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爾南:開啟小劇場兒童戲劇的魔法空間

結束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的開閉幕晚會戲劇組導演工作後,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簡稱“中國兒藝”)創作部主任、國家一級導演毛爾南全身心地投入到“綻放·啟航”兒童青少年舞臺藝術作品孵化計劃中。“兒童戲劇工作有培根鑄魂的作用,以優秀的文藝作品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是兒童戲劇工作者的職責使命。”毛爾南說。

​毛爾南:開啟小劇場兒童戲劇的魔法空間

毛爾南 受訪者供圖

憑藉兒童劇《送不出去的情報》,毛爾南獲得了第十七屆文華導演獎。“我很高興,這既是對作品與個人能力的認可,也是一次對藝術創作規律的再認識。但興奮過後,也讓我冷靜下來思考。在我心中,兒童劇繁榮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目前的創作速度和創作水平仍沒有滿足市場和觀眾對兒童劇的熱切期盼和需求。”毛爾南坦言,“我曾在國外戲劇節上看到過專門給剛會爬還不會走的小朋友演出的寶寶戲劇,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看來,從藝術形式和題材來說,兒童劇可以發揮更多‘+’的功能,‘+舞蹈劇場’‘+兒童戲曲’‘+音樂會’等。”

講好中國故事,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聚集更多的兒童戲劇文藝人才,創作更多符合大眾期待的兒童劇,是毛爾南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兒藝創作了很多有影響力的兒童劇目,無論從主題、題材、藝術表現方法等,還是在更精準的年齡分層,兒童戲劇都在不斷豐富。但毛爾南也發現,兒童戲劇不缺人才,缺的是平臺和機遇。

“藝術工作者如果沒有好的平臺和機會,很多創意無法實現。小劇場正是一個藝術創作的陣地、實驗的園地,是藝術家實現藝術夢想的平臺。”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結束後,毛爾南就把思考成果付諸行動。

“從研究生二年級開始,我連續參加兩屆北京青年戲劇節,我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在青戲節上演出的,首部獲獎作品也是在烏鎮戲劇節上演的小劇場劇目《跳牆》。後來,我導演的小劇場劇目——中國兒藝出品的《三個和尚》已經走到了五大洲20多個國家。”毛爾南說,“小劇場提供了一個多元、包容的平臺,讓許多有戲劇夢想的人在這裡碰撞藝術火花,心無旁騖地創作,實現藝術夢想。小劇場這塊實驗園地讓我快速成長,給我帶來豐厚的收穫,也給我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

然而在很多劇院,小劇場演出因為座位少,“演一場賠一場”的現象讓小劇場作品青黃不接。除此之外,目前國內的多數戲劇藝術節上,鮮有為兒童劇留出舞臺。這些原因都令中國演出市場中優質的兒童戲劇數量始終難以滿足需要。

代表著中國兒童戲劇最高水平的中國兒藝,擁有近150人的藝術創作演出隊伍,2019年前後年均演出場次近700場,每個人的創作和演出工作量已接近飽和。“僅憑中國兒藝等國有院團的演出,遠遠無法滿足兒童戲劇全面發展繁榮的市場需求。我們需要更多的社會力量一同來參與和振興兒童戲劇事業,一起來豐富中國孩子的美育生活。”

為了給兒童劇藝術創作人提供平臺,為了給更多優秀的兒童戲劇作品提供舞臺,為了讓兒童戲劇事業儲存能量,中國兒藝作為國家劇院有責任搭建一個具有國家級品質的兒童戲劇孵化平臺。在中國兒藝院長馮俐及院領導班子的支援下,由中國兒藝創作部牽頭策劃實施的“綻放·啟航”兒童青少年舞臺藝術作品孵化計劃在今年8月正式啟動。

“‘綻放·啟航’孵化計劃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毛爾南介紹,專案啟動後的29天內,共收到來自20座城市120位創作者提交的88部作品。覆蓋肢體劇、黑光劇、木偶劇、音樂劇、舞蹈劇場、皮影劇、歌舞劇、戲曲、小丑劇、繪本劇、教育戲劇等多種型別,涉及父子情感、自閉兒童、教育思考、少年友誼、非遺傳承、航天夢想、童年記憶等豐富主題。

衡量小劇場劇目的價值,不能僅僅從經濟角度進行考量,更需要從創作角度看到小劇場擁有的包容性、創新性、實驗性、靈活性等先天優勢。圍繞“以演出為中心”的要求,透過這次活動,中國兒藝創作部也針對小劇場制定了一套創作工作流程和方法,從抓劇本、抓導演開始,夯實小劇場創作的基礎。

“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專案探索兒童戲劇更多的可能性,發掘培育出具有不同風格樣式的作品。持續在文旅融合、戲劇教育等領域開拓思維,按照國家院團的精品創作標準,響應國家號召,把小而精、創意性強、充滿想象力的藝術精品送到文化館、校園等更基層的地方去,送到孩子們身邊,給他們帶去一份藝術的禮物,擔起國家藝術院團保障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責任。”作為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毛爾南把德藝雙馨的要求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踐行了“一切為了孩子”的使命。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李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