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謹小慎微的性格

導言: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打仗為何沒有白起、李牧出彩?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謹小慎微的性格,不同時代與對手

風雲戰國,諸侯爭霸,戰爭頻繁,亂世出英雄,也正因如此,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將領也是層出不窮的;在那樣的時代,各諸侯國都在積極努力地尋找軍事方面的天才,以對戰爭的勝利有著更多的把握和助益,這個時期名將輩出,有王翦,李牧,吳起,廉頗等,本篇文章所要講的王翦,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謹小慎微的性格

王翦為秦國的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在戰國末期發動的滅國戰爭,王翦在攻打趙國、燕國和楚國的戰爭當中立下了巨大的功勞,尤其是在秦國南下滅楚的戰爭當中,王翦的作用尤為突出。

在此之前,秦王嬴​政曾經派遣過名將李信帶領二十萬軍隊消滅楚國,但戰爭的結局卻讓人大跌眼鏡,李信所帶領的20萬軍隊不僅幾乎全軍覆沒,更將當時部隊所帶去的所有重型武裝裝備全部丟失,讓秦國蒙受了戰國末期最大的失敗和損失,看到如此的戰果,嬴政只能親自前往請王翦帶兵南下滅楚,而王翦帶領舉國之兵六十萬與楚進行了長期的對峙,在抓到楚國鬆懈的空檔之後一戰滅楚,為秦國的統一消滅了最為硬氣的一個敵人。

王翦作戰使用普通戰術,很少“出彩”

我們的史書,在提起戰國名將時很少側重去分析王翦,並不是因為王翦的戰績或戰功少,而是因為王翦在戰鬥當中很少“出彩”,我們所說的這種“出彩”,並不是說他打仗打的不好,而是王翦所運用的戰法是比較普通的,他就是按部就班地使用普通戰術,沒有什麼值得讓人們津津樂道的地方。

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謹小慎微的性格

在戰國時代,因為戰爭的頻繁爆發,所以基本上是人人知兵的,尤其是在咸陽那樣的大都城,又因秦國強盛的實力和著名將領的層出不窮,人們對於戰爭的敘述和討論也就越發的興盛起來。

白起、司馬錯、李牧作戰都比王翦“出彩”

當人們提到王翦的時候,更多的是說“上將軍又勝了一仗”,對於王翦的戰法卻沒有過多的可以討論的地方;他與之前的白起不同,白起打仗非常的獨到,每一戰都會給予人們出乎意料的驚喜,與之前的司馬錯也不同,當初司馬錯千里越秦嶺,輕兵下巴蜀的戰爭在秦國那可是得到不少人的關注的。

同時王翦也不像趙國的那幾位名將,趙奢狹路相逢勇者勝,血戰強敵而開敗秦首戰,他的軍事歷程也是獲得了高度的關注;此外,李牧也是非常著名的將領,尤其是在抗擊匈奴的戰爭當中能夠在平野草原上藏兵數十萬,並依靠著這樣的作戰方式一舉長驅匈奴,維護了中原文明的穩定發展。

王翦作戰為何採用普通戰術,沒有自己的特點?

但這些戰爭戰術的驚喜,在王翦的作戰歷程當中卻並不存在,這又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的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王翦作戰特點,看一看王翦的時代與其他將領的時代到底有著什麼樣的不同?

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謹小慎微的性格

王翦與其他軍事將領所處的時代不同,對戰爭的認知也不同

第一個原因,是王翦所處的年代,與其他軍事將領所處的年代不同,對戰爭的認知不同;比如說在吳起或白起這些人所統兵的年代裡,他們至關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為自己的國家開疆拓土,增加整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數量以提升國家的實力。

所以說,他們是將各大諸侯國放在敵對的方式上去看待的,在他們的軍事行為和戰爭戰役中拉開差距的做法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為自己的國家尋求利益和提升,而另一個方面則就是透過破壞敵國的建設,來進一步的拉開差距。

白起、吳起領導戰爭是兼併戰,破壞性巨大

所以,那些人的戰爭當中基本上,都存在著大面積的破壞和人員的傷亡,尤其是在吳起和白起這兩個人領兵作戰的過程當中,吳起帶領的魏武卒南征北戰無往不勝,每一場戰爭都能夠攻城略地​,同樣也死傷無數。

白起作戰更是狠辣,火燒夷陵、長平坑降,都是具有重大破壞性的戰爭,也完全映照了我們上述所說的那兩個方面,一來為自己的國家謀取勝利,二來透過破壞敵國的建設來拉開差距,所以這些人所採取的戰法也就存在著我們所謂的驚喜。

