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已經成為中文表達習慣的“翻譯腔”?

翻譯腔,影響我國的文學有多深厚,我想只要是作為文字行業的工作者都能知曉。就連余光中先生也曾說過:“這種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的譯文體,如果不能及時遏止,總有一天會喧賓奪主,到那時,中國的文壇恐怕就沒有一寸淨土了。”

今天我們要說的翻譯腔,並不是指“噢我的老夥計”以及“我真想踢他的屁股”這種意思,也不是中國人為了特別營造異域風情而意譯的文字,而是那種在當代文字中已經潛移默化地變成中文句式或者語法。

有哪些已經成為中文表達習慣的“翻譯腔”?

其實我國文化界受影響最多的表達習慣“翻譯腔”是來自於日語,比如“……是種怎樣的存在?”“像你這樣的。。。。。什麼的”“真是……呢。”包括魯迅先生的一些文學作品,也會有日語表達習慣的翻譯腔在,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文學作品都會習慣的出現被動句。

其實就連《王者榮耀》也是稍微有點兒翻譯腔在的,就是那句讓所有玩家都感覺到無力和心痛的“我方水晶正在被攻擊。”且不說英譯漢應該避免的“被被不止,的的不休”,連正在進行時都出現了,實在是不符合漢語使用規則,但這句話也有人認為並不是語病,不過這樣的語句確實不符合中文習慣。

有哪些已經成為中文表達習慣的“翻譯腔”?

這裡我們介紹一下余光中先生談翻譯中的常見反例:

名詞成災:英文中有很多抽象名詞,翻譯過來則可能成為偽術語。

名詞成災的例子:這本傳記的可讀性頗高。

正確:這本傳記很好看/這本傳記很動人/這本傳記引人入勝。

英文中喜歡用抽象名詞當主語,中文更喜歡具體的名詞,經常是人來主語。

反例:他的收入的減少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主語是抽象名詞“減少”)。

正確:他因為收入減少而改變生活方式(主語是“他”)。

英文在形式上重邏輯,喜歡交代事物的因果關係。中文只用上下文作不言之喻。

反例:因為清風徐來,所以水波不興。由於他的家境貧窮,使得他只好休學。

正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他家境貧窮,只好休學。

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許多人在寫作的時候,會習慣性多用“的”,殊不知其實“的”用多了,也是一種表達習慣的“翻譯腔”。

反例: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白色的鴨也似有一點煩躁了,有不潔的顏色的都市的河溝裡傳出它們焦急的叫聲。

正確:“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可以改成“參差而斑駁”,“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可以改成“楊柳彎彎的倩影”,“有不潔的顏色的都市的河溝”可以改成“都市的髒河溝”。

被動語態可以用更靈活的譯法,不要千篇一律地譯成“被”。

反例:新大陸被哥倫布發現了。

正確: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有哪些已經成為中文表達習慣的“翻譯腔”?

如果要細說有多少表達習慣的翻譯腔,其例項舉很多,比如“有”,“有”並不是一種不好的表達習慣,只是在很多時候沒有必要去帶入“有”,比如“你有吃飯嗎?”“你有玩過這款遊戲嗎?”

有哪些已經成為中文表達習慣的“翻譯腔”?

我們的生活、交談、以及在寫作的時候,都會不知不覺的就帶入了表達習慣的“翻譯腔”,雖然你感受不到,但卻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