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作者:李凌佳琦

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其實XDSD Gryphone,又名“小菠蘿”、在外觀被曝光後又被稱作“灰菠蘿”的這臺機器,我在去年10月份就已經拿到了99%完成度的工程機,只是官方的出貨確實晚了一些、首批的貨我也沒分到,但有那麼多正式機翻車的前車之鑑,我還是等到正式版到貨以後才敢和大家分享。

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要說我最怕寫什麼機器,當然就是那種功能特別多而全的泛泛之作、或者說音質尚可的平庸之作。前者特別消磨你的寫作耐心,生怕你寫漏了什麼點、但寫多了總感覺像在唸說明書;後者則是目前最為常見的一批新品畫像,說白了這年頭敢拿出來讓人試聽的HIFI產品都差不到哪裡去,但缺乏鮮明特色的機器從“分享”層面來說,太容易找到更好的替代品,所以我近兩年退回了特別多該類難以下筆的、其實產品品質並不算差的型號。

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那灰菠蘿屬於哪種?屬於第三類讓我更頭疼的——功能特別多而全、而且只要是拿得出手的功能做的都很優秀、同時硬體堆料、測試指標、聲音表現都做的相當好,這種集成了多種的輸入/輸出模式、且調音功能也相當多、甚至連不同作業系統的音量適配功能都考慮進去、事無鉅細的產品,說它是HIFI界的“瑞士軍刀”應該一點不為過。

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相信看到硬體介面的時候,大家應該就能大概瞭解到它的一些基礎功能,除了像當年的XDSD一樣支援USB、藍芽的基本輸入模式以外,USB口總算是從USB-A口變為了C口,大家手頭有其他第三方OTG線材的可以試著搭配一下能不能有什麼調味作用。藍芽編碼也從最高支援aptX來到了LDAC,包括高通最新版的aptX HD、aptX Adaptive動態位元速率切換和低延遲的aptx LL,甚至就連沒那麼主流的HWA、LHDC都給你配到了,好傢伙,比傳統國產品牌還做到了更好的“本土化”?

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iFi作為一個“電源配件大廠”,在供電方面一直都做的很周到,而且是很早就開始在隨身產品裡做到超大功率輸出的品牌之一。灰菠蘿本身內建了3600mAh的鋰電池,且支援BC1。2快充協議,可以相容達到1900mAh的充電電流自動保護線路,如果你想要拿它作為固定的桌面裝置的話,也不用擔心長期充電使用的安全隱患和音質劣化問題。自家PureWave的電路結構經過了很多年的最佳化與升級,在這種大體積的的裝置上應用的會比Go Blu要來的更為得心應手;以及和放大電路中的“負反饋”系統可以自動糾正輸入輸出訊號的誤差,從而達到控制增益和減少失真的作用。

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而很多時候,裝置音量與音源是否同步,絕大部分的產品在這方面的調節對使用者來說是“二選一”的,而iFi的CyberSync技術則可以讓使用者自行選擇是否開啟音源裝置和灰菠蘿的同步,並且它能夠自動識別到你接駁的音源是屬於iOS、安卓、Win、MAC OS、甚至是Linux,從而實現繞過其軟體音量控制。這種細節的調控,在我眼裡已經完全達到了“誇張”的級別。

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iFi的XSpace功能和XBass功能一直是我心目中隨身裝置裡做的最好的音效調節功能,從命名上來看大家自然也能看出是用來調節聲場和低頻的、而且調節的非常自然,尤其是XSpace非常好的解決了一些耳機/耳塞的頭中效應問題。這次的XBass II不再是單純的低頻調節,大家能看到在機身上增加了一個獨立的“Presence”切換開關,在開啟XBASS II的前提下,增加了一個能夠提升中高頻臨場感的功能。

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而如果是擔心像大菠蘿那樣低音量偏音、或者對低阻高敏塞不友好的情況的話,灰菠蘿這次不僅是捨棄了XDSD上可能帶來低音量偏音的模擬電位器,還內建了iEMatch的無損音訊衰減電路來進行更好的阻抗適配與降噪。