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謹小慎微的性格

王翦領導的戰爭是滅國戰,戰爭與保護並存

但王翦的那個時代卻是不盡相同的,王翦所處的是戰國末期,他所接手的戰爭大部分都是滅國之戰,而既然是滅國之戰,也就意味著要將其他國家的國土和人口納入自己國家的版圖,在對待那些諸侯國的時候,王翦採取的更多是戰爭和保護並存的,不造成大面積的建設破壞,也不造成大多數的人員傷亡,以相對來講比較和平的方式來完成戰爭,並且獲得戰爭最終的勝利。所以王翦在戰爭當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果以及運用的一些方式與白起司馬錯等人有著很大的不同。

所面對的敵人不同,王翦熟悉對手風格,不需要太多戰術變革

第二個原因則是王翦所面對的敵人不同,那時王翦的主要敵人就是山東六國,主要的作戰物件也是中原地區諸侯國和軍隊,雖然這些國家本身不屬於同一個勢力,但都是由周朝分裂出來的諸侯國,對手雖然有像趙國那樣吸收了北方胡人作戰特點的軍隊,但從本源上來講,作戰風格和排兵佈陣的方式上卻沒有大的不同,所以王翦並不需要過多的進行戰術上的變革。

司馬錯面對巴蜀山地,李牧面對草原騎兵

但司馬錯和李牧等人所面對的敵人,卻並不是中原地區的國家,司馬錯是在攻打巴蜀的戰爭當中成名的,巴蜀地區與中原地區有著天然的交通阻隔,所以在戰法上自然不能夠運用像中原地區戰爭那種一對一硬碰硬的打法,必定要尋求其他出奇制勝的道路,所以司馬錯才選擇用輕騎跨越秦嶺的方式攻打巴蜀。

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謹小慎微的性格

而李牧面對的則是長於草原戰爭的匈奴人,在對戰匈奴人的時候,草原戰爭必定是重中之重,所以伏擊戰也就成為了李牧最為擅長的戰鬥方式。

因此,不同的將領面對著不同敵人,也是他們在戰爭當中選擇戰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畢竟如果採用奇襲的方式去對抗匈奴,用伏擊戰的方式去攻打巴蜀,那一定是事倍功半的。所以在戰法這一方面我們並不能過多的去苛求。

秦國強大的實力和壓倒性的優勢

第三個原因,則是秦國強大的實力和壓倒性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戰法的作用;我們上面已經說到,在白起和吳起的那幾個時代裡,最主要的任務是為國家謀取實際的利益,也就是攻城略地​和收斂財富,這也就意味著各大國家之間的實力差距還沒有那麼大,所以需要透過戰爭來拉開差距。

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謹小慎微的性格

到了戰國後期,就是秦國一家獨大的年代了,那時秦國面對山東六國,不僅有著裝備上的優勢,有著作戰實力上的優勢,整個國家的發展迴圈也是遙遙領先的,在實力上可以說是有著壓倒性的優勢的。因此,在面對絕對的實力的時候,比較取巧的戰法也就只能夠是錦上添花了,因此在王翦領兵作戰的時候並未過多的去苛求戰法。

對戰爭戰果要求不同

第四個原因,則是王翦所面對的戰爭有著對於戰國有著刻意的要求。在此之前,各個國家發生了戰爭都只是侷限於土地和城池的,雖然有著利益上的得失,但卻不存在著國家生存的根本問題,也就是說,有的國家雖然失敗了,但是也只不過是割點地賠點款,發起戰爭的國家哪怕沒有得到勝利,也不會有著巨大的人力物力損失,所以王翦之前的將領對於戰爭的結果並未有著嚴格的要求。

當然,勝利是每一個軍事將領都渴求的結果,就算拿不了勝利,也不會危及到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可是到了王翦的時候卻不同,王翦所帶領的是滅國之戰,也就是你死我活的戰爭,在那樣的戰爭當中,對於戰爭的結果是有著嚴格的要求的,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謹小慎微的性格

因為一旦失敗,不僅統一的計劃會功虧一簣,之前得到的利益會損失殆盡,秦國的發展基礎也會受到影響,甚至會受到山東六國的反撲,並且很有可能因此而蒙受巨大的打擊;所以在王翦帶領的戰爭當中只求穩而不求狠,他必須保證萬無一失,必須保證最終的勝利,所以一些比較險的打法基本不會運用。

