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子曰:“泰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關於泰伯(

約公元前1165—前1074年)

的生平事略,以及他在周地、吳地活動的蹤跡,歷史記錄都很少。就算在《史記》吳泰伯世家中,也是寥寥數語,語焉不詳。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所以我努力地想把泰伯的活動軌跡捋一捋,看能不能捋出個頭緒來,也歡迎大家一起來補充資料。

一、泰伯和週三王在豳、岐下週原的相關歷史及具體時間比較。

1。周初三王是指太王亶父、季歷和周文王,他們各主政多長時間呢?

按照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國家工程),商朝最後的4個在位時間是:商王武乙於公元前1147年——前1113年,在位35年;文丁於前1112年——前1102年,在位11年;帝乙於前1101年——前1076年在位26年;帝辛(紂王)於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時間30年。

這四個最後的商王統治加起來總共102年。

周初三王主政周部落,就處在這一歷史階段。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周太王亶父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季歷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周文王

把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和《竹書紀年》的記載加以對照,基本可以弄清周太王在岐下週原主政21年(前1147年——前1127年);王季(歷)主政26年(前1126年——前1100年);文王在岐下週原主政45年(前1099年——前1055年),由岐(都)遷豐(都)。

週三王在周原岐邑主政的總時間,加起來為92年。

這92年是西周建立之前周部落在周原發展壯大的時期,也是周文化孕育、走向成形的關鍵期。

周武王繼位,於公元前1046年經過牧野之戰一舉滅商,建立了西周政權,史稱“武王革命”。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周武王

2。泰伯和仲雍生於豳,成長於岐周,他們在陝西大約共有多長時間?

泰伯和仲雍都出生、成長於豳地(彬州、旬邑一帶),後來隨父由豳遷岐;再後來就是先去西鎮吳山(採藥隱居),再遠奔江南,文身斷髮,做出了名垂青史的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泰伯與仲雍為同父同母的兄弟,是古公亶父與元配德姬(蒙兀兒族酋長的女兒,其部落在西鎮吳山一帶)所生;泰伯仲雍兩人和季歷為同父異母兄弟,季歷是古公亶父和小老婆太姜所生。

據《竹書紀年》,泰伯、仲雍隨父亶公於公元前1147年從豳地來到岐(山)下週原。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豳和岐下週原位置示意圖

太伯兄弟兩人離開周原奔吳,是在亶公病重的時候。假定這一年就是亶公逝世了的話,那就是公元前1127年。

根泰伯奔吳時42歲的記載,我們可以倒推:太伯在周原生活了20年,那麼他在豳地至少生活了22年;仲雍比泰伯小了13歲(也有資料說小了10歲),在離開豳地時仲雍應該在8歲~11歲之間了。

二、古公亶父為什麼要離開豳地?西戎、北狄的壓迫!泰伯的能力,在豳地時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證明。

看中國古代地圖和歷史我們都知道,夏與商以及更早的三皇五帝,都是以山西與河南一帶為中心,這裡也是中華最早的文明發源地。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西戎北狄

西周成立之前的周部落,處在陝西北部、西部,當時那裡都是少數民族與中原華夏民族雜居的地方,所謂西戎北狄是也。

周朝是個以種植和養殖為主的農業性部落,他們尊后稷為周始祖。這個后稷很厲害,姓姬名棄,他的祖先是黃帝,母親是有邰氏女(曰姜嫄、姜氏部落),嫦娥據說就是他的妹妹。

因為擅長農業,所以古亶公率領的周部落很富裕,文化發達。

但是在善於騎射的西戎北狄們的眼中,周部落就是糧食和牛羊,是取之不盡的各種的物資補充來源,所以他們不斷地來搶劫周部落。

古公亶父的周部落當時應該有反抗,但最終還是武力不行,於是不得不舉族遷移、揮淚離開了祖居地豳。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泰伯

在古代,男子一般12、13歲即為成年,在離開豳地的時候,泰伯已經22歲了。所以在豳地的時候,泰伯就成了古公亶父唯一可以重用的兒子。

如果從13歲的成年禮算起,泰伯在豳地實際上已經得到了長達8年的培養和實際鍛鍊。

我們還可以推測出,這一段時間內,泰伯一定表現地非常地優秀,不然,弟弟仲雍又怎麼會一生都對這個哥崇拜地五股投地言聽計從呢?泰伯對仲雍的影響,比古公亶父還要更大,這讓仲雍從此與泰伯不離不棄地數千裡奔吳,一生無悔!

