打滾,甚至摔東西來威脅家長。

孩子總“指使”家長做事情,不幫她做就會發脾氣,該如何教育?

家長想要糾正這樣的情況,一定要做到這幾點。

一、無規矩不成方圓,規則意識能幫助孩子改變

那些喜歡對家長髮號施令的孩子,是因為沒有養成規則意識。想要養成孩子的規則意識,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孩子立規矩。制定清晰的規則意識,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家長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立規矩不講求數量而要求質量。

規矩並不是多多益善,否則,規矩形同虛設,孩子也不能夠很好地施行。

孩子總“指使”家長做事情,不幫她做就會發脾氣,該如何教育?

第二個原則:規矩訂立後要有緩衝期。

很多家長給孩子立完規矩後,立馬要求孩子開始執行,然而一些孩子還沒有從之前的狀態切換到現在的狀態,心裡會牴觸這些規矩,而使這些規矩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第三個原則:立的規矩要靈活、有彈性。

俗話說,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當孩子面對這些生硬的規矩時,不懂變通,規則就不能很好地執行下去。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及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讓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這些規矩,更好的去透過規矩改變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讓孩子變得更好。

孩子總“指使”家長做事情,不幫她做就會發脾氣,該如何教育?

二、好的榜樣就像旗幟,一旦形成就會久立不倒

家長是孩子成長的一面鏡子,孩子會模仿家長的行為舉止,孩子會極力模仿家長的行為舉止,如果家長經常喜歡對孩子“發號施令”。那麼同樣的,孩子也會學會家長的這種方式,也會對家長“發號施令”。如果家長為了更好地糾正這樣的壞習慣,家長就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就會改變對家長“發號施令”的習慣。

孩子總“指使”家長做事情,不幫她做就會發脾氣,該如何教育?

三、家長對孩子的愛不是毫無節制,而是適度有分寸的愛

家長對孩子的溺愛,最典型的就是家長包辦一切,孩子習慣性的享受家長的愛,漸漸的養成了很多的壞習慣,包括喜歡對家長“發號施令”,家長對孩子的愛不是毫無節制的愛,而是適度有分寸的愛,讓孩子能夠掌握分寸,才會養改掉對對家長“發號施令”的壞習慣。

如果家長想要改變孩子喜歡發號施令的壞習慣,那就從生活的點滴做起,改變孩子的習慣,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

注: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