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卻因一雙筷子不得善終

作者:陳華

他對大漢帝國的穩定居功至偉,憑著與生俱來的嚴謹和不同凡響的沉著,他護佑新興的大漢頂住了一場可能致命的內亂。他是典型的功二代,卻不肯像其他人那樣躺平,而是將自己的一生與大漢帝國的興衰融為一體,從河內郡守出道,封侯拜將,未來可期。他在細柳營中讓漢文帝見識了不動如山的軍營風範,從而認定了眼前之人是大漢的定海神針。當那些漢景帝的叔伯兄弟撕去宗室溫情面紗,組團造反,攢起數十萬大軍,準備讓劉漢王朝流血的時候,他受任於危難之際,毅然挑起了平叛重任。他謀定而後動,堅決頂住內外壓力,在營嘯時仍夷然安臥,最終僅用三個月就平定了這場可能改寫大漢命運的叛亂。可惜,他這個人在戰場上是把好手,在朝堂上卻是個憨憨,沒過多久就因為一雙筷子,被胸懷不甚寬廣的漢景帝認定是不可託付之臣,最終不甘受辱,絕食而死。他就是大漢太尉、條侯周亞夫。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卻因一雙筷子不得善終

筷子是中國人每天必備的吃飯家伙,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先秦時代,筷子被稱為“梜”,戰國晚期至漢代開始稱為“箸”,到了明代始得名“筷”。

據說,商紂王因為使用象牙做的箸(彼時還應叫“梜”,由此亦可看出此條罪狀可能是後人編排紂王的),竟把他的老叔箕子嚇壞了。老先生認為大侄子如此講究生活質量,必是揮霍無度的前奏。此時的大商經過數百年的各種花式作死,早已是個空殼公司,折騰不起了。因此,他勸大侄子一定要戒奢用儉。可惜,大侄子生在富貴之鄉,哪裡聽得進老叔苦口婆心的嘟嘟,繼續無上限地鋪張浪費,最終把商王朝的家底敗光了。要說中國儒家事後諸葛亮的本事就是牛叉,居然由“紂為象箸”搞出這麼個勸人節儉的故事,真難為他們了。

筆者這麼說,並不是說箕子說的不對,而是說商朝滅亡的原因很複雜,絕非一隻象箸能夠窺一斑而見全豹的。

不過,這個故事至少可以說明,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筷子已然出現了。筷子不僅出現在故事中,還出現在考古現場。河南安陽殷墟1005號墓中就曾出土過六支青銅箸頭,可以接柄使用。

至於“箸”為何被改為“筷”,這可能是船上人家的發明。船家駕船行駛在風波難測的水面上,誰不想順風快行,哪個喜歡駐足不前。因此,這些船家為了討個口彩,就將“箸(住)”改為“筷(快)”。

本文主角大漢太尉、條侯周亞夫一生戰功赫赫,卻因為一雙筷子斷送了大好性命,成為一位令人扼腕的悲劇英雄。當然,他生活的時代筷子還叫“箸”,筆者只是為行文方便,才說成筷子的,讀者大大切莫為此較真喲。

初登職場的周家二郎

周亞夫,沛郡豐縣人,生年不詳。作為鼓手出身的大漢開國功臣周勃家的二娃,他可是咬著金勺子出生的。不過,正因為是二娃,他與老爹的爵位隔了一道天然鴻溝。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卻因一雙筷子不得善終

然而,周亞夫是一位有個性,敢追求的娃。雖然沒法繼承老爹的爵位,但也要憑著本事打出一番屬於自己的天地。

那時的他已經出任河內太守,正好遇上返鄉的天下第一女神算許負(河內溫縣人,與篡魏的司馬家是老鄉),心血來潮的周亞夫就請許負幫自己卜上一課。許負仔細瞅了父母官一眼,不緊不慢地說:“據老身看來,周太守三年後會封侯,再過八年會拜將,再過九年就會餓死。”儘管此時的周亞夫已經老大不小了,聽了這話仍然很生氣,要不是因為面前這個老女人是漢高祖欽封的鳴雌亭侯,他就罵出聲來了。

周勃強自壓下火氣後,才對許負道:“我大哥早已襲爵,而且還尚了公主,即便他死了,也會有他的兒子接班,哪裡輪得到我?再說,如果我有封侯拜將的好運,又怎麼會餓死呢?”

