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陳龍驤拳術造詣,功夫練到“大松大軟”,實力達國術7段

我們都知道傳統武術本就起源於古代戰爭中技擊實戰,而提到實戰技擊那便繞不開快、準和狠這3大技擊要素了。不過,太極拳在眾多傳武拳種流派中卻一直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太極拳術的主要特點非但連綿如水執行和緩,同時其技擊原則更是講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後發先至、引進落空、避實擊虛和四兩撥千斤。

淺談陳龍驤拳術造詣,功夫練到“大松大軟”,實力達國術7段

太極拳

正因為太極拳與絕大多數傳統拳種的風格截然相反,以至於許多人都對其技擊實用性多多少少總會有一些懷疑。就拿楊式太極拳一門主張的“鬆柔”練法來說,從表面看起來其似乎只適合強身健體,如果放到技擊實戰中根本沒有任何實用性。

淺談陳龍驤拳術造詣,功夫練到“大松大軟”,實力達國術7段

楊露禪

那麼我國曆史上曾在北京城贏得“楊無敵”美譽的楊露禪先生,以及楊健侯、楊班侯、楊少候和楊澄甫等這麼多楊式太極拳宗師,他們所練的實戰太極拳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淺談陳龍驤拳術造詣,功夫練到“大松大軟”,實力達國術7段

陳龍驤

關於楊式太極拳門中的諸多前輩高人,我們今天先暫且撇開不論(小編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有數篇有關楊式太極拳門名家巨手的介紹,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前面翻閱一下)。接下來小編就以陳龍驤先生這位楊式太極拳門中著名的近現代武術家為例來給大家剖析一下,楊式太極拳的“鬆柔”練法究竟在實戰中有何妙用?

首先,從陳龍驤的學武履歷來看。

陳龍驤先生於1948年1月在四川成都出生,他從8歲時起便正式拜入了楊式太極拳大家李雅軒先生門下,並開始刻苦修習楊式太極拳功夫。

淺談陳龍驤拳術造詣,功夫練到“大松大軟”,實力達國術7段

李雅軒

值得一提的是,陳龍驤的父親本就與李雅軒先生十分交好,再加上他又是李老的嫡傳弟子(其長大後還成了李雅軒先生的女婿)。這一系列的親疏關係加在一起,可以肯定陳龍驤和李雅軒先生必然是要比其他師兄弟更為親近許多。換句話說,李雅軒先生當年在教陳龍驤太極拳術時必定是傾囊相授。

其次,從陳龍驤的拳術造詣來看。

李雅軒先生在其所著的《太極拳隨筆》中就曾說過“鬆軟是太極拳的寶貝”,而陳龍驤先生對太極拳“大松大軟”的“鬆柔”練法同樣有著非常深的理解。

淺談陳龍驤拳術造詣,功夫練到“大松大軟”,實力達國術7段

陳龍驤

他認為太極拳“大松大軟”的練法主要是為了培養練拳者極度敏銳的神明感應,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那便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樣的境界。當習武者將這種神明感應練到極度敏銳的程度時,這樣才能在技擊中做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並能隨時應付來自不同方位的突然襲擊。而推手比試中老前輩們常說的“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我意在先”這句話,事實上說的正是習武者極度敏銳的神明感應。

淺談陳龍驤拳術造詣,功夫練到“大松大軟”,實力達國術7段

陳龍驤

當然,前面所提到的這種實戰感應極度敏銳的境界,如果沒有長年累月的刻苦練習和師父的悉心傳授示範根本不可能做到。陳龍驤先生長期以來正是一直遵循著“大松大軟”的練習方法,並練到了雙臂松沉如綿裹鐵的程度,其內勁亦隨之自然增長(發勁擊中對手能傷人內臟)。

淺談陳龍驤拳術造詣,功夫練到“大松大軟”,實力達國術7段

陳龍驤

陳龍驤先生在1986年時還在全國武術比賽中獲得過雄師獎的榮譽,其功夫實力更是達到了國術7段的超高級別。

淺談陳龍驤拳術造詣,功夫練到“大松大軟”,實力達國術7段

陳龍驤

除此之外,他還常在《武林》、《武魂》、《精武》、臺灣《太極拳》和新加坡《武壇》等著名武術刊物上發表過很多的文章。其筆下更是有《楊氏太極拳法精解》、《楊氏太極劍法精解》、《楊氏太極刀法精解》、《三才劍法精解》、《武當劍法精解》和《李雅軒楊氏太極拳架詮真》等眾多武學著作流傳於後世。

淺談陳龍驤拳術造詣,功夫練到“大松大軟”,實力達國術7段

陳龍驤

最後,關於陳龍驤先生楊式太極拳功夫的實戰話題,咱們今天就先暫且聊到這裡。不知道大家對於楊式太極拳功夫是否經得起實戰考驗還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下您寶貴的見解和觀點!

(瞭解更多有料的歷史話題,歡迎關注“南山論史”自媒體平臺,筆者耕耘創作不易,搬運勢必追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