泰伯在豳地生活、鍛鍊的時間較長,所以他的心智、能力,都已經比較成熟了。

三、周原鉅變:亶父“好色”娶了太姜;三弟季歷出生、長大,又生聖子昌,泰伯的儲君地位20年中不斷地動搖、下降中,最終終將失去。

泰伯和仲雍跟著亶公,“率領車2000乘”大約8000周民,向南翻過二座大山、跨過二條大河,來到了岐山,再向前就是周原了——肥沃的謂河兩岸平原,後來的關中平原地區。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周部族的三次遷移路線圖

周原自然不是無主之地,這裡以前一直是姜氏部族的勢力範圍。

這個姜氏大有來頭,

《說文解字》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神農氏,就是傳說中的炎帝,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姜尚,也是姜姓姜部落的人,他協助文王和武王開創了周朝800年基業,是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的始祖。

為什麼亶父敢於遷移到周原呢?

我推測主要的原因就是,周部落與姜部落關係很好,兩個部落一直有通婚聯姻的傳統(上文已經交待,

后稷的母親姜嫄就是姜姓部落的女兒

)。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1。亶父到了周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再娶了姜氏美少女太姜,他的正妻、泰伯的母親德姬地位開始失落,泰伯也地位下降。

《詩經綿》中說,亶父來到了岐下週原後的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他在渭水邊見到了美麗的少女太姜,他的心就把持不住了,立即就向太姜求了婚。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為什麼後來孟子對齊惠王說亶父好色呢?

我們知道這時候泰伯都已經22歲了,無論怎麼算,亶父都應該年齡在40歲上下了。這個年齡在古代,差不多就是老年了(注:有的資料說亶父活到了96歲,如果這是真的,他到達周原的時候,就應該是76歲了)。

一個40歲(或者說76歲)的老頭子向一個13、4歲的少女求婚,你說他是不是好色呢?

按正常的情況來看,亶父怎麼著都是應該為年輕力壯有為的泰伯或者仲雍娶妻才對,而不是自己要娶。

亶父娶了太姜後,就讓太姜參與了部落的管理,並封太姜為正妻。之所以如此,應該是亶父太喜歡這個小嬌妻了,況且人家孃家地位高於自家的周部落。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美女太姜

那原來的正妻德姬那裡去了呢?歷史上也沒有交待,這也就成了一個謎。

事實上,這時候的周部落與姜部落應該是結成了一個比較鬆散的部落聯盟。太姜“上位”後,周部落的外部環境明顯好轉,因為在商王武乙六年,亶公被商王封為了“伯”級的諸侯“西伯侯”。

2。弟弟季歷出生了,若干年後,季歷又娶了太任為妻,泰伯和仲雍的地位都發生了根本性的動搖。

有的歷史書說,泰伯大季歷17歲,這個說法我認為根本不對。因為泰伯來到周原的時候就已經22歲,泰伯應該比季歷大23歲以上才對。

亶父的生命力旺盛,娶了太姜後不久,就生下了季歷。季歷很快就長大了,到了要娶老婆的年齡(應該是在13~15歲的這個年齡段)。

太姜的孃家姜部族與商朝朝廷關係良好,有不人在朝歌做大官,他們都是商朝貴族。太姜透過這個關係,給

季歷娶了一個朝歌貴族

摯任氏的二女兒

“太任”當老婆。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太任

太任的背景很厲害,不僅因為她的孃家是大貴族,更因為她的姐姐嫁給商王武乙當了貴妃。

所以算起來,季歷又成了商王武乙的妻妹夫、連襟,季歷的地位一下子快速地上漲了(亶公死後,季歷襲了西伯侯)。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從季歷娶了太任之後,泰伯和仲雍在部族中的地位,就已經不穩定了,這是很明顯的了。

