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音”是何時統一標準的?民國這場讀音統一會,奠定國音的基礎

中國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它擁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同時漢語也是世界上公認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如今的中文標準是以北京話作為國音的,而最近一次確定國音標準是在1913年的讀音統一會上,該會的舉行對於後來漢語的演變和發展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國音”是何時統一標準的?民國這場讀音統一會,奠定國音的基礎

在清朝末期,切音字運動引出的關於漢字的改革和國語統一問題,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各界人士在對切音字標準音的意見上都有不同的想法,一時間難以達成統一。但是隨著清朝的覆沒,這件事卻被擱淺了下來,無人再提起。

直到1912年的時候,擔任中國教育部總長的蔡元培組織了一次教育會議,在該會議中,有人提出初等小學宜教國語的說法,而蔡元培則認為要教國語,就必須先統一國語。

可是當時各省都有不同的方言,如果只以某一方言作為標準的話,必然就會引起其他地區的爭議,所以要想讓所有人心服口服,只能透過一些公平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國音”是何時統一標準的?民國這場讀音統一會,奠定國音的基礎

在經過了多方討論以後,教育部決定舉行一次讀音統一會,會議由吳稚暉負責主持,會員則由部聘和各省的行政長官選派。選派的標準有四個:第一,要精通音韻;第二,要深通小學;第三,要精通一至二門外語;第四,深諳多種方言。

最終選派出了80人參加此次會議,其中50人為教育部選派,剩下的則由其他各省選派。該會主要目的是審定所有字音為法定國音,再核定所有音素總數和採定字母。參加會議的人員還包括清季官話字母創制人王照,但王照對於這次會議的代表卻有異議,因為他覺得教育部選派出的代表人省籍不均勻,大多都是江浙籍。

還有一些代表甚至是吳稚暉的助威者,這樣一來,會議必然會存在不公平現象。

“國音”是何時統一標準的?民國這場讀音統一會,奠定國音的基礎

1913年,王照從南京北上參加會議,在經過天津時,他得知這次會議隸屬專門司,而不是社會教育司時,心裡更加不滿了。因為自清季以來,王照就和勞乃宣等人就一直極力宣傳簡字和切音字,而且主張將北京話作為漢語標準,不涉及傳統音韻學。

但這一次的讀音統一會,卻和他的初衷不同,所以王照才極為不滿。而那些前來參加會議的代表們也都有著不同的目的,這就導致了該會最終難以統一意見。

在清朝末期時,吳稚暉就曾想要將漢語和漢字廢除,推行萬國新語。他認為要想改革漢字,就必須先摒棄漢語,學習萬國新語,並將歐洲一些優秀的文字引用過來,再在中國漢字上加上讀音。

“國音”是何時統一標準的?民國這場讀音統一會,奠定國音的基礎

吳稚暉

不過他也知道,要想推行前面兩點還是比較困難的,於是便想要先在漢字上加上讀音。所以,他是非常反對王照等人提出的簡字、切音字等提議。而且他在之後主持讀音統一會時,基本都在推行他的主張,這也令會議出現了很多爭論。

會議開始之前,吳稚暉還專門起草了一冊《讀音統一會進行程式》,並印發給所有參加會議的會員,表示該會的預期目的是能夠達到讀音和口音同時統一的情況。而他想出的方法就是“將各有文字可憑之讀音討論既定”,然後再“藉讀音之勢力,用以整齊隨地變動,止有聲響之可憑之口音”。

在1913年2月15日這一天,讀音統一會正式召開,這次會議一共有44個會員前來參加。在會議上,先用記名投票的方法,選舉出吳稚暉擔任議長,王照擔任副議長。而其他會員也都是國內傑出的語文學者。會議過程中,所有會員皆可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並在經過討論以後,再採取民主集中原則來得到最終的結果。

“國音”是何時統一標準的?民國這場讀音統一會,奠定國音的基礎

首先是審定國音(法定標準音),規則是按照清李光第《音韻闡微》中的同音字,選擇常用的字音,整理出來,隔夜分發給各省代表,各省代表做好注音單,並上交。由記音員負責將所有上交的注音單逐一對比,再選出其中最多數的注音為會上審定的讀音。

審定的讀音在會上再次表決,數多者為同意,若是有會員不同意,且在場六人以上贊同,審音代表就必須協議改正。所以,審定的讀音到底是同意還是否決,都取決於各會員的表決。這種方法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了民族共音標準的全民代表性。

但是在會議剛剛開始不久,單就“記音字母”這一項就引發了很長時間的爭執。吳稚暉在會議當天就登臺演講,他先是標出了讀書注音,然後將見溪等36個字母和四等呼書於黑板,因為他認為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應該得到尊重。

