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本論》: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發現了“勞動決定了商品價值”。馬克思在這種認識下,進行了批判性的繼承,並在商品內在矛盾分析的基礎上,分析了商品的外在矛盾,解釋了生產者之間交換社會勞動的實質,被“以物易物”的表面現象所掩蓋。馬克思進一步認為:“

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

”。

商品,是商品經濟的基本單位。商品的內在矛盾,包含著商品經濟矛盾的胚芽。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據統治地位的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基本元素。

商品內在的基本矛盾,是“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矛盾。

讀《資本論》: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

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

不同自然屬性的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是不同的。使用價值用物理量來統計,比如布匹用“尺”來計量,鋼材用“噸”來計量,牛奶用“升”來計量。商品的本身,就是使用價值的體現。而這種使用價值,又體現著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聯絡。使用價值,是透過“使用”來實現的,無論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

評判一個社會單元的財富量,考察其糧食儲存量,遠比貨幣量更有客觀性。貨幣只是用來衡量價值,交換商品使用的,而糧食確確實實可以解決肚皮問題。那麼具有使用價值的糧食,便是商品。而商品,除了能在具體的使用用體現出其價值之外,還可以用來交換。這就涉及到了商品的另一個屬性,即“交換價值”。

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他們都不佔有商品的交換價值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是對立的關係。

生產者的根本目的在於對價值的佔有

,為了獲得價值,他必須生產自己不需要,用不上的商品,並把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讓渡”出去,從而使得

消費者透過使用商品,來佔有其使用價值

。從這個角度來看,商品的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是統一的關係。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外一種使用價值,在交換量上的比例關係。從現象上來看,交換價值好像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是捉摸不定的,但實際上都各自有客觀依據可循,即相互交換的兩種商品,都包含一定量的人類勞動。

無差別的一般勞動,凝結在商品中,就是商品的價值。

讀《資本論》: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

價值是抽象的,內在的,只有透過具體的交換才能表現出來。

這種抽象的價值是絕對的,而交換價值是相對的,交換價值只有在兩種商品的比較中才能相對地表現出來。交換價值可以與價值一致,但是由於供需關係,交換價值往往是背離價值的。商品的價值,是生產者之間互相比較勞動消耗量和交換勞動所得的社會經濟關係。

商品的使用價值,在“質”上各有不同,在“量”上難以比較。

商品的交換價值,在“質”相同的基礎下,進行量上的比較。

那麼這種價值量,如何計量呢?馬克思認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衡量商品價值的客觀標準。現實中的勞動者,不存在“無差別的一般勞動”,他們在勞動條件、技術水平、熟練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同一種商品所消耗的勞動時間不同。個別勞動,形成同一商品的個別價值。但是商品的價值,不可能由個別勞動時間來決定。而是取決於當前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社會評價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該商品所必須消耗的勞動時間。

讀《資本論》: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並非一成不變的。

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從而影響著價值量的變化。生產力是由勞動者平均熟練程度、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及其應用程度、生產過程中社會組織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所決定的。勞動生產力水平越低,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攫奪,該物品價值量就越大。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對立統一的,一個物體可以使用的價值,不是商品的價值,但是一個商品必須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二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商品必須有使用價值,無用之物,即是人們付出了很多勞動,但是也形不成商品。2、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一個物品儘管有使用價值,但是沒有經過人類勞動,沒有交換價值,同樣也不構成商品。3、商品必須是用來交換的,一個物品有使用價值,同時也是勞動產品,但是它僅僅是滿足個人需求的,沒有把消耗在其中的勞動轉化成價值量,同樣也不能成為商品。

馬克思正是在對立統一中分析商品,並揭示商品的內在矛盾。

參考材料:張雷聲《資本論》精學導讀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方法論,句句箴言!

辯證唯物論的基本世界觀,句句真理!

讀《資本論》: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物件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國學新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