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那既然都把“菠蘿”這個ID給續上了,大功率輸出自然也是少不了,官方標註的高達1000mW@32歐 的輸出功率,考慮到灰菠蘿的體積來說依舊稱得上是很誇張。而在硬體堆料方面和引數指標上,iFi可以說是國內最早一批開始走“科學機”路線的品牌,而“祖傳”的1793晶片也是再一次用在了2022年的新品身上。

硬體測試部分

在測試灰菠蘿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和常規機器完全不同的指標走向。首先可以確定的結論是,灰菠蘿在噪聲、失真方面的指標“上限”並不算高,甚至只能說是平庸級別的,但它在平衡口/單端的取捨方面、以及噪聲指標方面的穩定性頗有意思。

平衡

單端

Line Out

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首先,灰菠蘿在平衡口300歐負載下我測到了超過2100mW的誇張輸出功率,32歐和16歐下分別有832mW和519mW,是高阻表現明顯優於低阻;相反的,單埠在16歐下的表現優秀,達到522mW,在32歐和300歐下則有明顯衰減。所以,灰菠蘿的平衡口其實可以勝任高阻頭戴的驅動和控制力,比如我手頭300歐的ZMF VC封閉式旗艦,灰菠蘿的驅動表現相當從容。對於耳塞來說,灰菠蘿的單埠就已經完全可以勝任各類旗艦級耳塞的驅動,而且在空間感、動態方面的表現完全不遜於平衡口。目前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在於,灰菠蘿的Line Out模式下失真居然是高於帶負載模式下的,這一點和絕大部分的機器相悖。

在噪聲表現上,灰菠蘿的DR和SNR一直是在106-110dB之間徘徊,雖然110dB的上限並不高,但絕大部分負載條件下都是接近110dB的最佳值,即便是從2W的輸出一下子衰減到100mW,衰減幅度也很小,加上灰菠蘿內建了iEMATCH,你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內建的阻抗識別調節功能,可以讓你的低阻高敏耳塞儘可能保持在一個噪聲值最佳的負載上,這其實也變相解釋了為什麼灰菠蘿的信噪比噪聲不高,但卻很難聽出底噪來。同樣穩定的還有它的通道分離度表現,平衡口下不論是帶負載還是無負載,都是在96-99dB之間。此外,灰菠蘿在藍芽方面的最佳化表現極佳,在開啟LDAC編碼的前提下DR也能達到108dB,衰減僅有1dB左右,而且從聽感方面來說幾乎沒比有線模式差,所以絕大部分情況下,我都願意把灰菠蘿當做一個純粹的藍芽解碼耳放來使用。

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灰菠蘿的音色我認為和大菠蘿沒有什麼可比性,是比大菠蘿要更加平衡的聲音,沒有相對粗大的中頻結像、其推動耳塞的細膩度也比Go Blu要好很多,至少完全不用擔心底噪或者搭配數碼聲耳塞時出現的高頻偏躁的問題。總體依舊是一個非常現代的、高透明度的聲底,和“模擬味”是不沾什麼邊兒的,但灰菠蘿的聲音的耳機適配性我認為達到了iFi家的一個新高度,是屬於中性但不乏味、透亮但不尖銳、緊實但不幹澀、紮實但夠寬鬆的聲音,雖然人聲的部分不會像升級韌體後的Go Blu那樣有明顯的潤澤感,但良好的密度表現和足夠的厚度會讓它在絕大部分搭配下不像大菠蘿那樣偶爾會顯得擰巴。

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其上可驅動類似ZMF 的VC封閉式旗艦這樣的封閉式動圈頭戴、下可控制好Westone PRO X10這種單動鐵,耳塞中比較吃潛力的NG Khaos、或者相對好推的旗艦qdc V14,灰菠蘿的表現都非常穩定且全面,只要不涉及JADHIFI家大水泥這種上限過高的潛力怪物,我認為灰菠蘿都是大功率裝置中完全可以替代大菠蘿的型號;而且,只要你沒有驅動HD800、T1這類必須上臺的頭戴的需求,灰菠蘿的“驅動上限”已經是我認為你在4K價位能買到最好的裝置。此外,我必須得吹一下灰菠蘿對藍芽的最佳化,不論是從噪聲控制、還是音色表現,都和有線時的表現相差無幾,我絕大部分時候都更加願意在藍芽模式下使用灰菠蘿,而且它的體積在春秋冬季都可以作為一個“外套口袋機”來使用。

