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松石何以稱為夏朝“國玉”?

6月21日,由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主辦,竹山縣人民政府、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承辦的中國綠松石文化學術交流會在漢舉辦。從夏朝“國玉”到如今湖北竹山縣的百億產業目標,綠松石的價值不僅在考古中被重新發現,也在科學開發利用中放大、並造福當地。

綠松石何以稱為夏朝“國玉”?

(學術交流會現場。)

綠松石在中國不僅有著悠久的利用歷史,也有過獨特的崇高地位。松石如天似海的本色之美成為它最原始的價值,最初人們利用石頭的自然之美,將其作為首飾或擺件,賦予了它裝飾的功能。因其稀有,提升了綠松石的經濟價值,在交易中逐漸成為資產和財富,從而具有了象徵財富的功能。進而與政治相關,成為等級或特定群體的標誌,具有了政治等級分層的功能。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教授楊明星提到,看綠松石的地位,不僅要看其“朋友圈”,也要看誰在C位。匈奴王的黃金帽,康熙的皇冠,綠松石都在最醒目、最頂尖的位置。回顧近9000年的歷史,可以看到“綠松石開盤價值就不低”,到二里頭文化時達到巔峰,成為“國玉”。

綠松石何以稱為夏朝“國玉”?

(學術交流會現場。)

長期在盤龍城遺址進行考古研究的武漢大學教授張昌平,詳述綠松石在新石器時代的串飾階段、夏商時代的禮器階段、晚商-戰國的粗裝飾階段和春秋-明清的精裝飾階段四個時期的特點。如串飾階段,採用鑽孔、磨製等加工工藝,反映了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進步,為禮器階段打基礎;禮器階段二里頭的銅牌飾等採用嵌片工藝,形成集中大片的綠松石裝飾視覺效果,突出私有財富的積累和複雜的禮儀、信仰觀念;粗裝飾階段的特點是綠松石與青銅器的結合,這一階段綠松石的禮儀性弱化;春秋以後,綠松石與黃金的結合突出,是為精加工階段。

綠松石何以稱為夏朝“國玉”?

(學術交流會現場。)

綠松石為何能被稱為“國玉”?中國社科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的發言立足於二里頭的考古發掘,頗具份量。2002年,由2000餘片綠松石鑲嵌組成的綠松石龍形器在二里頭遺址出土,被不少學者稱為真正的“中國第一龍”。另一件獸面紋銅牌飾,則由數百片大小隻有幾毫米的綠松石以“馬賽克”鑲嵌工藝製成,歷經3000多年紋絲不動,工藝高超。這件獸面紋銅牌飾正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的“色如天相 器傳千秋——中國古代綠松石文化展”上展出。趙海濤認為,二里頭遺址發掘出土的綠松石器,可以視作中國綠松石工藝史上的一個高峰,對研究夏朝禮制和王權特徵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考古人員對二里頭綠松石器的工藝進行分析後發現,其製作工藝包含了原石開採、加擊劈裂、切割、研磨、穿孔、拋光、鑲嵌和拼合等不同技術的體系及組合加工方式,跟當代工藝相比可以說是一脈相承,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據瞭解,有著“中國綠松石之鄉”美譽的湖北竹山縣,綠松石資源保有儲量佔中國的70%、世界的50%,全國90%以上的綠松石產品都源自這裡,並出口至北美、歐洲、西亞、東亞等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