兄弟倆對此應該是心知肚明,並且不動聲色地開始了自己的退路的安排。

3。古公亶父稱姬昌為聖孫、說姬昌將要光大周部落。亶父的理論根據是歷史上那個怪異的“朱雀丹書”事件。問題是,這個朱雀丹書事件,到底是誰導演的呢?但結果就是,泰伯和仲雍不得不逃亡西鎮吳山。

太任懷孕了,太任生孩子了,這個孩子就是姬昌。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太任和姬昌

歷史記載,姬昌出世的時候,一隻口銜丹書的朱雀落在季歷家門前歡快地鳴叫,放下丹書後,又在太任的產房外飛了三圈。

朱雀,紅色的大鳥,就是鳳凰。

這個丹書上的內容都是歌頌姬昌的,是說為君之道的。大意是姬昌仁而賢能,將滅商興周。

所以就有了古公亶父十分喜愛姬昌、因此要傳位給季歷,以便讓姬昌接位的這種說法。

“朱雀丹書”後來演變為多種版本:“赤鳥銜珪”、“赤烏銜丹書”、“赤雀銜丹書”、“大赤鳥銜谷之種”、“鳳凰銜書”、“鳳鳴於岐”等。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鳳鳴於岐

在信天地鬼神的古人看來,聖人自有上天吉象,

“朱雀丹書”就

是“王”者降生的徵兆。

但是,我們從現代的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朱雀丹書”肯定不是真的,而是人為的。

那麼,是誰導演了這個事件呢?

要分析這個事件,首先就要看誰是這一事件的最大的得益者。

對於古亶公來說,這時候他已經是50多歲要奔6的人了,在那個時代已經是高壽、快要死的人了,事實上也是這樣,幾年之後他就死了。

正常來看,亶公是不會導演這個事件的,一是他自己不能受益;另外因為泰伯和仲雍都是治國的良材,他三個兒子任何一個繼位,對於亶父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而周部族的文化是傳長傳嫡,沒有動力的話,他為什麼要破壞這個部族的規矩呢?這本身也是他掌權的基礎。

而對於太姜、太任來說,意義就不一樣了。

對於太姜來說,季歷是親兒子、姬昌是親孫子;對於太任來說,季歷是親親老公、姬昌是親兒子。

季歷上位,她們才是最直接的最大受益者。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季歷

所以我個人分析,這件事應該是由太姜和太任主導、季歷執行的,此時已經大權旁落了亶父已經無力反對,他為了自己能夠善終,不得不違心地、賣力配合演出

:“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所以到了岐山周原,當季歷成長起來、姬昌出生之後,泰伯和仲雍感受到了一種強烈、危險的訊號。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正常來說亶父死了之後,根據周部落傳承的遊戲規則立嫡立長,第一要立泰伯;如果泰伯不能繼位,往下就會立仲雍;最後才會輪到季歷。

季歷要想上位就必須採取非正常的手段。

所以就算是泰伯和仲雍沒有了一定要爭位的雄心(野心),但事實上他們也已經阻擋了別人(季歷)的路了。

“朱雀丹書”事件,就是對他們發出的一個強烈而危險的訊號。

那泰伯與仲雍有沒有要反抗的想法呢?他們又是如何對待的呢?

