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青海湖海拔3205m,位於青海省,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每年的8月,是青海湖景色最美、氣候最好的時候。

2022年的8月2日~8月12日,我們一行三人來到了美麗的青海湖,在與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合作下,開始了一年一度的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綜合調查。我們參與的是其中的普氏原羚(

Procapra przewalskii

)種群數量的調查。

青海湖初印象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青海湖景區門口(圖片來源:作者)

8月的青海湖是絕美的。隨著汽車向青海湖的方向逐漸駛近,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湛藍色的湖水和天空彷彿連成了一片,金黃的油菜花競相綻放,五彩斑斕的野花肆意地生長著,美不勝收。我們彷彿置身油畫世界,隨手一拍,都是精美的大片。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8月的青海湖和金黃的油菜花(圖片來源:作者)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遊客彷彿置身在油畫裡(圖片來源:作者)

數數量、裝“粑粑”

拍完美麗的青海湖,我們立刻展開了調查工作。

普氏原羚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種,又稱灘黃羊,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國多樣性紅色名錄將其列為極危(CR)[1]。普氏原羚曾廣泛分佈於內蒙古西部、青海、甘肅和寧夏等地,之後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快速發展,其分佈區不斷縮小,數量也不斷下降,根據2021年底最新的調查結果,普氏原羚僅有3000只左右。

普氏原羚個體大,喜歡棲息於湖周或開闊平坦的草原和沙漠邊緣,其分佈區植被低矮,在沙地上會留下清晰的足跡鏈,容易被觀測者發現。而且它們的活動範圍比較固定, 不會進行長距離的季節性遷徙,

隨著人類的活動,動物的棲息地被道路、農田等分隔,變得越來越斑塊化,普氏羚羊即使是在這種斑塊之間的遷徙也不頻繁[3]。

8月正值普氏原羚繁殖後期(育幼期),此次的普氏原羚種群數量調查涵蓋了6個分佈區域的15個觀測樣區,80個觀測樣點,包括普氏原羚環青海湖的所有棲息地。此次調查也結合了無人機監測技術,將進一步確定青海湖流域所有普氏原羚分佈區域的面積。

在調查中,我們使用了樣線法,這是為了確保調查資料的準確性和可比性。

所謂樣線法,指的是先由車輛按我們之前規劃好的觀測線路,將我們送到能觀察到普氏原羚或者發現有普氏原羚活動的觀測地點,然後使用奧林巴斯雙筒望遠鏡進行觀察。一旦見到普氏原羚群落,我們就會記錄觀察日期、時間、群體大小、所在位置的GPS位點及植被型別。

由於普氏原羚在相鄰分佈點之間可能會有遷移,可能會造成統計資料上的誤差,所以每個分佈點我們都會在1~2天內完成。為了避免重複數到同一只普氏原羚,我們在觀察和統計數量的過程中都會盡量避免打擾到它們;而對於因為受到驚嚇而逃跑的普氏原羚,我們會單獨記錄下其數量、性別組成和逃跑方向,在之後的調查中避免重複計數。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在青海湖哈爾蓋鐵路南拍攝到的普氏原羚照片(圖片來源:作者)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在青海湖哈爾蓋鐵路北拍攝到的普氏原羚照片(圖片來源:作者)

在調查種群數量的同時,我們也要研究普氏原羚的腸道微生物和食性,所以我們會盡可能收集新鮮的普氏原羚糞便和毛髮、骨頭等組織樣品。發現樣品後,我們會將其裝至離心管或自封袋,貼上標籤後放入液氮罐低溫儲存[2]。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將採集到的普氏原羚糞便裝入離心管(圖片來源:作者)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將採集到的普氏原羚毛髮等組織樣品裝入自封袋(圖片來源:作者)

在內陸“出海”

我們本次來青海湖的主要目的是調查普氏原羚,但在開展了幾天調查工作之後,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可以去青海湖的海心山上看看。

