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長白山人參首次種到安吉,“北參南種”靠譜嗎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俞任飛 文/攝

在蓬鬆的沙土上挖出一方小坑,埋下參苗,再蓋上二指深的土。

一棵來自吉林長白山腳下的人參,就這樣在湖州安吉縣安了新家。

4月28日,首批3萬株人參苗從吉林撫松縣北崗鎮起運,搭乘飛機來到2000多公里外的安吉。從北國雪原到江南竹海,在安吉縣西北的尚書幹村,開始“北參南種”的首次探索。

在南方種人參,是什麼樣的場景?錢江晚報記者來到尚書幹村,親眼見證從長白山腳下運來的第一批參苗下種。

「深讀」長白山人參首次種到安吉,“北參南種”靠譜嗎

這就是參苗。

3萬株參苗從東北運過來才花了7小時

徐大姐是尚書幹村的茶農,快60歲的她剛忙完採茶季,還來不及歇上兩天,就趕上村裡種參。

暮春時節,溪流漸漲,石筍出芽,村裡的大草坪上迎來送往的都是春遊、謝師的學生。穿過人群,就能看到徐大姐們忙碌的身影。

三十幾個村民,要趕在五一下種來自長白山的人參。

徐大姐剛從保溫箱裡捧出一把參苗,趕忙給它們蓋上紙板。“專家說了,人參怕熱,不能曬太陽。”

她一手在花盆裡刨坑,順勢插下參苗,搓捻著再填上二指深疏鬆的沙土,一株人參就種下了。

「深讀」長白山人參首次種到安吉,“北參南種”靠譜嗎

這還是徐大姐第一次種人參,她自己都覺得很新鮮,充滿好奇。“專家,這棵人參還能種嗎?”她舉著一株人參發問。“沒用了,芽胞一破,就長不出來了。”回答的是村民們的技術指導——撫松縣的種參大戶劉相義,他在吉林、黑龍江擁有多家人參基地,這次的3萬株參苗也是他精心挑選過的。

穀雨(4月20日)一過,就到了種參的季節,等到五月天氣轉熱,人參就會發芽。在劉相義的家鄉,一名熟練的參農每天要趕種近千株人參, “否則等到發芽還不下種,就會影響參苗生長。”

短短十幾天的種植期,為了趕時間,3萬株參苗由航空公司專程託運而來,前後還不到7個小時。

運到之後,就一直儲存在鎮上的恆溫冷庫裡。劉相義解釋說,人參對溫度極其敏感,薄薄一片的人參芽胞,一旦遇熱就會破壁而出。

和東北不同,運到安吉的人參不再直接林下播種,而是栽在花盆中。“大部分移種到村委會對面的竹林裡,剩下一些留作人參盆景。”尚書幹村所屬的孝源街道黨委書記胡可立計劃著讓人參更具觀賞性,“來玩的遊客不僅可以買幹參,甚至還可以帶一盆人參回家。”

「深讀」長白山人參首次種到安吉,“北參南種”靠譜嗎

專家說安吉的土質還是比較適合人參生長的。

安吉真的適合種植人參嗎

這十幾年,劉相義和他的合作伙伴,曾經在陝西、山東、四川、貴州等地都種過人參,成效不錯。但在浙江安吉,尚屬首次。

胡可立是整個計劃的提出者。去年,吉林撫松縣和安吉結為對口合作縣,一次考察中對方提出希望藉助美麗鄉村的平臺,把當地的特產人參推廣出去。“我想把北方的人參拿來賣,這種模式肯定火不了。”於是,胡可立就有了“北參南種”的想法。

可是,安吉這樣的低緯度、高溼度、多降水地區真的能種人參嗎?

年初,安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幾位林業專家,帶著疑問遠赴吉林。“我們帶去了縣裡所有的氣象資料和土壤分析。”當地種參專家瞭解情況後,才對“北參南種”計劃點了頭。

“專家說我們這氣溫比縣城更低,種茶的沙土也適合人參。”一身藍布的老潘拄著鋤頭,說起家鄉來帶著點驕傲,他和其他幾個村民當天負責鬆土施肥。

儘管符合條件,但想要人參長得好,還得有些“特殊照顧”。

人參對土壤有著嚴格的要求,酸鹼度偏中,還要具有良好的排水性。“我們那的土壤,腐殖層厚,拌起來油汪汪的。”但村裡的土質偏酸,肥力也不夠,劉相義寄來各種菌肥和調理劑,提前對土壤進行改良。

越冬是在安吉種參必須考慮的問題。人參也會“冬眠”,每年10月就會停止生長。而東北的大雪就像一床棉被,保證了人參的防寒與隔熱。

“安吉的冬天氣溫太高,可能沒法保證人參越冬。”不冬眠的人參就像得了“巨人症”,持續輸出養分的根莖會很快衰敗腐爛。劉相義指導村民,“冬天再把人參帶盆挖出來,儲存到冷庫裡。”人工使人參進入休眠,等到來年開春,再重新種下。

大半天時間,種參隊伍才完成1000盆人參的進度。“不好乾,要求多,看著簡單,種起來還挺不容易。”對老潘和徐大姐們而言,他們和人參一樣,還在適應新環境。

「深讀」長白山人參首次種到安吉,“北參南種”靠譜嗎

這裡種的人參可以當盆栽看也可以吃

尚書幹村離安吉縣城18公里,和一條縣道相通,不到6平方公里的村域,超過80%是山林面積。

早在10年前,透過建立美麗鄉村精品村,尚書幹村走上了鄉村旅遊的道路。2017年,村接待遊客突破8萬人,旅遊收入超過200萬元。

“對口合作不能僅僅停留在旅遊上,肯定要在資源上進行互補。安吉的旅遊業發展很好,但缺少旅遊產品。”胡可立說,這次北參南種就是作為茶葉、筍等當地特產外的補充。

“單靠村民自己,很難做到。”去年,尚書幹村90%的土地進行了土地流轉。種植人參也能給集體和村民帶來收入。

胡可立算過一筆賬,村裡每年15萬左右的旅遊人次,即便一枝參10元的利潤,也能帶來十幾萬的集體收益,而這次參苗、店面、人工的總成本還不到10萬。

記者瞭解到,和我們通常認為人參是名貴補品不同,一般的鮮參價格並不高。而安吉種植的人參最後的用途分兩種,一是盆栽,二是用來做菜的食用參。這和價格昂貴的野山參是有區別的。

“採茶季結束了,最近農閒,最好能找點活幹。”一天下來,徐大姐領到了150元的薪水。而過去,她每年只能收到50元一畝的生態公益林養護費。“現在種人參既不破壞環境,又賺到了錢。”不少村民對“北參南種”都很支援。

胡可立還計劃著,在“林下參”種植園裡裝上攝像頭,以後遊客就能在售賣門店裡看到安吉人參的直播。

“我不希望北參南種變成噱頭,而是真實可見的。”胡可立期待這成為南北兩地合作方式上的創新。

據悉,到今年7月,第一批3萬株參苗就將在安吉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