心智都已經非常成熟的泰伯和仲雍經過兵棋推演都明白,從內部來說,季歷有亶的支援,硬懟沒有勝算;從外部環境來看,季歷的身後更有強大的姜部落、朝歌的摯任氏貴族集團(摯國),兩人同樣沒有任何勝算。

沒有勝算還要不要拼死一爭呢?沒有必要了。

於是泰伯和仲雍做出了一個很艱難、又很自然的聰明人的選擇:逃走。因為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四、泰伯和仲雍出走的第一站是西鎮吳山,他們在這裡過了三年;但是這裡離周原太近了,仍然非常不安全,讓兄弟倆時時半夜驚醒。

出逃自然要有一個安全的去處,泰伯和仲雍的第一個選擇是去西鎮吳山。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中國不僅有五嶽,其實還有五鎮。五鎮是僅次五嶽的五座大山,西鎮就是其中之一,位於今天的寶雞境內。

兄弟倆為什麼選擇吳山?

當然首先這裡是大山,山連著山便於藏匿。

其次,這裡是泰伯與仲雍的母親德姬的孃家部落勢力所及的地方,必要時母舅家可以策應、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這裡應該是周部落、姜部落、蒙兀兒部族勢力重疊的地區)。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泰伯和仲雍躲進吳山的這個時間,大約應該是在公元前1130年,即姬昌出生之後、亶父病死之前的三年。

再次,泰伯和仲雍躲進吳山還有一個理由,這裡離周原只有80公里。兄弟倆又是至孝之人,只有藏身的地方距離周原不太遠,他們才能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回去看望父親。

兄弟倆是以為老父親採藥治病為理由走的,只是這一去採藥就採了三年;採藥也沒有必要兄弟倆人一起去吧?所以明眼人都明白,真正的理由藏在這個藉口的背後。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泰伯採藥

如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兄弟兩人既然真心想讓王位,到時候豎辭不受就行了比如後來的季扎,根本沒有必要逃到深山裡長達3年、然後再逃往遙遠的吳地呀。

只有一個理由:不走,就會有生命危險。

吳山這裡還是不安全,因為時不時他們會看到陌生人從他們藏身的地方經過,到底是為了監視還是為了別的的什麼,我們不做過多的推測。

五、泰伯和仲雍兄弟倆人在葬父之後,終於踏上了漫漫的、前途未知的奔吳之路。

公元前1127年,公古亶父終於死了。

歷史上說,季歷找到了泰伯和仲雍報喪,於是兄弟倆回到了岐下週原。季歷為什麼能在父親死後立即就找到兩個哥哥?很明顯,他清楚地知道兩個哥哥藏在哪裡。

兄弟倆這時候自然不得不來奔喪,於是三讓之中的“第一讓”大戲上演:葬禮結束後,季歷定要泰伯即位;而泰伯堅辭不受。

為了表達兄弟倆的決心,他們又一次連夜出走。

當然,這一次他們沒有再回西鎮吳山,而是出人意料地到達了數千公里之外的荊蠻之地:吳地。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斷髮紋身

這時候還沒有無錫這一說,只有吳地,或者說是荊蠻。

泰伯和仲雍從岐山下的周原到了吳地,具體是走了哪條路線呢?這個歷史上也是非常地模糊不清。

有人說,他們是從周原過渭河,然後進入漢水流域,沿漢水而下進入長江,過長江到了如今的安徽的馬鞍山的當塗縣丹陽鎮一帶的梅里。

我分析走漢水一路不太靠譜,而應該是走由岐山到朝歌這一路,然後再折向南,經周口到揚州過長江到鎮江丹陽,再到無錫梅里。

為什麼我分析他們要這樣走東路呢?

