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人之故事篇|焦存喜:一張紙一把剪,剪出生活百態

普普通通的一張紅紙,普普通通的一把剪子,在石家莊市長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焦存喜的手裡變成了“神器”,不用參照圖紙,說笑間剪刀飛舞,一幅“五福祝壽圖”就呈現出來……今年64歲的焦存喜,從小受母親和姥姥的薰陶愛上剪紙,從業餘時間剪一剪,到退休後將剪紙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焦存喜愈發覺得剪紙是一門生活中來的手工藝術,她樂在其中,也希望更多人愛上剪紙,像她一樣找到生活的妙趣。

手藝人之故事篇|焦存喜:一張紙一把剪,剪出生活百態

耳濡目染,剪紙成一絕

焦存喜的手藝是祖輩傳下來的。“打我記事,就經常看母親和姥姥剪紙。”焦存喜回憶道,母親、姥姥的剪紙技藝在十里八鄉都很有名,每到過年過節、婚喪嫁娶,母親和姥姥都很忙。

那時,小小的焦存喜每每看著大人們邊剪著紙、邊歡快聊天,她就覺得剪紙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兒。讓她記憶猶新的是,有時她晚上睡醒一覺,還望見母親那屋的燈一直亮著,母親手拿剪刀全神貫注剪紙的剪影,就這樣深深刻在她的腦海中。

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6歲時,焦存喜自己拿起剪刀,似模似樣的開始學大人剪紙。那時焦存喜的家並不富餘,所用的紙張要麼是大人們剪紙剩下的下腳料,要麼就是舊作業本、別人扔掉的煙盒等。

不過,材料的限制,並沒有影響焦存喜在剪紙過程中獲得的樂趣。“看著一張張廢紙,在我的手中變成一張張漂亮、精緻的剪紙,心裡時常覺得神奇極了。”焦存喜說,那時放學後最喜歡玩兒的,就是拿起剪刀“瞎剪一番”。

有不會剪的地方,焦存喜就會跑去問問大人,有什麼想法,她也會去問問。漸漸的,焦存喜的剪紙技藝突飛猛進,普通的喜字、蝴蝶、花在她手裡已經幻化自如,更復雜的窗花,在她手裡也不是難事。

工作後的業餘時間,焦存喜也經常會拿起剪子,剪一剪新近想出來的圖案,琢磨圖案怎麼剪才會更漂亮。過年過節,剪紙更是必不可少,焦存喜會剪上許多,在自己家貼上一些,送給親戚一些……

手藝人之故事篇|焦存喜:一張紙一把剪,剪出生活百態

△焦存喜的作品

那些年,在石家莊的年節上還少有剪紙賣,焦存喜家窗戶上貼的窗花成了她家的標誌。“有親戚朋友來串門的時候問小區裡的人,人家會說,找那家貼了窗花的準沒錯!”

漸漸的,焦存喜的剪紙在小區、單位小有名氣起來:有同事要結婚,跟她開著玩笑說:“不要彩禮,要你的剪紙!”過年過節,街坊四鄰專程來問:“今年能不能多剪些,給我家分一點兒?”

對於這些要求,焦存喜都會毫不吝嗇地滿足。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帶給那些同樣鍾情剪紙藝術的人生活樂趣,傳遞出人間最美好的祝願。

潛心鑽研,做出時尚“立體剪紙”

退休後,心無旁騖的焦存喜更是開始一門心思地琢磨起剪紙技藝。為了讓自己的剪紙技術更上一層樓,她不斷提升藝術修養,專門學習了刀刻技法。如今,她的剪紙內容不論是人物還是花鳥,經過她的巧手,都能將神韻逼真地蘊藏在剪紙作品中。

在石家莊國翠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中心的剪紙工作室裡,翻開焦存喜的作品,《五福祝壽》《菊花圖》等一幅幅剪紙作品構思巧妙、形象生動,透著吉祥、喜氣。“這是鋸齒紋,這是水滴紋,這叫月牙……”焦存喜隨手拿起一幅花卉作品,指著各處細節如數家珍。“剪紙分單色剪、拼色剪、染色剪,刀法有陰刻、有陽刻。”說起這些,焦存喜完全不需思索。

