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顧愷之與兩晉繪畫,作為後世所景仰,使畫壇更顯春意融融

百家原創作者:問萍觀歷史

哈嘍,新的一天開始了,大家今天隨著小編一起了解,在歷史上,兩晉較之三國,繪畫藝術有長足的進步。不僅表現為名畫家增多,精品之作迭出,顧愷之等一批繪畫大師及其畫作為後世所景仰,而且不少文人士大夫涉足其間,競寫丹青,使畫壇更顯春意融融,如西晉荀勖、嵇康、張收、王羲之、王獻之、謝安、王濛、史道碩、戴逵等,東晉明帝、溫嶠、王無不以書畫見長,頗有成就。荀勗的畫作被謝赫《古畫品錄》列為第一品,王書畫為晉室南渡後的第一人。我們繼續往下了解一下吧!

世界史:顧愷之與兩晉繪畫,作為後世所景仰,使畫壇更顯春意融融

其時畫風畫技亦大為改觀,日漸融合兩漢勾勒古拙之畫法,而注重風範氣韻;士大夫競尚清談,追求思想自由與個性解放,使畫風日呈瀟灑豪邁之氣。繪畫內容也日臻豐富,道釋畫轉生,山水畫獨立,風俗畫大增。兩晉畫壇成就最著者,當首推衛協、張墨、顧愷之等人,以下予以重點敘述。西晉兩畫聖衛協與張墨衛協、張墨同為曹不興弟子,俱工人物,兼善佛畫,並稱“畫聖”。他們的作品很多,可惜都沒有流傳下來。衛協繪有《上林苑圖》《七佛圖》《醉客圖》《刺虎圖》《伍子胥圖》《吳王舟師圖》《穆天子宴瑤池圖》《毛詩北風圖》等。傳說他的《七佛圖》畫好後,多年不敢點眼睛,怕點好眼睛佛會飛去。

世界史:顧愷之與兩晉繪畫,作為後世所景仰,使畫壇更顯春意融融

張墨則畫有《維摩詰像》《搗練圖》等。後世畫壇給予衛、張二人以很高評價,東晉顧愷之著《畫評》,稱衛協之畫“偉而有氣勢”,“密而精思”,“美麗之形,尺寸之制,陰陽之數,纖紗之跡,世所並貴”。南齊謝赫《古畫品錄》列衛協為第一品,評之曰:“古畫皆略,至協始精,六法之中,迨為兼善。雖不該備形似,頗得壯氣,凌跨群雄,曠代絕筆。”意思是說,衛協以前,畫法古拙,未脫兩漢勾勒遺風,至協始加以精緻描寫,以求形象逼真;他兼善繪畫六法,雖形神未能皆備,但氣勢不凡,稱得上超越眾多畫家而成曠代絕筆。謝赫又稱道張墨的畫“風範氣的,極參神妙”,“但取精靈,遺其骨法,可謂微妙也”。

世界史:顧愷之與兩晉繪畫,作為後世所景仰,使畫壇更顯春意融融

與衛協並列第一品虎頭“三絕”顧愷之(約346-407年),字長康,小名虎頭,東晉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市)人。歷仕大司馬恆溫參軍、荊州刺史參軍、散騎常侍等職。愷之“博學有才氣”,是晉代第一大畫家,又是著名文學家,故《晉書》將其列入《文苑傳》。他與南朝畫家陸探微、張僧繇並稱六朝三大家而位居其首,後世畫壇還有人尊顧、陸張、吳(道子)為畫家四祖,顧愷之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崇高地位不言而喻。顧愷之一生有三絕:才絕、畫絕、痴絕,人稱“虎頭三絕”。三絕之中尤以畫絕最為突出,《晉書》本傳稱他“尤善丹青,圖寫特妙”他從小拜“畫聖”衛協為師,功底厚實,又深受外來佛教藝術的影響,境界開闊。其繪畫題材廣泛,除宗教、風俗畫外,旁及山水花卉、飛禽、走獸、龍魚等內容尤以人物畫最為擅長。

世界史:顧愷之與兩晉繪畫,作為後世所景仰,使畫壇更顯春意融融

他畫人物注重點睛傳神和描繪人物的相貌特徵,曾為嵇康四言詩作畫,對人說:“手揮五絃易,目送歸雁難”意思是說,畫人物動作容易,點睛傳神就難了。他每次將人畫好後,常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他為清談名士裴楷畫像,特意在其面頰上新增三毛,以突出人物的相貌特徵。顧愷之的“阿堵傳神”與“頰上三毛”實為中國物畫千古不傳之秘。宋代大詩人兼書畫家蘇軾特著《傳神論》說:“傳神之難在於目。顧虎頭雲:傳神寫照,都在阿堵中。

世界史:顧愷之與兩晉繪畫,作為後世所景仰,使畫壇更顯春意融融

其次在顴頰目與顴頰似,餘無不似者。”又說:“凡人意思(謂人之相貌特徵),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頭。虎頭雲:頰上加三毛覺神彩殊勝。則此人意思,蓋在須頰間也。”並作詩曰:“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此言畫貴神,詩貴韻也。愷之作畫,還能堅持寫實態度,他提出要給荊州刺史殷仲堪畫像,殷仲堪因一目失明推辭說:“我形惡,不煩耳。”愷之勸說道:“明府正為眼耳,若明點童子,飛白拂上,使如輕雲之蔽月,豈不美乎!”殷仲堪愉快地接受了建議。顧愷之的畫作在當時就產生了轟動效應,宰相謝安大加讚賞,以為“有蒼生以來,未之有也。”