許負見周勃如此說,也不生氣,指了指他的臉道:“你臉上有縱紋入口,這就是餓死的面相!”說完,就不再理周勃了。

筆者也不知道許負是不是有上帝視角,還是後人附會。三年後,周亞夫的大哥周勝之果然捲入一場殺人風波被判了死刑,而且,他與漢文帝的女兒絳邑公主並沒有生下兒子。漢文帝認為周勃的家業總得有人繼承,既然周勝之把絳侯的名頭玩壞了,就給他換個地方吧。

於是,漢文帝讓群臣議定周勃的繼承人,眾臣都推舉周亞夫上位。漢文帝隨即封周亞夫為條侯。“條”又可寫作“蓨”,蓨縣在今河北衡水景縣,景縣距離大漢的政治中心長安,比位於山西運城的絳縣遠多了。由此可見,絳侯改作條侯,也算是小懲大戒。

不管怎麼說,在漢初“非劉氏不王,非軍功不侯”的規矩之下,尚沒有軍功傍身的周亞夫能夠襲爵上位,也是挺不錯的。當然,對於周亞夫這個有理想的好同志來說,襲爵總不如軍功爵實在,因此,他並沒有因為當上爵爺就沾沾自喜,反而時刻準備有一天踏著父親的足跡,立功疆場,成就自己的一番功業。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卻因一雙筷子不得善終

治軍嚴謹的細柳大將

公元前158年,掠奪成性的匈奴又一次大舉入侵。漢文帝在派出數路大軍迎敵後,為了保障都城長安的安全,命宗正劉禮(劉邦四弟楚元王劉交的幼子,在楚王劉戊造反被殺後承繼楚王之位)屯軍灞上;開國功臣、祝茲侯徐厲屯軍棘門;河內郡守、條侯周亞夫改任將軍,屯軍細柳(在今陝西咸陽西南)。三軍成鼎足之勢,重點防備來去如風的匈奴鐵騎。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周亞夫實現轉型成為一位名垂青史的定亂英雄。

漢文帝是典型的勞碌命。他曾經當過多年的代王,近距離接觸過匈奴人,因此他並不放心長安城外的漢軍三陣。於是,他打著勞軍的騎號,在車騎的扈從下,先後到灞上和棘門勞軍。劉禮和徐厲都是文武全才的能臣,徐厲更是一直追隨劉邦的老人。不過,他們見到皇帝的專使後,不敢懷疑,也不敢有任何耽誤,立刻命人開啟營門,恭敬地將皇帝和他的扈從大隊迎入軍營。對此,漢文帝倒也沒說什麼,只是勉勵一番。對自己的堂兄弟劉禮,他表現得更是非常親切,彷彿親兄弟一樣。

最後,漢文帝劉恆的車隊來到了細柳營前。遠遠就看到細柳營營門緊閉,營中將士各個披堅執銳,刀出鞘,弓上弦,不似戰時,勝似戰時。皇帝車隊的先遣官是個見過大場面的,見此情景,忙上前大喝道:“呔,營中軍校聽真,天子將至,快快準備迎駕!”說完,先導官趾高氣昂地在馬上等著芝麻開門。

然而,此前一喝便開的大門這次卻如同鏽住了,老半天也沒有動靜,只有一個守門都尉答道:“將軍有令,營中只聽軍令,不聽詔令!”先導官有些短路,這都什麼邏輯啊,難道軍令可以大於詔令嗎?沒聽說過啊。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卻因一雙筷子不得善終

當先導官在風中凌亂地捋著軍令與詔令哪個優先順序更高時,漢文帝的車駕已來到大營前。文帝的親信宦官鄧通見那個先導官在前面犯迷糊,大營卻閉得死死的,不禁厲聲斥道:“這是什麼情況,不知道天子駕臨嗎?為何不出來迎駕?”車內的文帝注意到前面的動靜,也不禁問為何還不入營。鄧通只好叫過先導官問明情況。

漢文帝聽後不覺有些動容,他深知老爹劉邦留下的將領活到現在的,早沒了往日銳氣,自己一直想在軍中培養後輩帥才,這個周亞夫莫非就是要找的那個人嗎?於是,他沉下心來,並沒動怒,相反卻讓鄧通好生說話,並讓他和先導官一起手持天子符節前去傳令。

漢初的都尉算是中上級軍官,當然是見過些世面的。看到外面人喊馬嘶,不久又過來一個手持符節的宦官說要入營勞軍,還能不明白是天子親至。他雖畏懼軍法不敢開門,但也很識趣地派人趕到中軍大帳報信。

周亞夫聽到皇帝駕到的訊息,立刻下令開啟營門。鄧通見狀,剛要下令車駕一擁而入。營門都尉卻貼心地囑咐道:“軍營之中不準縱馬賓士!”鄧通剛要發火,漢文帝卻揮手製止,命令馭者緩慢駕車,按轡徐行。