“國音”是何時統一標準的?民國這場讀音統一會,奠定國音的基礎

同時,他還提出要在36個字母中的13個濁音中加入新的字母,因為他認為濁音字母非常雄壯,為中國的元氣所在。德語中的濁音字很多,所以,德國非常強盛,而我國之所以不夠強盛,其原因就在於我國的官話裡很少使用濁音。隨後,吳稚暉還高歌了一段戈陽腔,以此來證明濁音的雄壯。

但是對於吳稚暉的這種說法,王照卻並不認同,他在登臺發言的時候,表示創造字母應該以白話為主,而且還提出議案應該以北京話作為統一讀音,字母中去掉濁音,韻母廢入聲。因為王照覺得吳稚暉想要把蘇音定為國音。

但是在國人眼裡,北京話才是國音的最佳標準,要想推翻這一定論是很難的,所以吳稚暉便假裝不懂白話,想要用高壓的手段,強制將濁音加入進去。而如果他的這個提案最終成功的話,那麼國音以後就不再是北京話,而是蘇音了。不管王照是否對吳稚暉存在誤解,但兩人確實因為語言觀念的不和而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根據會議相關程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審定所有的字音為國音,在逐字審定讀音時,遇到古今南北不統一的情況時,就選擇其中一個音,作為國音。至於審定標準,吳稚暉認為不能以讀音為標準,而因以文字為標準,因為讀音會帶有地方口音,有些地方口音會比較粗俗,實在有傷大雅,同時也不適合語文。

“國音”是何時統一標準的?民國這場讀音統一會,奠定國音的基礎

其實就吳稚暉的這個說法來看,他是反對將北京話作為標準音的。因為他覺得雖然在讀書字音中,北京話佔了多數,但其實還有一些重要問題沒有解決,所以,他想按照下面這個標準來修改北京話:“如斂收其音,止於上聲,不能退歸於入聲,或剛斷有餘,而木強不足矣,如音氣常偏於清揚,或慷爽有餘,而沉雄不足矣。

是皆失民氣剛柔之調合,決不能全無影響者也。且今日世界數大國之國語,律以等韻上之完全,雖各病其未能,而入聲及濁音要皆不缺,中國似不因獨居例外,故增添主母,加倍其斂收之力,壓抑為入聲而慣常之;又增添輔母,充滿其陰聲之量,使界畫為濁音而分明之,皆轉變其近似音,特反手之勞耳。”

吳稚暉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想要得到更完美的國音,一方面也是居於當時的社會心裡。因為北京話已經成為大眾所趨,這樣一來,南方人就必須放棄他們熟悉的語言,轉而學習不熟悉的北京話。而如果按照他的標準來修改的話,南方人學起來會更容易。吳稚暉的這一提議得到了江浙會員的支援,但大多北方會員卻選擇支援王照,一時間,兩派爭論不斷,難以得出結論。

“國音”是何時統一標準的?民國這場讀音統一會,奠定國音的基礎

後來,王照和一些會員又提出了新的提案,先擬定國音,然後每省出一票來表決。但這個提議卻遭到了江浙籍會員的強烈反對,認為北京話不能作為標準。由於參會人員中以江浙會員居多,王照他們自然討不了好處,於是他一怒之下,和支援自己的北方會員一起向董鴻禕請辭,並表示,這次讀音統一會其實應該是江浙統一會,他們這些外省人沒有說話的權力,這實在是不公平。

董鴻禕為了安撫王照他們,同意了他的新提案,並擔保一定會透過。但這樣的做法又引起了江浙會員的不滿,一時間,整個會議出現各種不同的意見,有人提議用古音,有人提議用今音,還有人提議廢除漢字,重新制造新字。就連關於音標的形式,也分歧不斷。有主張偏旁的,有主張符號的,甚至還有主張羅馬字母的。各種各樣的說法層出不窮,會議越來越混亂。

“國音”是何時統一標準的?民國這場讀音統一會,奠定國音的基礎

到了會議後期,吳、王兩人和一些會員之間矛盾不斷惡化,王照實在無法忍受,便選擇了辭行。後來,會議最終審定出6500多字的國音,將審定的字音改入《康熙字典》後,並改名為《國音字典》。

除了審定國音之外,會議還核定了音素和採定注音字母。由於國音的審定初步完成,後面的任務就容易多了,最終一共核定了三十九個因素,並採用了記音符號作為正式字母。這場會議才算是正式落幕了。

“國音”是何時統一標準的?民國這場讀音統一會,奠定國音的基礎

但對於這次讀音統一會得出的最終結果,其實南北兩方都並不是很滿意。因為會議最終雖然以北京話為主,卻還是保留了濁音和入聲,這讓王照及北方會員很不滿意。而吳稚暉等南方會員則認為注音字母還是偏向於北京話,這也讓他們很不滿意。但不滿意也沒辦法,原本會議是想遷就南北方意見,造成一種混合的國音標準,但卻未能得到普遍認同,最終便只能得到這樣一個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