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兒子相繼去世,孫子想要承襲郡王爵位,為何朝廷不準

朱元璋稱帝之後,將自己的兒子們分封為藩王,並規定可以世襲。親王嫡長子將來承襲爵位,其餘兒子被封為郡王。郡王嫡長子將來承襲爵位,其餘兒子封為鎮國將軍,其中濫妾所生之子,降二等為輔國將軍。

鎮國將軍的所有兒子,皆降一等封為輔國將軍。輔國將軍的所有兒子,皆降一等封為奉國將軍。奉國將軍後面還有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奉國中尉之後便不再降級,其子孫世世代代皆為奉國中尉。所以到了明朝中後期,宗室裡出現大量奉國中尉,是很正常的事。

像明朝的繼承製度,我們已經十分熟悉了,比如某一任親王或郡王去世,那麼他的兒子就承襲爵位,兒子去世後,孫子再承襲爵位。但明朝楚藩岳陽王一脈,卻出了一個特殊事件。

首任岳陽王和兒子相繼去世後,首任岳陽王的孫子想要承襲郡王爵位,卻屢次遭到朝廷拒絕。按理來說,“以孫繼祖”在明朝實屬正常,為何這次朝廷就是不準呢?我們一起來看,到底怎麼回事。

他和兒子相繼去世,孫子想要承襲郡王爵位,為何朝廷不準

元至正二十四年三月初三,對朱元璋來說是雙喜臨門,一個是他順利攻克武昌,一個是他的第六子朱楨出生。朱元璋大喜,隨即決定:

“子長,以楚封之。”

就是說等這個兒子長大,就冊封為楚王。洪武三年,年僅6歲的朱楨正式被封為楚王。洪武十四年,朱楨就藩武昌。

朱楨一共十個兒子,除了被封為楚王世子,將來要承襲爵位的朱孟烷之外,其餘九個兒子皆被封為郡王。朱孟爟,朱楨第九子,生於洪武二十七年。永樂二年,順利推翻侄兒坐上皇位的朱棣,開始大肆冊封宗室,朱孟爟便在這一年,被四伯父封為岳陽王。

永樂十一年,19歲的朱孟爟大婚,《明太宗實錄》記載:

“丙寅,冊中軍左都督劉謙孫女為岳陽王孟爟妃。”

只可惜,成婚僅四年時間,岳陽王妃劉氏就去世了。不幸中的萬幸,劉氏已經為朱孟爟生下兩個嫡子:朱季境、朱季墀。除此之外,朱孟爟還有個庶子朱季坡。

宣德元年五月十三日,明朝首任岳陽王朱孟爟去世,年僅32歲,諡號“悼惠”。史料中對於朱孟爟生前的記載比較少,可見這位郡王還是比較本分的,並沒有鬧出什麼大事,同時也沒有大的功績。

他和兒子相繼去世,孫子想要承襲郡王爵位,為何朝廷不準

朱孟爟去世後,自然由他的嫡長子朱季境承襲爵位,據《明宣宗實錄》記載,宣德五年正月,朝廷下旨:

“命安鄉伯張安、尚寶司丞郭斌為正副使持節,封岳陽悼惠王嫡長子季境為岳陽王,其嫡次子季墀、永安王孟炯庶次子季壣俱為鎮國將軍。”

就像文章開頭說的一樣,岳陽王朱孟爟去世,他的嫡長子朱季境承襲爵位,其餘兒子皆被封為鎮國將軍。朱季墀雖然是嫡子,但他居幼,也不得不與庶出的朱季坡一樣,接受鎮國將軍的身份。不過對於朱季墀來說,他還有一個希望,就是萬一大哥朱季境早逝,且沒有兒子的話,那麼他或許可以按照“兄終弟及”的方式襲爵。

但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反而是朱季墀自己於正統十三年去世,是三兄弟中去世最早的。接著是三兄弟中唯一庶出的朱季坡,於景泰二年去世。最終,第二任岳陽王朱季境於天順七年去世,享年49歲,諡號“恭僖”。

別看朱季境活了49歲,在古代也算不錯了,可讓人沒想到的是,他卻膝下無子。要是他早些去世,那麼根據“兄終弟及”,老二朱季墀就可以向朝廷請封,可此時朱季境的兄弟們都死了,那麼岳陽王的爵位該怎麼辦呢?