也不知過了多久,車駕到了中軍大營。只見周亞夫和一眾部將全都頂盔貫甲地肅立在大帳前。周亞夫見到皇帝走出車廂,忙叉手施禮道:“末將甲冑在身,不能全禮,請以軍禮參見陛下!”漢文帝大為感動,不禁站直身體,手扶車軾還了一禮,然後對周亞夫說:“卿果然是將門之後!”之後的勞軍進行得有條不紊,那些天子近臣們見皇帝都如此規矩,也沒人敢在營中喧譁,都小心翼翼地辦完事,然後跟著天子一起緩緩出營。

等到了大營之外,漢文帝不禁長吁一口氣道:“這才是戰時的軍營,一切肅殺嚴整,有備無患。此前的大營太過兒戲,真要遭到襲擊還不亂了分寸。祝茲侯也是多年行伍,可與條侯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周亞夫是個真正的將軍,任何敵人在他面前都討不到半點便宜!”就這樣,漢文帝一路走一路誇。

一個多月後,匈奴退兵,三營駐軍也撤回原地駐防。漢文帝下令召周亞夫入京,任命他為中尉。這時的中尉可不是後世的兵頭將尾,而是妥妥的京城衛戍司令,後世還有一個更拉風的名字叫“執金吾”,也就是漢光武帝劉秀曾經無比羨慕的那個職位。劉秀曾說“仕宦當為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就是因為執金吾負責維護京城治安,每次出行前呼後擁,儀仗森嚴,看著就拉風。

筆者不知道,周亞夫的中尉當得如何?不過筆者可以肯定,有這位真將軍巡行城中,皮子癢癢的好事之徒一定會避之唯恐不及。

透過近距離觀察,漢文帝更加相信自己的眼光。漢文帝的皇位來得實屬僥倖,所以他這個皇帝一直當得戰戰兢兢,生怕做的不好讓人看不起。一生勤勉的漢文帝雖然實現了讓老百姓有飯吃,有衣穿的願望,使經歷大亂的天下得以粗安。但他並沒有實現自己最大的願望,那就是“對外戰勝匈奴,對內壓服強藩”。

一年後,漢文帝病重,臨終前他囑咐自己那個有些莽撞的太子劉啟道:“國家若有急難,可用周亞夫掛帥出征!”漢文帝到了此時,也並沒有明說什麼是國家急難,不過,當了多年皇太子的劉啟當然知道大漢帝國的癥結在哪兒,他含淚記下了父皇的囑託。

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漢景帝提拔周亞夫做了車騎將軍。此時的漢帝國奉行黃老學說,戰事較少,因此將軍的職位比較稀缺。周亞夫能夠在龍精虎猛的年紀當上重號將軍,可謂前途無量,未來可期。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卻因一雙筷子不得善終

蕩平叛亂的最大功臣

聽到劉啟順利即位的訊息後,吳王劉濞內心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一樣難受。面對這個失手打死自己太子的族侄,他怎能與之和平共處呢?當年,劉啟還是太子時,與吳太子一起下棋。劉啟是個臭棋簍子,輸了棋就想耍賴。吳太子也是個暴脾氣,兩人隨即發生爭吵,結果,劉啟竟舉起實木棋枰,將吳太子砸了個萬朵桃花開。

激情殺人的劉啟沒有反躬自省,也沒有殺人償命,反倒是漢文帝忙不迭地給堂兄劉濞賠不是,許了他不少好處,還讓他不用總是來京陛見,只在國中好好養老。劉濞是劉家二代中少有的血性漢子,面對兒子死了卻不能明著報仇的尬境,只好暗中發狠,一面積聚財力兵力,一面與其他諸侯王聯絡,甚至與匈奴都有勾搭。

劉啟對於自己的這群富親戚,實在是歡喜不起來。他沒有老爹的耐心,只想憑藉日富一日的國力早點搞定這些不安生的親戚。於是,他重用自己的法律老師晁錯實行削藩之策。

晁錯也是個急脾氣,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前提下,他就急火火地拿藩王們開刀了。晁錯名字叫“錯”,果然是挑錯高手,對那些諸侯王們雞蛋裡挑骨頭,總能變著法找到錯處,今日削三城,明日罰五邑。很快就讓這些內心有鬼的諸侯王們深身上下腦袋疼起來。