王翦穩中求勝的作戰風格,最適合滅國之戰

事實上,王翦是一個一生未嘗敗績的名將,他所帶領的戰爭只不過是少了那一點出其不意的驚喜,卻能夠收穫實在的利益,其實每一個將領都有每一個將領不同的風格,白起打仗狠厲,喜歡運用殲滅戰,喜歡等量圍困一戰聚殲;司馬錯靈活的作戰風格讓他再攻打巴蜀的戰爭當中獨具特色;李牧沉穩的作戰形式,讓他在對戰匈奴的時候有著長足的優勢。

而王翦所處時代的不同以及他的眼界和對於結果的謀求,讓他避免險中求勝,讓他帶領的戰爭無一敗績;雖然王翦的作戰風格比較沉穩,但他所尋求的作戰方式卻是最為合適的,比如說在消滅楚國的戰爭當中,他的這種沉穩就與李信的那種險中求勝就有了鮮明的差距。

當時,王翦並沒有急於取勝,而是讓秦軍與楚國的軍隊形成了曠日持久的對峙,那也是在整個冷兵器時代最後的一場兩軍對峙,直到楚國的部隊出現了鬆懈,直到掌握楚國國家權利的貴族出現了掣肘,王翦才帶領秦軍一舉擊潰了楚國軍隊,消滅了楚國,讓秦國在統一的戰爭當中更進一步,所以王翦的戰法雖然沒有驚喜,但是他所帶領的戰爭結果卻總能夠讓人感到喜悅。

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謹小慎微的性格

王翦謹小慎微的性格

此外,筆者認為,王翦的戰術戰法,作戰風格與其謹慎的性格有關,不知道大家是否清楚王翦在領兵作戰的時候,曾經選擇過用自汙來保全自身;所謂的自汙也就是用貪取一些錢財和房屋來給君主留下把柄,讓君主不會把自己的功勞看成威脅而致自己於死地。

這樣的方式,漢朝建立之後的蕭何就曾經使用過,他就曾經用貪汙來保全自身,王翦同樣的用這樣的方式迷惑過嬴政,但嬴政與劉邦卻是不同的人,嬴政從來沒有殘害過任何一位王公大臣,為秦國的統一做出過貢獻的人無一例外的都受到了厚待,王翦這麼做我們只能說他太不瞭解嬴政這位君主

但從他這種做法當中我們卻能夠看到一種極致的小心謹慎,將所有能夠出現的可能都納入了自己的考量,這是一個人的性格所決定的行為方式,必定會帶到他的作戰風格當中,也就註定了王翦在進行戰爭的時候極盡的小心謹慎,所以在帶領的戰爭當中才會以穩為主,沒有多少出乎意料的作戰方式。

綜述

筆者認為,一個將領有著怎樣的發展和考量,與他所處的時代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的,王翦以帶領秦國軍隊一統中原為自己的任務,他選擇穩中求勝,同樣也將自己謹小慎微的性格發揮到了極致,在這一歷史程序當中,我們無法去否定王翦個人的勞,也無法去否定他對於整個大局勢的把控,也正是他的這些能力,才讓他能夠成為無一敗績的名將,才能夠讓他 在最終的戰爭當中取得勝利,才能夠帶領著他的王氏家族蒸蒸日上。

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謹小慎微的性格

在王翦身後,他的兒子王賁也成為了秦國著名的將領,以水淹大梁的方式消滅了魏國,又平定了韓國的叛亂,參與了消滅燕國的戰爭,還是後來滅齊的主將,與他的父親一樣在滅國戰爭當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秦國統一道路上做出的貢獻至關重要。

不過,我們在提到王翦的時候,也不得不詬病一下他對於秦王嬴政的懷疑,雖然能夠體現王翦謹小慎微的性格,但以自汙的方式來保全自身,並不是王翦必須要做的,如果他足夠了解嬴政的話也就不會有這樣的行為了。

王翦作為戰國時期的著名將領,對於中原的統一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勳,對於封建時代的建立也有著卓越的貢獻,在歷史的程序當中,他可能抵抗不過歷史的風沙,也免不了有後來人對他做出種種的評說,但他的存在卻是無愧於自己的,也是無愧於它的國家的。

其實生而為人就應如此,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謀取最大的價值和利益,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成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歷史永遠的銘記,才不至於讓本就渺小的自己化作歷史的風沙,無論如何,王翦對於華夏文明的貢獻都是不可磨滅的。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史記》、《呂氏春秋》、《戰國策》、《漢書》、《左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