他和兒子相繼去世,孫子想要承襲郡王爵位,為何朝廷不準

或許有讀者會說了,不是說朱孟爟和兒子朱季境去世後,他的孫子想要襲爵嗎,現在又說朱季境沒有兒子,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並不矛盾,朱孟爟又不止一個兒子,他的孫子,又不是隻有朱季境生的才算。

沒錯,這個孫子,正是老二朱季墀之子朱均鍠,人家還是正兒八經的嫡長子。朱均鍠認為按照明朝制度,他的大伯無嗣,爵位就該是父親朱季墀的。可父親既然已經去世了,那麼他身為嫡長子,且這一代只有他這麼一個男丁,三叔朱季坡去世後只留下一個女兒,自然就該輪到他襲爵。

朱均鍠的爹朱季墀是鎮國將軍,即便他身為嫡長子,按照制度,他也只能降一等,被封為輔國將軍。所以朱均鍠知道自己地位低,根本說不上話,於是只好請自己的叔祖父江夏王朱孟炬,即朱楨第十子出面,向朝廷請求襲爵:

“癸巳,楚府江夏王孟炬奏:‘岳陽恭僖王無嗣,惟母弟鎮國將軍季墀嫡長子均鍠見封輔國將軍,為岳陽悼惠王嫡長孫。乞令嗣封,以奉恭僖王之祀。’”

其實明朝宗室一直以來,只有處於食物鏈頂端的親王不用擔心絕嗣,因為親王絕嗣,朝廷無論如何也會在宗室中找到人襲爵。郡王儘管只低一級,可一切待遇大不相同。比如親王歲祿萬石,郡王就只有二千石。親王不用擔心絕嗣,而郡王絕嗣後,基本上就除國了。

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後期,隨著宗室人口越來越多,朝廷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皇帝更不願意讓這些絕嗣的爵位繼續傳下去。如今朱均鍠想以侄子的身份,去承襲伯父朱季境的爵位,皇帝自然是不肯答應的。

他和兒子相繼去世,孫子想要承襲郡王爵位,為何朝廷不準

但此時在位的明英宗不想做這個壞人,便將難題丟給禮部的大臣,讓他們想辦法解決。禮部官員經過商議之後,很快也給出拒絕的理由,那便是明朝自開國以來,還沒有輔國將軍襲封郡王的先例。面對這個理由,朱均鍠也沒有辦法,只能暫且作罷。

可沒想到,弘治年間,接連出現三位輔國將軍襲封郡王的情況,分別是:

寧藩輔國將軍朱宸浮襲封石城王、輔國將軍朱宸湔襲封樂安王、韓藩輔國將軍朱徵錏襲封樂平王。

還在世的朱均鍠自然不能放過這個機會,立馬又上疏請求襲爵,將三個例子都列出來,看朝廷還有什麼話說。

《明孝宗實錄》記載:

“丙辰,楚府輔國將軍均鍠奏言:臣祖岳陽悼惠王三子,長季境襲爵,薨無子。次季墀,臣父也。與叔季坡俱封鎮國將軍。卒,僉謂臣以序以嫡以長,皆當襲爵。因檢寧府石城、樂安二王及韓府樂平王故事以請。”

這下禮部官員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便請明孝宗定奪。可明孝宗也不知該如何是好,便命禮部好好查一下,到底有多少輔國將軍襲封郡王的事例,看看與朱均鍠的情況有些什麼不同,再來商議該不該讓他襲爵。

他和兒子相繼去世,孫子想要承襲郡王爵位,為何朝廷不準

經過禮部查證,發現明朝自開國以來,一共出現四次這種情況。其中三例剛剛筆者已經說了,至於這三人為何能夠襲爵,是因為他們的父親本身就是繼承人,但由於父親早逝,所以就輪到自己襲爵。

這就好比當年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便直接繼承皇位。但朱均鍠的情況不同,他的父親朱季墀本身就不是繼承人,而是鎮國將軍,所以他不能用這三個例子來為自己請封。

還有一例情況是這樣的,正統四年,明朝第二任遼王朱貴烚,被明英宗以

“不友于諸弟,侍庶母寡恩,亂郡主,奸人妻,捶死長史,淫穢無狀,滅絕天理,傷敗風化,汙辱祖宗”

廢為庶人,令其守遼簡王墳瑩。天順元年,好不容易復位的明英宗性格大轉,便將朱貴烚的兒子朱豪封為輔國將軍。

成化年間,明憲宗可憐朱豪在父親被廢時尚且年幼,於是特許他襲封朱貴烚當上遼王之前的爵位,即長陽郡王之位,這等於是以子繼父,十分合理。而且朱豪還是朱貴烚長子,要不是因為父親做錯事被廢,人家將來可是要承襲遼王爵位的。因此這一事例也相當特殊,與朱均鍠情況完全不同。

他和兒子相繼去世,孫子想要承襲郡王爵位,為何朝廷不準

經過對比之後,朝廷認為雖然以輔國將軍襲封郡王有先例,但人家不是以子繼父,便是以孫繼祖,

“其義猶為有據”

。而朱均鍠想“以侄繼伯”是既不合規矩,也沒有先例。最終,朝廷還是拒絕了朱均鍠的請求。同時,明孝宗還規定,今後要是再出現相同情況,皆不准許。

於是乎,朱均鍠最終也沒能如願坐上

郡王之

位。

(參考文獻《明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