世界史:顧愷之與兩晉繪畫,作為後世所景仰,使畫壇更顯春意融融

興寧二年(364年),建康瓦官寺初建,眾僧設會化緣,士大夫們佈施都不滿十萬,愷之素貧,竟認捐百萬,眾人以為大言。後寺成,眾僧請他兌現。愷之命備一壁,遂閉戶百餘日,在壁上畫維摩詰一幅,“謂眾僧曰第一日開,見者責施十萬;第二日開,可五萬第三日可任例責施。及開戶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果百萬錢也。”這幅畫一直保留到唐代,杜甫觀瞻後寫詩讚道:“看畫會飢渴,追蹤恨淼芒。虎頭金粟影,神妙最難忘虎頭乃顧愷之小名,“金粟影”謂維摩詰像。張彥遠評價說:“顧生首創維摩詰像,有清贏示病之容,隱几忘言之狀。陸(探微)與張(僧繇)皆效之終不及矣!”顧愷之的繪畫深受後世推崇,得到極高評價。

世界史:顧愷之與兩晉繪畫,作為後世所景仰,使畫壇更顯春意融融

南陳姚最著《續畫品》,稱“長康之美,擅高往策,矯然獨步,終始無雙。有若神明,非庸識之所能效;如負日月,豈末學之所能窺?荀(勖)、衛(協、曹(不興)、張(僧繇)方之蔑矣。分庭抗禮,未見其人。”南齊謝赫貶愷之畫為第三品,姚最嚴肅批評謝氏“聲過於實”、“列於下品,尤所未安”。張彥遠謂愷之用筆“緊勁聯綿,迴圈超忽,格調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以全神氣也”!元朝湯垕著《古今畫鑑》,稱道“顧愷之畫,如春蠶吐絲,初見甚於易,且形似,時或有失;細視之,六法兼備,有不可以語言文字形容者。曾見《初平起石圖》《夏禹治水》《洛神賦》《小身天王》,其筆意如春雲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傅染人物容貌,以濃色微加點綴,不求藻飾覽者不可不察也”。

世界史:顧愷之與兩晉繪畫,作為後世所景仰,使畫壇更顯春意融融

愷之被尊為畫家之祖,當之無愧。顧愷之一生畫作甚多,僅被桓玄竊去的繪畫珍品便有一大櫥,一些名作一直保留到元代。《歷代名畫記》《宣和畫譜》《古今畫鑑》等畫籍所載亦不下60餘幅,如《雪霽望五老峰圖》《女史箴圖》《祖二疏圖》《洛神賦圖》《初平起石圖》《夏禹治水圖》等。皆為不朽之作,可惜大都亡佚,流傳至今的僅有唐人摹本《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3卷《女史箴圖》為絹本設色,原藏清宮內府,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被英軍竊走,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館。它取材於西晉文學家張華所撰《女史箴》一文,採取繪畫與題字相結合的形式而作的長卷。

世界史:顧愷之與兩晉繪畫,作為後世所景仰,使畫壇更顯春意融融

原文列舉樊姬、馮媛、班婕妤等古代列女為例,是勸誡婦女的道德箴言,意在諷刺當時晉惠帝皇后賈南風。原畫共12段,現存9段,第4段繪有兩名婦女對鏡梳妝,另一婦女對鏡端詳,畫的右邊有三豎行題字:“人鹹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性之不飾,或禮正;斧之藻之,克唸作聖。”其意是告誡婦女,道德的修養要比容貌的修飾更重要。整個畫面人物逼真傳神,用筆生動,線條極為纖細,有如春蠶吐絲《洛神賦圖》絹本設色,現藏故宮博物院它以三國曹植的文學作品《洛神賦》(又名《感甄賦》)為題材,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原賦中所敘甄氏本袁熙之妻,顏色非凡,曹軍攻破鄴城後,袁熙敗亡,甄氏被擄;曹植非常愛慕她,但甄氏卻被曹丕奪去,並立為皇后,不久失意,受饞賜死。曹植無限思念,一次從京師東歸封國,途經洛水時,便假託夢見洛水女神,藉以抒發自己對甄氏的思念之情。

世界史:顧愷之與兩晉繪畫,作為後世所景仰,使畫壇更顯春意融融

顧愷之根據賦的內容,採用浪漫主義的手法,以連環畫的形式進行描繪。畫面將人物與寫景緊密結合,透過對空中鴻雁、水波游龍、睡蓮荷花及朝霞明月的生動描寫以襯托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尤其對洛神那衣帶飄忽、楚楚動人之姿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讚歎不已,無怪後人評價該畫是神采煥發,筆墨千古。《列女仁智圖》則取材於漢代劉向《列女傳》,主要描繪一些以母儀、賢明、仁智、節義稱著的古代列女,意在說明女子善惡可致興亡,以勸誡天子而利王政。你們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想呢?可以在以下評論區評論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