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又叫鬼節?老習俗晚上不宜出門,6件事不能做,有何道理?

絕大多人特別是在農村之中,常常聽到家中長輩在七月半,也就是中元節的時候,叮囑子孫,莫要在晚上太晚歸家,以免遭遇不詳。

中元節又叫鬼節?老習俗晚上不宜出門,6件事不能做,有何道理?

中元節追宗溯源,最早起於七月半豐收祭祖的習慣,

上古祖先代表為社稷之神和先祖的庇佑,在豐收之時,奉供神明,犒勞祖先。

後真正賦予七月半為中元節的是,崛起於東漢的道教文化,

道有三元,上元賜福、中元赦罪、下元解厄。

魏晉佛教興盛,而佛教之中,

七月半於佛教而言,是稱為“盂蘭盆節”。

佛教之中,七數代表

極境,是為變化無窮。

中元節又叫鬼節?老習俗晚上不宜出門,6件事不能做,有何道理?

因此作為七月半,

佛教普遍認為是功德圓滿之日,

而盂蘭盆翻譯過來,哺之僧侶,普度眾生之意。

為此魏晉時期,對於七月半的稱呼,各有不同,

直到極度推崇道教的唐代,

道教之中的中元節舉辦地更加聲勢浩大,

中元漸漸固定為節日之稱。

01

鬼節的來歷

故此古之習俗,中元實乃祭祖之節,其核心便是敬神祭祖,

並非所謂“鬼節”,而所謂“鬼節”之稱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呢?

中元節又叫鬼節?老習俗晚上不宜出門,6件事不能做,有何道理?

北魏時期,道教的發展漸漸深入人心,對於三元日的解釋也漸漸傳開,三元是為天官地官水官,其中七月半的地官赦罪,自然便是大眾所謂的地府了。

地府之說的普及與佛教的暗合,加之統治者出於統攝萬民的需求,推波助瀾,七月半地獄之門開啟成為百姓的普遍共識。

尚且不說所謂鬼神時至今日,真假早已不言而喻,

其次按照道教的說法,中元之時,便是對諸路眾鬼的考校。

既是考校,那麼有主之鬼也好,無主之鬼也好,必定好好把握機會,起碼也不會犯什麼事,影響自身的考校和投身。

中元節又叫鬼節?老習俗晚上不宜出門,6件事不能做,有何道理?

正是人言可畏,

加之道場設立盛大的靈魂超度的所謂吉祥道場,更是令百姓無暇思考地獄之門開啟,無主之鬼遊蕩之說。

02

“鬼節”所謂禁忌之說

首當其衝的便是,長輩老人在中元節叮囑子孫不要在外面玩耍太久,

避免“碰到遊蕩之鬼”,儘量早點歸家。

中元節又叫鬼節?老習俗晚上不宜出門,6件事不能做,有何道理?

百姓認為所謂地府之門開啟,鬼魂遊動,陰氣甚重,容易碰到,導致黴運叢生,特別是認為夜間的十一點到凌晨一點之時,陰氣最為之重。

以訛傳訛,不少人會在路口燒紙錢,

路人看到不說會讓人遐想萬分,起碼也會讓人避之不及,認為極其晦氣。

第二是不吃中元節祭拜的貢品,

雞鴨魚、豬牛羊等貢品,一旦上桌,便是專門給祖先所供,吃了之後,百姓認為會導致祖先為之生氣。

中元節又叫鬼節?老習俗晚上不宜出門,6件事不能做,有何道理?

憤而離家,不再庇護家祠,甚至子孫黴運多至,因此祭拜之時,長輩或恐嚇或嚴令,禁止孩子隨意吃拿。

第三便是不隨意串門,

特別是出嫁之人不得在此節日之中不得隨意歸家,串門會導致衝撞先人犯了忌諱。

第四是不可在晚上、路上大聲呼喊親友名諱,

避免“鬼魂”得知,纏繞於親友之上,讓得親友黴運不斷。

中元節又叫鬼節?老習俗晚上不宜出門,6件事不能做,有何道理?

甚至有些長輩會認為,人的肩膀藏有火,切勿在晚上胡亂拍之,避免在陰氣極盛之時,因為陽氣走失,而導致鬼魂入侵。

第五是不去河邊等陰寒之處,

大眾普遍認為,水性寒,屬陰,鬼魂喜好呆至河畔,在河邊散步聊天,可能會驚擾鬼魂。

第六是燒紙之說,

長輩認為中元燒紙可以成為地府的通行鈔票,讓祖先在地下也能過得富足,能購置物品,買通地官。

03

追懷先祖,杜絕迷信

所謂地府之說,其實不過是以訛傳訛,

不足為信,從道教出發,

考校之說的解釋早已自相矛盾,謠言不攻自破。

中元節又叫鬼節?老習俗晚上不宜出門,6件事不能做,有何道理?

其次是

追蹤溯源,

中元節不過是祖先為敬謝社稷,告慰祖先庇佑,感激穀物豐收,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之用,

所謂鬼魂亂人之說自古便無。

再者

北宋之時,

中元之節,

在夜間

不僅僅不會人煙稀少,甚至還是

萬人空巷,成群結隊,

逛夜市、猜燈謎、放河燈等等

熱鬧非凡。

所謂陰氣、鬼魂之說,倘若是真,

宋朝之時,歷時幾百年,多少次中元盛宴,又怎會安然無恙,毫無史冊記錄。

中元節又叫鬼節?老習俗晚上不宜出門,6件事不能做,有何道理?

至於切勿晚上去河邊嬉戲遊玩,其實中元之時便也是

立秋之日,日夜溫差極大,

河邊自是比較陰涼,身著單薄之人,便是容易著涼。

從魏晉開始,佛教道教的興盛,

為了促進信眾的普及,盂蘭盆節和三元之說又與兩教冥冥暗合,釋道的本地化,

更加促進了鬼節說法的流傳。

而期間統治者對道教、對佛教的大力推崇,

有利於促進百姓的安定,透過救贖、普度眾生之說,使得百姓不敢輕易興起叛逆之心。

04

結語

中元之由來,

從文獻古籍之中,

自先秦之時早已有之,

因此祭祖習俗並非外來之物,舉行儀式,實行秋嘗由來已久。

中元節又叫鬼節?老習俗晚上不宜出門,6件事不能做,有何道理?

古習俗秋嘗祭祖、道教三元歸一中的中元之說加之佛教盂蘭盆節的度世濟人,

三種習俗合三為一,這是儒釋道的相互融合,也是中元節節俗複雜的根本原因。

從古至今,

在信仰的角度上出發,

寄寓了太多的意蘊,有著豐富的文化特色。

從百姓世俗的角度出發,

群眾參與度高,寓教於樂的功能更是顯而易見。

在民國時期,甚至在三四十年代,

七月半之時,

亦是隆重與熱鬧非凡之日,

祭祖傳承,

供奉時食

從無間斷。

中元節又叫鬼節?老習俗晚上不宜出門,6件事不能做,有何道理?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習俗傳承至今,

特別是在閩南地域,除了祭祖,也有著“拜失孤”的儀式時節。

其實就是在收攏遺體,集體收葬的墳冢之中,普渡歷朝歷代因戰爭而戰死於此以及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而今對於傳統文化習俗的復興的需求,以及

中元節作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透過,更是需要我們

棄其糟粕,留其精華,更好地將中華文化繼承下去。

因此中元將至,

與其聽信於所謂鬼神之說,不如追功頌德,追念先祖之風,在祭祀之中,發揚忠孝之道,繼承家祠有益之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