雖然這並不是我們的工作範圍,但對我們來說,瞭解普氏原羚生存環境中的生態系統也十分重要,所以我們自然也沒有浪費這次難得的機會。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出發去碼頭。船駛離碼頭不久我們就發現,青海湖太大了,我們在船上向遠處望去,根本看不到陸地。雖然我們身處內陸,但真的就像在“出海”一樣。正值早上7點左右,日出東方,我們都非常興奮,趁著絢爛的朝陽拍了好多照片。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青海湖清晨的日出(圖片來源:作者)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船上正在拍日出的我(圖片來源:作者)

船越行越遠,陸地慢慢離開了我們的視線。行駛3個小時左右之後,我們終於看到了遠處的湖心島——海心山。如果說青海湖是中國陸地上的一顆寶石,那麼海心山就是這顆寶石上最閃亮的地方。我們感覺就像看到“新大陸”一樣,非常興奮,迫不及待想登上那片神秘的土地。

海心山位於青海湖中心偏南(36°51′N,100°08′E),海拔約3300m,形如海螺,是青海湖的一大旅遊勝地。島很小,僅有1平方千米左右,高出湖面70m左右,但其上也有豐富的植被,比如芨芨草、針毛草、野蔥以及少量灌木[4]。古人曾有詩讚道:“一片綠波浮白雪,無人知是海心山”。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遠處的海心山(圖片來源:作者)

海心山上水鳥很多,主要有普通鸕鷀(

Phalacrocorax carbo

)和棕頭鷗(

Larus brunnicephalus Jerdon

)。野花茂密,我們沿著岸邊走的時候還拍到了一隻赤狐(

Vulpes vulpes

),這讓我們十分驚訝,在這樣一個小島上竟然還有赤狐這類肉食動物存在,這說明一個較為完整的島嶼生態系統正在悄然形成。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在海心山上休息的普通鸕鷀(圖片來源:作者)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在海心山上奔跑的赤狐(圖片來源:作者)

由於時間安排較為緊張,我們在海心山上停留了大概一個小時,就離開去下一個地方——“三塊石”。正如它的字面意思,這個地方主要由三塊大石頭組成,但這三塊看似簡單的石頭,是很多水鳥賴以生存的家園。這裡的水鳥種類和數量都很多,主要有普通鸕鷀和棕頭鷗,三塊石也是青海湖水鳥的主要棲息地之一。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從船上拍遠處的三塊石(圖片來源:作者)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在三塊石休息的普通鸕鷀(圖片來源:作者)

我們的船沿著

三塊石

航行一圈之後,就開始返程了。返航也差不多用了3個小時,到達碼頭已經是下午6點了。不管是看到海心山還是碼頭,我們都會感到興奮,可能是海心山代表著目的地,而碼頭代表著起點,陸地總是能給人一種踏實放心的感覺。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碼頭(圖片來源:作者)

結語

普氏原羚的稀有、海心山的神奇、三塊石的簡單,以及在內陸“出海”的精彩都讓我們回味無窮。在回程的車上,我們一直都在聊著“海上”各種各樣的新奇事物,意猶未盡。

青海美麗的風景中,藏著獨特的“高原-島嶼生態系統”。作為科考人員,我們有幸欣賞到了這裡得天獨厚的美,也感受到了大自然孕育生態系統的神奇手筆,希望這份美麗能夠不被打擾、永享寧靜。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船上的我們和海心山合影 (圖片來源:作者)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賈偉

監製:中國科普博覽

參考文獻

[1] 蔣志剛, 江建平, 王躍招, 等。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J]。 生物多樣性, 2016, 24(05): 501-551+615。

[2] 平曉鴿, 李春旺, 李春林, 等。 普氏原羚分佈、種群和保護現狀[J]。 生物多樣性, 2018, 26(02): 177–184。

[3] Yang J, Jiang Z。 Genetic diversity,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and demographic history of Przewalski’s gazelle (Procapra przewalskii):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J]。 Conservation Genetics, 2011, 12(6): 1457–1468。

[4] 海心山氣候考察組。 青海湖海心山氣候考察[J]。 氣象, 1985(10): 23–25。

科考日記:在內陸“出海”的一天

中國科普博覽是中科院科普雲平臺,由中科院計算機網路資訊中心主辦,依託中科院高階科學資源,致力於傳播前沿科學知識,提供趣味科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