公元前154年,這些傢伙見劉啟、晁錯君臣明擺著是不給自己活路,索性公然串聯,然後共同起兵造反。他們公推劉濞做帶頭大哥,由吳、楚、趙、濟南、淄川、膠西、膠東等七家諸侯王,聯兵數十萬,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漢景帝沒想到自己的叔伯大爺們這麼快就造反了,情急之下,他竟然聽信讒言,殺死了自己的老師晁錯。你們不是想誅晁錯嗎,現在不用你們誅了,朕幫你們誅了。這一記昏招雖然可以使七國在政治上失分,但是戰爭機器一旦發動,豈是那麼好停下來的?何況這七國造反的根本目的並不是只殺晁錯,而是惦記上漢景帝的寶座了。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卻因一雙筷子不得善終

見殺掉晁錯,七國不僅不罷兵,反而打得更歡了。漢景帝心知上當,卻不肯承認,只能一門心思和七國血拼到底。

漢景帝猛然想起老爹的臨終囑託,於是,他拜周亞夫為太尉,統帥大軍平定叛亂。同時,他讓自己的親弟弟、梁王劉武堅守梁國,策應周亞夫。

梁國的都城睢陽(在今河南商丘),控扼吳楚聯軍的北上之路。面對殺氣騰騰的吳楚大軍,梁王劉武表現出了漢家男兒的血性,率軍死守睢陽,愣是沒讓吳楚聯軍佔到絲毫便宜。後世的張巡,也是靠死守睢陽,才保住了江淮一帶的財賦糧米之地,使大唐挺過了安史之亂後的重重危機。

聽到叛軍猛攻梁國的訊息後,周亞夫並沒有派兵救援,他向漢景帝提出了自己的平亂戰略:“吳楚之兵素來強悍,如果我軍與之正面對決的話,以少敵眾,恐難取勝。臣意打算暫時不救梁國,而是先正面堅守其前進通道,然後從背後抄斷其糧道。吳楚之兵是七國叛軍的主力,人數眾多,且糧道過長,一旦陷入絕糧之境,必為朝廷所破。”已從最初的慌亂中醒過勁來的漢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策略。

於是,周亞夫率軍繞道前進,刻意不去睢陽。當漢軍行至灞上時,遇到了一個叫趙涉的讀書人。他向周亞夫建議道,我們不能只想著去抄叛軍的後路,也要防止叛軍沿途設伏。周亞夫覺得趙涉說的不無道理,畢竟叛軍勢大,雖然大部隊仍然在後方鏖戰,卻保不齊會派出偏師對付自己。

於是,他聽從趙涉的建議,再次改變行軍路線,走藍田、過武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達洛陽。隨後,他派出搜尋隊前往原計劃的行軍路線上搜尋,果然抓獲不少伏兵。很顯然,七國處心積慮造反,已然收買了不少吃裡扒外的朝廷官員。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卻因一雙筷子不得善終

剛到洛陽不久,周亞夫就收到了梁國的加急“電報”,原來,劉濞知道伏擊周亞夫失利的訊息後,加緊了對睢陽的攻擊,睢陽城陷入了苦戰之中。對此,周亞夫不為所動,繼續執行自己的既定方案。在這裡,筆者要交待一下,周亞夫這人其實是一根筋,一旦認定是對的,便不管不顧。其實,你如果有了計劃,不妨告知梁王,讓他明白,免生嫌隙。可是,周亞夫覺得沒這個必要。對梁王的求援愛搭不理,這也是後來梁王對他恨之入骨的原因。

周亞夫的十萬大軍來到山東昌邑城(在今山東鉅野西南),堅守不出。昌邑是漢初功臣彭越的故鄉,當年彭越發家的鉅野澤就在周亞夫大軍的北面。碧波萬頃的湖水封住了漢軍北面的道路,無疑給叛軍繞行增加了困難。

不久,梁王的紅旗信使又銜尾而來,周亞夫仍然不為所動。這次梁王可急了,他直接給皇帝哥哥寫信。漢景帝雖然對這個英武不凡的弟弟有所忌憚,但畢竟兄弟情深,再說也不能傷了母親的心,遂不顧此前與周亞夫的約定,派人下詔給周亞夫,讓他派兵增援。周亞夫見到皇命後,有些猶豫,但他深知自己兵少,叛軍兵多,如果再行分兵,後果很難逆料。想到這兒,他心一橫,拿出自己當年細柳營中見漢文帝的範,仍然不予理睬。

