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限酬既要治標更要治本

【聚光燈】

規範演員薪酬在製作成本中佔比的《意見》出臺,是一個好的導向和開始。但要想真正改變現狀,歸根結底還是需要全行業來討論、實驗:有沒有創新生產的可能?有沒有資本良性進入影視行業的可能?

《意見》作為“倡議”只是一個導向

熱議了很久的明星“天價片酬”問題似乎在9月22日有了新的進展,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演員委員會、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中國網路視聽節目服務協會聯合釋出了《關於電視劇網路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其中“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的要求很快就被劃重點,各路人士紛紛奔走相告的同時甚至直接將其簡稱為“限酬令”。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它不是“限酬令”。《意見》的釋出者是行業協會,既只針對“各會員單位及影視製作機構”而言,又對於演員的片酬限制沒有強制力,這在該《意見》的第二條表述中可以得到印證——如有違反者,製作機構只需向所屬協會及中廣聯演員委員會進行“備案並說明情況”。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與其說該《意見》是個“令”,還不如說是個“倡議”。

然而,“倡議”更多的只是一個導向,如果後續沒有法律性的條例或者相關檔案出臺,就可能為現實操作留有很大的空間。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後續出臺了強有力的約束條例就一定能根治明星的“天價片酬”問題嗎?似乎也沒那麼簡單。

改變大資本控制機制才能“治本”

有人說明星的天價片酬是市場自我調節的結果,這個說法不完全對。因為明星的天價片酬確是在市場環境中形成,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市場中大資本對於影視行業的把控。換句話說,如果這樣一個大資本控制機制不改變,明星的薪水就限不下來,即使出臺強有力的法律條例,也可能在實際操作中出現無數的變種——事實上已有媒體爆出,不少明星已透過將片酬轉股權的方式“暗度陳倉”。

影視行業是個高資本行業,即使去掉明星片酬的部分,越來越高的技術製作成本也需要很高的投入。所以問題的核心不在於要不要資本,而在於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資本,及其在影視生產的過程中是如何行事的。

近些年來,在影視行業我們能夠同時觀察到兩種現象,一種是各路資本的大舉進入,另一種是行業水準的不斷下降。即使二者不能簡單地進行因果對應,但起碼應該從中拷問資本的動機與作為。在各路資本中,有大量外行業資本及金融資本,這從側面既反映出這個行業的盈利能力,也反映出這個行業所負載的盈利壓力。

然而,“能”賺錢與“為了”賺錢不完全是一回事,其動機與動機下的作為是不一樣的。當越來越多的大資本對於這個依靠創作而支撐的行業,提出更高、更快、更嚴苛的變現要求時,它與創作所需要的靈感、打磨與實驗就可能產生矛盾。在這種情形之下,資本會呈現出明確的篩選機制,篩選那些與變現要求高度符合的演職團隊。明星的“天價片酬”就是這種資本邏輯中的一環,“天價”是資本訴求得到滿足之後不斷再生產的產物。

影視界需要“戲比天大”的行業準則

與明星天價片酬相對的,是一些人前所未有的“跌價”——那些稱不上“明星”的演員及臨演、那些反覆打磨劇本的編劇,那些為戲挑人而不是為投資方挑人的導演……他們不但與“天價”無緣,而且還常常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這種天壤之別殘酷地、無以復加地擠佔了影視行業多樣化生產的可能,高度依賴大資本成為全行業的生存法則。

“天價”並不僅僅意味著收入的多少,還意味著對一整套資本邏輯的順從。而影視行業,不順從就意味著吃飯都難,所以包括明星在內的所有人其實都沒什麼選擇。所以即使真正實現降薪也不過治標不治本,明星收入的多少並不影響資本在影視行業的玩法。

因此,《意見》的出臺是一個好的導向和開始,但要想真正改變現狀,歸根結底還是需要全行業來討論、實驗:有沒有創新生產的可能,有沒有資本良性進入影視行業的可能。今天首先需要追問的不是“如何讓專業主義有效”的問題,而是“專業主義是如何失效了”的問題,換句話說,“戲比天大”不應該僅僅成為這個行業的精神血脈,也應該成為行業實踐的行動準則。

□石力月(上海師範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