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趙括的“紙上談兵”,廉頗能不能夠擊退秦國的傾國之兵?

趙國如果繼續用廉頗為將,秦軍肯定會無功而返,也就不會有長平之戰的慘劇發生了。

沒有趙括的“紙上談兵”,廉頗能不能夠擊退秦國的傾國之兵?

有不少人認為,無論是趙括還是廉頗率領趙軍,最終都是秦國大勝,趙國大敗,持這樣觀點的理論依據是,趙國國力比起秦國太弱小了,趙國經不起消耗,廉頗為將也不過晚一點失敗。

其實這樣的觀點太理想化了,強者就一定能打贏嗎?這個沒有那麼絕對,弱者打敗強者的戰例屢屢發生,就拿趙國來說吧,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已經大不如從前,而秦國越來越強大,但對趙國發動的戰爭,還是屢次被擊敗,

肥之戰,李牧率趙軍全殲十萬秦軍。

番吾之戰,李牧又一次大敗秦軍。

這時候趙國國力面臨崩潰,還是取得了對秦作戰的勝利,所以單以國力趙國不如秦國,就認為趙國一定會大敗,是站不住腳的。

那位說了,打敗秦軍的是戰神李牧,不是廉頗,這就有點小看廉頗了,廉頗也是戰國四名將之一,戰場經驗豐富。

長平之戰後,趙國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秦國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國任命廉頗為主將,指揮邯鄲保衛戰,秦軍打了兩年,也沒能攻下邯鄲城,這一戰證明,廉頗極其善於防守。

沒有趙括的“紙上談兵”,廉頗能不能夠擊退秦國的傾國之兵?

可能有人會說,指揮攻城的是秦將王陵,鄭安平,如果換白起帶兵,一定能攻下邯鄲。

其實即使是白起帶兵,結果也是一樣的,白起為什麼拒絕掛帥攻打邯鄲,就是因為他看透了戰爭形勢,趙國讓廉頗守邯鄲,想攻下邯鄲是不可能的,所以白起寧願抗命,也不想去打一場敗仗,玷汙常勝將軍的名譽。

再說長平之戰,廉頗率趙軍堅壁固守,阻擋住秦軍前進的步伐,這時候趙國困難,秦國也困難。

趙國國力不如秦國,但秦國離戰場遠,糧草運輸不便,這時候比拼的是意志,誰能堅持到底,勝利就屬於誰,

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武裝到牙齒的美軍侵略者相比,武器裝備遠遜於美軍。

長津湖戰役,志願軍九兵團楊根思連隊,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極寒天氣下,一個戰士一天就能吃上一個土豆,在沒有冬裝的情況下爬冰臥雪,照樣堅持作戰。

美軍吃的是熱乎的燉牛肉,睡覺蓋的是羽絨被,冬裝就更不缺了,可愣是讓志願軍打的節節敗退,說明戰鬥意志在戰爭中的重大作用。

沒有趙括的“紙上談兵”,廉頗能不能夠擊退秦國的傾國之兵?

看完這些,你還認為長平之戰時的趙國,已經到了不能堅持的地步嗎?完全不是,是因為趙國國君的信心動搖了。

而此時秦國也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才會派人到趙國散佈謠言,目的是讓趙王用趙括取代廉頗,如果秦國對陣廉頗,有取勝的把握,何必用反間計呢?

假如趙國繼續用廉頗為將,戰爭結果可能是這樣的:

秦趙打了幾年消耗戰,秦國怕其它國家參與進來,到時候想撤軍都來不及,提出和談,趙國也沒有取勝的希望,答應和談,雙方握手言和,

秦國之所以傾全國之力發動長平之戰,是因為白起率秦軍,包圍了趙括指揮的趙軍,已經勝券在握,所以秦國才把所有青壯男子都動員到前線,這就是所謂的傾國之兵了,如果廉頗指揮,秦軍即使是白起來,也沒有包圍趙軍的機會,也就不會動員傾國之兵參戰了。

沒有趙括的“紙上談兵”,廉頗能不能夠擊退秦國的傾國之兵?

結語:如果廉頗指揮趙軍,戰爭的結果可能是握手言和,秦國也不會讓白起率傾國之兵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