梁王見皇帝哥哥的詔令都不好使,索性豁出去了,在韓安國等將領的輔佐下,親冒矢石和蜂擁而上的叛軍搏殺在一起。所幸睢陽城高池深,加上之前儲備豐厚,硬是讓叛軍無法破城。

說到這兒,也許讀者大大會問了。叛軍攻不下睢陽,為何不派兵繞道直取長安?這就有點想當然了,主要是因為:第一,漢景帝雖然最初有些慌亂,但並不能說明他對於諸侯王的叛亂沒有防備,他只是沒想到叛亂會來得這麼快而已。在通往長安的路上,漢軍佔據不少雄關險隘,加之關中本就易守難攻,叛軍又豈能輕易攻入長安?第二,叛軍不能攻下睢陽等地,就不能合兵一處,他們各自為戰,力量分散,會增加被漢軍各個擊破的機會。第三,漢文帝勵精圖治,百姓承平日久,絕大多數人對叛亂持反對態度,如果直取長安,沿途很難得到百姓支援,補給線拉長將會使其陷入缺糧困境。即便強徵軍糧,效果也不明顯,而且一旦與百姓矛盾激化,不免將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劉邦當年就是靠與百姓約法三章獲得民心進而奪取天下的,如今距離劉邦去世沒過多久,這些劉氏宗王還不想徹底站到百姓的對立面上去。第四,叛亂的主腦吳王劉濞歲數大了,辦事力求穩妥,不敢過於弄險。

話說叛軍主力攻不下睢陽,又擔心周亞夫卡住昌邑對自己不利。於是,只好轉頭殺向昌邑。這樣一來,睢陽的危局不戰而解。對此,梁王劉武仍氣不過,周亞夫居然不把自己這個天子親弟、太后愛子的安危放在首位,這讓他不免懷恨在心。當然,這是後話,筆者暫且按下不表。

見到叛軍氣勢洶洶地殺來,漢軍根本不為所動。這些經過周亞夫多年調教的漢軍早已將軍法刻入骨子裡,只要將軍一聲令下,哪怕是刀山火海也敢闖一闖,何況是叛軍呢?

叛軍啃不動睢陽,同樣啃不動昌邑。一來二去,雙方僵持下來。見到叛軍沒了往日生猛,周亞夫立刻派軍潛出,偷偷地截斷了叛軍的糧道。為了加速叛軍的滅亡,他甚至派兵打劫叛軍現有的存糧之地。叛軍受不了周亞夫的襲擾,只好鼓起勇氣,一連幾天挑戰周亞夫。周亞夫只是緊守大營,死活不出戰。

一向生猛的漢軍什麼時候見過周亞夫如此憋屈,不禁有些沮喪,甚至出現了軍心浮動的現象。很多時候,軍心就是這麼難以捉摸,畢竟在生死麵前,任誰都很難淡定。如果一味死戰,士兵們也許不會動搖,大不了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可是一旦安生下來,有些人又會思前想後,情緒波動。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卻因一雙筷子不得善終

果然,漢軍當了數日的縮頭烏龜後,在有心人的鼓動下,大營中居然在晚上發生了混亂。那時候的人們夜盲症患者居多,到了晚上看不清楚敵人在哪兒,一旦陷入混亂,只能亂砍亂殺,只求保住自己先。聽到營中一浪高過一浪的嘈雜之聲,剛剛入睡的周亞夫立刻就醒了。不過,他卻沒有翻身起來,而是自顧自地安臥不動。在他看來,即便他之前把軍營治理得再嚴整,可是在這種情況下,任誰也很難讓大家安靜下來。為今之計,只能自己強自安靜,進而帶動營中將校靜下心來,最終讓那些騷動計程車兵歸於平靜。果然,見主帥安臥如常,漢軍營中也慢慢平靜下來。

與漢軍對峙多日,眼見破營無望、存糧無多的劉濞真的受不了了。他決定集中兵力發動最後一戰,在他看來,只要能夠擊破頂在自己命門上的周亞夫,其他的漢將就不足為慮了。

這一天,叛軍對漢軍大營的東南方向發動了空前猛烈的攻擊。一隊隊叛軍在軍官的指揮下,不要命似地殺向東南營區,彷彿那裡有取之不盡的糧食一般。見到此情此景,漢將紛紛請示周亞夫,希望能夠支援東南方向的袍澤。

哪知,已經盯著叛軍觀察多時的周亞夫卻搖了搖頭道:“你們的判斷不對,敵人的主攻方向不是東南,而是西北。如今他們藉著佯攻之際,已然將大部隊調至我軍的西北方向。很快就會對西北營區發動致命攻擊。”於是,他命部將率兵前去加強西北營區一帶的防務。果然沒過多久,按耐不住的叛軍便向西北營區發動了最猛烈的攻擊,如同排山倒海的叛軍撞上了銅牆鐵壁的漢軍營壘,自然是有去無回。

再次瓦解了叛軍的大規模進攻後,周亞夫對部將說:“如今叛軍存糧已經見底,今天他們之所以攻得這麼猛,不過是臨死前的最後掙扎罷了。據本帥估計,叛軍很快就會因無糧而退,你們立刻回到各自大營,準備追殲敵軍!”