這些技藝對於熱愛剪紙的焦存喜來說還不夠,在焦存喜的心裡,還有著讓剪紙“立起來”的大膽想法。“剪紙藝術源起窗花,但我希望剪紙不要侷限在傳統的‘窗花’行列。”她希望剪紙還能帶有現代時尚感,讓年輕人、小朋友都喜歡。

經過不斷開拓創作思路,大膽創作創新,焦存喜終於突破了平面剪紙的侷限,剪出了立體剪紙。

立體剪紙一出來,就毫不例外地收穫了大家的喜愛。焦存喜還記得,第一幅立體剪紙是一個小蝴蝶,當她把眼睛用畫筆描繪出來之後,她心裡特別開心,忙不迭地與家人、朋友一起分享。“大家都覺得彩色立體剪紙充滿了童趣和現代感。”

這以後,焦存喜不斷琢磨,又剪出了形態各異、惟妙惟肖的蝙蝠立體剪紙、小天鵝立體剪紙、燈籠立體剪紙……別看立體剪紙的樣子簡單,其實所用的技巧一點兒也不比平面剪紙容易。“剪紙是線連的圖畫,立起來就需要思路反著來,讓豎著的連線不斷裂。”說著,焦存喜不無自豪地拿起由四片紙鵝相連的立體剪紙,指了指天鵝的嘴、脖子處巧妙而細微的連線點。

愛上剪紙,希望能傳承下去

幾分鐘、幾剪子,一幅栩栩如生的圖案就剪出來了,剪紙看似簡單,但其實自有“玄機”。“剪紙這門手藝特別有講究,其實最難的不在剪,而在設計構圖。”焦存喜說,剪紙最神奇的地方就在於沒有圖紙可以參考,所有的一切步驟都要剪紙人在心裡謀劃完成。“最終結果就像變魔術,化腐朽為神奇。”

這種“神奇”的力量,讓焦存喜樂此不疲,也讓她有了想要讓更多人喜愛這種“神奇”的願望。漸漸的,焦存喜把剪紙藝術傳承當成了分內的事兒。她會跟隨民間文化藝術團到高校或商場進行表演,她還會帶徒弟,堅持定時定點到中小學校,普及剪紙知識和簡單技藝……

在這過程中,焦存喜收穫了和自己創作時不一樣的快樂。“看到孩子們喜愛剪紙,圍在我身邊,讓我教他們,我覺得剪紙的未來很有希望。”焦存喜說,如果說自己創作的過程是“獨樂樂”,那麼教授孩子們的過程就是“眾樂樂”了。

自然,“眾樂樂”帶來的快樂更多、更大,也讓焦存喜的教課變得雷打不動。

前不久,焦存喜不幸出了車禍,右臂骨折打上了石膏,手不能動,無法剪紙了,但焦存喜心焦的不是這些,而是等待她上課的孩子們,因為她還想去教,還想去看……於是,吊著手臂的她帶著徒弟一起來到學校,指導孩子們剪紙。“雖然我手不能剪紙,但看著孩子們剪,也是一樣的快樂。”

焦存喜說,她太喜歡剪紙藝術。只要拿起剪刀,就會興高采烈地投入到剪紙創作。她還說,不求賺錢多少,只要能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學,她就有信心、有動力將剪紙藝術堅持到老。

也有人對她說,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節奏加快,今後機械生產線生產出來的剪紙會越來越多,在價格和數量上會衝擊著傳統的民間手工剪紙。但焦存喜並不擔心,因為在她看來,機械化生產出來的產品永遠都無法與手工剪紙相媲美。“手工剪紙每一幅都包含了剪紙人精巧的構思,每一幅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焦存喜說,剪紙藝術歷史悠久,距今至少已有1500年,它體現著喜慶、熱烈的民俗氣氛,分很多種,比如巢狀剪紙,點染剪紙等,這種多種多樣的風格構成了中國剪紙的燦爛局面。

“生產線生產出來的剪紙,千篇一律,少了創新,無法做到手工剪紙的複雜而精美的設計,更少了手藝人寄物於情的美好祝願。”焦存喜堅信,剪紙手工藝術的未來會更加絢麗多彩。

(燕趙都市報 記者 李春煒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