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這個價位還有2個我力薦的型號,一個是德森瑞的H1,一個是新推出的和絃Mojo2,尤其是和Mojo2的對比,我已經被問爆了,我選擇在文章裡再次正面解答一下。首先,H1的功能比較單一、體積較大,僅有單埠配備了Lo,音色則是比較溫潤細膩、有一定模擬味,單埠的聲音比平衡要疲軟一些,並且均衡韌體和大耳韌體的聲音有較大差異,它在均衡韌體下的推力和動態表現不如灰菠蘿、但是音色細膩度優於灰菠蘿,而大耳韌體下它的競品應該是大菠蘿而不是灰菠蘿。

Mojo2內建的強大UHD DSP和Corssfeed功能是很大的賣點,前者讓你自由調節不同頻段的9dB增益,後者的功能要比iFi的XPace更厲害些,可以提供縱深的加強、讓小耳塞都能模擬出大耳般的立體空間,而XSpace對於縱深的加強較為有限。而想要實現藍芽功能的話還得另購昂貴的套件、且只有單端耳機口可能對不少使用者會是勸退點。在素質層面,推力是灰菠蘿明顯勝出,Mojo2的資訊量表現我認為和灰菠蘿基本持平,密度稍弱於灰菠蘿、但結像層次感稍優於灰菠蘿;而調音層面,Mojo2預設調音下的高頻控制力會弱一些,搭配常見數碼聲耳塞可能會比灰菠蘿刺激,相對適合搭配厚聲型的耳機。此外,我仍然是建議你優先考慮不同產品之間的功能性和使用場景,結合自己的需求來選購,比如體積大小、是否需要藍芽、使用場景是桌面還是移動、是否需要平衡介面、輸出/輸入拓展性,甚至耳機本身是否有聲場、低頻之類的缺陷等。

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再說說灰菠蘿不那麼“正規”的玩法,比如在開啟藍芽以後再進行LO輸出,依舊能夠得到很高的解碼質量去接駁獨立耳放;此外,大家不妨試試灰菠蘿的Line Out口直接推耳機,不用擔心炸耳朵,音量是可調節的,中頻密度會比PO口要好很多、結像也厚了一些,主聽人聲的使用者不妨試一試。但因為電流輸出佔比小一些,LO口的高頻能量高比PO口要衝、但不妨礙它變成了一個蠻好聽的人聲HUFI機。

關於是否有什麼缺點,我從功能性、綜合體驗上真的找不出什麼缺陷,而iFi的調音你不論是否喜歡,其推力和素質也永遠是同價位的第一梯隊的。灰菠蘿在我看來如果說還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音色風格總體還是偏數碼聲一些、但是屬於褒義一些的數碼聲,其在人聲的潤澤度上沒有Go Blu來的那麼明顯,但是和早期的XDSD、或者他們的桌上型電腦去相比,灰菠蘿的高頻控制力和對乾澀感的壓制已經實現了一個質的蛻變,我手頭的大菠蘿也可以正式開始它的吃灰生涯。

隨身聽個響 篇一百六十三:HIFI界的“瑞士軍刀”?關於iFi  XDSD Gryphon的一些主觀結論

灰菠蘿適合以推耳塞為主、頭戴為輔的、使用場景複雜、且有一定拓展性、或者愛折騰的使用者,而且升級後的XBASS II、iEMATCH功能讓它的可玩性、相容性又上了一個臺階。但即便是用4K價位的解碼耳放一體機的效能去審視它的話,單從音質角度考慮,它絕對不是一個“讓你為功能付出HIFI音質以外的溢價”的產品,不考慮其可玩性和拓展性、買來單純作為一個手機(藍芽)尾巴也是非常高性價比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