就在周亞夫為奪取最後勝利作出安排的時候,劉濞也無奈地釋出了撤退命令。可是,叛亂這事,進可生,退必死,自古皆然。叛軍本來也是好端端的大漢子民,如今追隨劉濞叛亂,要麼是被脅迫,要麼是想搏富貴,一旦逃跑,不僅希望全失,還會禍及三族,在此情況下,又有幾個人會為劉濞拼命呢?

因此,從叛軍轉頭後退開始,逃兵就層出不窮。而且周亞夫此前安排的截糧部隊此刻也化身阻擊部隊,處處設伏,層層攔截,他們與追擊的漢軍前後呼應,將絕大部分叛軍攔了下來,這些人沒辦法,只能投降請罪。

至於劉濞,這位漢高祖的大侄子,本想帶著兒子逃入甌越人的地盤苟延殘喘。哪知道甌越人根本就是隻收錢不辦事的主,一個不注意就將劉濞砍了腦袋,然後送給追擊的漢軍當禮物,請他們到此為止,千萬不要打擾甌越人民的和平生活。漢朝要想收降這些化外之民,還要等到漢武帝時期。

與此同時,另外兩路漢軍分別在欒布、酈寄的率領下,將那幾個造反的諸侯國一一拿下。這些劉邦留下的天潢貴胄要麼被殺,要麼自殺。一場虎頭蛇尾的七國之亂,因為周亞夫擔綱的主場作戰速戰速決,居然在三個月內就搞定了。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卻因一雙筷子不得善終

周亞夫這個功二代,沒有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胡吃悶睡,反而憑藉其正確的預叛、周密的部署和穩定的發揮,成就是不世之功,從而避免了給新興的大漢帝國造成嚴重的傷害。別的不說,那些各懷鬼胎的諸侯王一旦得逞,很快就會因為分贓不均而重燃戰火,漢家天下到時鹿死誰手真的很難說。

即便他們最終在把貓腦子打出狗腦子後決出勝負,也必然國力大損,此時那些覬覦大漢的異族會不會乘虛而入呢?別的不說,當欒布與酈寄合兵一處殺向趙國時,受邀助戰的匈奴人見漢軍迅速平亂,生怕吃虧,就強行按耐住了進攻中原的企圖。所以說,七國之亂未能演變成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從而給中國造成空前浩劫和民族災難,周亞夫這枚定海神針可謂居功至偉。

耿直犯衝的倔強相國

筆者相信,當看到堂叔那顆死不瞑目的頭顱時,漢景帝對周亞夫的敬仰必然是如滔滔江水不可斷絕。周亞夫果然沒有辜負先帝的厚望,沒有辜負朕的倚重。這必須得賞,於是,回到朝堂後的周亞夫受到了英雄般的接待。

兩年後的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因病辭職,漢景帝遂任命周亞夫接替其相位。此時的周亞夫,位列三公之首,功蓋天下,可謂風光無限。周亞夫和他的父親周勃對於大漢的功勞,怎麼點贊都不過份。沒有這一對同時進入後世武廟父子功臣,大漢會是什麼模樣,筆者不敢妄斷,但文景之治會不會如你所願,就得打個大大的問號了。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在周亞夫登上人生巔峰的時候,他的悲劇戲碼就悄然上演了。

讓漢景帝對周亞夫轉變看法的導火索是廢太子事件。當時,漢景帝對年老色弛的寵妃慄姬心生嫌惡,擔心她成為呂后似的人物,索性把她最後的念想太子劉榮也廢掉了。對此,周亞夫堅持原則,認為太子是國本,不可輕易廢除,劉榮是個好孩子,也沒有任何過錯,廢之無由。可是,漢景帝主意已定,反為周亞夫的耿直不知變通而生氣。念在周亞夫此前有功的份上,漢景帝也沒有動他的相位,只是從此開始有意疏遠他。