1、因為當時的交通條件很差,人工修的道路很少。在全國只有少數的道路,這就包括由周部落到朝歌的路。

泰伯兄弟只有先遠遠地離開岐山,才能安心安全地遠走高飛,所以一開始他們只能選擇從有路的地方快跑。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當時只有周部落到朝歌才有正式的路

2、泰伯仁厚忠孝,當時他還是商臣,在遠離周部落的時候,他內心應該還有一個與朝歌告別的想法,當然這一切都應該是秘密而低調的。作為周部落的長子,泰伯對通往朝歌的這條道路很顯然是非常熟悉的。

泰伯和仲雍可能走過不止一次去朝歌的路,因為季歷娶的太任就是朝歌(

位於今河南鶴壁市淇縣)

貴族的女兒,在定親、娶親等過程中,亶公不可能親自去,而除了亶父之外,周部落最重要的人物,自然是非泰伯和仲雍莫屬了。

有史料記載,泰伯奔吳途中,曾經經過了太行山上的九泉山,後來的人為了紀念泰伯,就把那座山(九泉山)改名為吳王山(今天山西晉城市)。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這段紅線應該就是泰伯兄弟所走的第一段奔吳的路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晉城吳王山

3、從朝歌向南,多是平原和農耕民族,路好走、人的關係相對好處理。而從漢水那條泰伯從未走過的路,風險太大。

走漢水這條路並不可信,因為從岐山向南全是大山大河森林沼澤,以當時泰伯他們沒有指南針、沒有舟船又是要逃走的情況,想要到達吳地,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泰伯和仲雍到了朝歌之後再向南,都是中國中東部的大平原了,這裡有車馬舟船等先進的交通工具,有大路,要到達吳地,就有了可能。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泰伯奔吳的第二段路線示意圖

六、泰伯的遺憾:沒有帶走自己的兒子。

很多歷史上都說泰伯沒有兒子,所以讓弟弟仲雍繼承的吳國的首領職位。不過經過認真地研究,我發現了泰伯有子的兩個線索。

1。第一個依據:在無錫市新吳區梅村街道出品的《手繪無錫》中明確寫到,泰伯長子被太王亶父給“質”給了“戎族”。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前文我們已經說到,周太王統領的姬姓周部落,是一個農耕為主的部落,雖然富裕但戰鬥力弱雞。所以周圍其他遊牧部落,也經常來侵擾。

怎麼辦?

有一個古人常用的辦法,古公亶父也會,於是決定將長孫,也就是泰伯的兒子,質押給了“戎”部落當人質。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這是無錫對泰伯的後代的研究成果之一

只是梅村街道的這個文章太王質孫的文章來源,沒有說明。

2。第二個依據:中國閆姓起源。

在閆姓的三個起源中,“周武王封泰伯曾孫仲奕於閻鄉”廣為流傳,被記載在閻姓族譜中。

這個說法的依據,大家可參閱唐朝林寶編纂的《元和姓纂》、北宋歐陽修編纂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以及南宋鄭樵編纂的《通志·氏族略》等具有代表性的姓氏書籍。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據此,我推測泰伯有後。

那為什麼孔子和司馬遷又都說泰伯沒有後呢?他們主要還是為了把泰伯打造成一個至德完人。

有人問,既然泰伯有兒子,為什麼又會把吳國國君傳給弟弟仲雍、而沒有傳給自己的子孫呢?

一句話,在受到生命威脅、加上當時交通落後資訊無法及時溝通的情況下,這一切恐怕都不允許泰伯回到周部落從容找回自己的兒子來接班。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泰伯讓國圖

結束語:不管泰伯和仲雍是為了孝道而避位、或者是為了逃難而保命,但結果是,他們最後到達了吳地,這讓亶公傳承下來的周部落沒有因為繼承權的轉移而陷入內部爭鬥,客觀上儲存了周部落的實力,這為周代殷商而奠定的堅實的基礎。

這就是我非常贊成泰伯的原因之一,他們客觀上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發展,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泰伯為了季歷讓出了天下,但他沒有頹廢,而是憑藉著自己的超強能力,在吳地又開闢出了一個新的天地來,這讓他從此在中國的歷史上,又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就是今天吳文化的精神核心:尚德、謙讓、開拓、進取!

吳民族的始祖泰伯和仲雍,奔吳之前的人生軌跡和事略探討

這哥仨終於坐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