對此,善於捕捉戰機的周亞夫卻並沒有過多在意,他在潛意識中仍將漢文帝與漢景帝父親視作一樣胸懷的人,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著想,因此沒必要逢迎君王。殊不知正是此種事情,為他埋下了禍根。由此可以看出,周亞夫一生的功業,成也細柳營,敗也細柳營。

廢立之事,雖然君臣意見相左,但並沒有動搖周亞夫在漢景帝心中的位置,畢竟國家安全還得依靠大將效命。漢景帝是位有為之君,雖然心胸不夠寬廣,但也不至於一點兒擔待都沒有。

聽到丞相和皇帝鬧彆扭的訊息後,梁王再次跑到母親竇太后那兒說周亞夫見死不救的壞話。老太后心疼兒子,不免對周亞夫生出幾分怨氣,時不時地找來漢景帝嘮叨兩句。漢朝講究以孝治天下,漢景帝他爹漢文帝都入選二十四孝了,漢景帝也不可能對母親的話無動於衷,因此,他對周亞夫的觀感越發差了。

之後,發生了兩件事,讓這對君臣徹底失和。第一件事是王皇后兄長王信封侯之事。王皇后也就是漢武帝他娘,在扳倒慄姬母子成功上位後,她就想給自己的哥哥封侯,藉以壯大王氏外戚的勢力。對此,周亞夫堅決反對,他拿出劉邦當年的盟誓“非劉氏不王,非軍功不侯”說教漢景帝。讓漢景帝很不爽,心說:“我也是個大人,別總拿訓小孩的口氣跟我說話成不?”於是,他搬出老孃說事,說竇太后的侄子,也就是自己的表兄弟在文帝時沒有封侯,讓老太后覺得對不起死去的哥哥,因此總勸皇帝早點封皇后的哥哥為侯。不得不說,面對周亞夫這個軍功傍身的丞相,漢景帝做事也挺難的。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卻因一雙筷子不得善終

另一件事是看到漢朝生活幸福,五個在匈奴中混得不好的貴族便帶著族人心向光明投奔了漢朝。對於遠人來歸之事,中國曆代君王都認為是自己治國有方的祥瑞,是臉上貼金的大好事,漢景帝也不例外。於是他決定給這五個匈奴貴族封侯,好吸引更多匈奴人來歸。這種千金市骨的事說不上好壞,關鍵要看成效。對此周亞夫卻堅決反對,而且這次他說得非常有氣勢:“把這些匈奴的叛徒都封侯,難道是想激勵大漢將士為臣不忠呢?”漢景帝聽了很不爽地說:“丞相此言太過迂腐,難道不知道一碼歸一碼嗎?”見漢景帝不用己言,氣憤不已的周亞夫索性來了個託病請辭。同樣在氣頭的上漢景帝當場批准。

此後的周亞夫無官一身輕,只保留著條侯的爵位,倒也過得挺瀟灑。如果劇本朝這個方向寫下去的話,周亞夫混個善終那是妥妥的了。偏偏歷史老人在此又跟這位定亂英雄開了一個殘忍的玩笑。

公元前143年,漢景帝遇上樂事了,就張羅著大宴群臣。心血來潮的他突然想到賦閒多年的周亞夫,畢竟今天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有他的一份大功在裡面。只是這個老兒太倔,一點不會轉彎,如果早點給自己認個錯,又何至於這麼多年不給落實政策呢?如今自己已年過五旬,該為後事考慮一下了(古代皇帝壽命短,一般活不過大臣,讀者大大千萬不要和筆者計較周亞夫比漢景帝歲數只大不小,如何成為託孤之臣?),不妨也讓他來隨喜,順便看看他現在的樣子。

於是,周亞夫不尬不尷地被召進宮來了。哪知道,他剛剛找到自己的座位坐好,卻突然發現自己的桌案上竟然沒有筷子。莫非是管事宦官忘記呢,可為啥別人的案上都有筷子,偏自己的案上沒有呢?更讓人奇怪的是,別人的案上佳餚羅列,自己的案上只有一盤沒切的大肉,這讓自己如何吃得?

於是,周亞夫很不高興地向管事要筷子。一直注視著周亞夫反應的漢景帝見狀卻笑著對他說:“莫非有肉吃還不能讓你滿意嗎?”周亞夫聞言一個激靈,立刻明白這是御宴,作為臣子如此作派,豈非失禮,自己可是懂規矩的人啊。於是,他強壓心頭不快,起身離席向漢景帝跪下謝罪。

那一瞬間,君臣的隔閡似乎可以消釋了。畢竟漢景帝要的就是一個聽話的功臣。哪知道,漢景帝剛剛說了一個“起”字,周亞夫就如彈簧般站了起來,不等皇帝再說話,徑直轉身走了。看著周亞夫的背影,漢景帝瞬間失望了。他沒有想到,周亞夫賦閒多年,卻只長歲數不長智慧,居然如此不省事,難道不知道自己對他有所寄託嗎?自己何嘗不想像父親那樣將兒子託付給周亞夫,可是,看周亞夫這個樣子,自己敢將兒子託付給他嗎?漢景帝此前有多大希望,此刻便有多大失望。

宮中賜宴不快的事還沒過去多久,周亞夫又攤上事了。事情的起因是他的兒子周陽見老爹年歲大了,就想提前給老爹準備後事,讓人偷偷買了五百副甲盾,準備將來作為冥器長伴父親墓中。甲盾屬於戰略物資,在當時嚴禁個人買賣。周亞夫的兒子本已犯禁,偏偏還很慳吝,不肯痛痛快快地給傭工工錢。這貨心懷怨氣,又不敢惹周家,就跑到官府去告發周家私自買賣違禁品,意圖謀反。

也不知老周家的人是不是天生有造反嫌疑。周勃當年因為家甲被抓,結果與漢文帝連親家都差點做不成了。如今,周亞夫又整這麼一出,真是在同一條河裡跌倒兩次,咋就這麼不走心呢?

漢景帝對此事高度重視,立刻責成廷尉府一查到底。那個眼睛向上的廷尉大人聽說前太尉兼丞相成為此案的最大嫌犯,立刻本著疑罪從有的原則,安排屬下開始了緊鑼密鼓地問詢。

當週亞夫被請到廷尉府喝茶時,面對屬吏的問詢,他竟然毫不知情。看到被抓的愛子,他有點兒頭大,也不知兒子做錯了什麼,自然是一問三不知。再加上他當著皇帝都敢發飈的性格,讓屬吏以為周亞夫一定是仗著自己曾經的宰相身份,有意耍攤,不配合調查。於是,他就把此事向上級彙報了。聽說周亞夫到了廷尉府,還不老實交待問題,漢景帝更生氣了,責成廷尉親自出面審理此案。

廷尉是九卿之一,也是朝廷重臣,由他出面,周亞夫不得不重視。加上他已經大概瞭解了事情的經過,於是就直言道:“你們一定是誤會了,我兒子買的是喪葬用品,準備在我百年之後用的,這怎麼是造反呢?”哪知廷尉大人一句話就差點沒把周亞夫氣暈過去:“君侯何出此言,你私買那麼多甲盾,就是不在地上造反,恐怕也會在地下造反吧!”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卻因一雙筷子不得善終

聽到廷尉如此說,周亞夫終於明白了,敢情這貨是成心跟自己過不去啊。士可殺不可辱,這貨明顯是仗著皇帝的命令非要整治自己,自己絕不能讓他如意,更不能辱及家門。當初自己被傳召時就想自殺,是老妻好不容易勸住的,如今在廷尉府身邊沒有刀劍,那就絕食吧。既然許負那神婆把自己此前的一切都說對了,那最後自己就一死成全她的預言吧。再者說,皇帝賜宴不給筷子,不就是不想賞飯給自己吃了嗎,自己索性再也不吃他的俸祿了?於是,從廷尉親自下場審問那一天起,周亞夫就絕食抗議。五天後,這位功在社稷的定亂英雄就在氣憤加飢餓中嘔血而亡。

周亞夫死後,其子受到牽連,失去了繼承爵位的機會。筆者不知道這位坑爹的娃兒到底結局如何,想來不用皇帝殺他,他也得內疚而死。

好在漢景帝念在周家有功於社稷,沒有因其絕食抗議過多為難周氏族人,還在一年後讓周勃的弟弟周堅襲爵,繼承周勃的事業,只是將其改封為平曲侯。平曲在河北霸州一帶,離長安又遠了一些。好在周堅吸取父親和哥哥們的教訓,乖得很,爵位一直傳續了三代,才因為酎金成色不足失爵。又過了一年,漢景帝駕崩,也不知在地下是否遇到過“企圖”謀反的周亞夫?

周亞夫的墓在河北景縣,也就是古代的蓨(條)縣。當地人因為他的故事對他非常崇敬,將其視作保護神,為他修築了高大的墓冢。那位創作《中山狼》的馬中錫曾為周亞夫的祠作記表彰。文革時,造反派想到此破四舊,因為墓冢高大,下不去手,只好作罷,不再打擾泉下將軍的安靜,也不知是不是那五百副甲盾發揮奇效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