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3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次都損失了一位國之柱石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長河之中,曾經出現過無數的軍事天才,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依舊打贏了人們難以想象的戰爭。

就距離我們最近的四渡赤水來說,美國西點軍校的軍事專家們即便開了“上帝視角”也沒能打贏這場戰爭,我們的先輩們卻硬生生的創造了奇蹟。

這足以證明,國人的戰爭智慧,即便放在全世界也同樣優秀。

中國歷史上3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次都損失了一位國之柱石

然而在封建王朝時期,除去將領們能夠直接掌控戰爭之外,身處大後方的皇帝大臣們,同樣能夠干預戰爭。

儘管有“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說法,可實際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將領卻少之又少。

畢竟打完了戰爭還要回國,那個時候的敵人,或許比戰場上只會廝殺的敵人,還要更加可怕。

因此,很多原本有機會打贏的戰爭,也曾因戰場後方的瞎指揮,導致最終輸掉了戰爭。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中國歷史上三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一次指揮之後,都損失了一位堪稱

國之柱石的天才將軍。

中國歷史上3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次都損失了一位國之柱石

唐朝哥舒翰

提到哥舒翰此人,很多人可能都比較陌生,但提及安史之亂,相信大家的腦海之中一定都會浮現出那個年代兵荒馬亂的情形。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安史之亂的影響,唐朝才以最快速度由盛轉衰,而封建王朝時期的國人,也正是因為此次戰爭逐漸封閉,面對外族越發保守。

而哥舒翰在安史之亂的時候,便主要負責潼關地區的防守。

老成持重的他知道,在己方兵力優於叛軍的情況下,只要堅持抵擋,消磨掉敵軍乘勝追擊的軍威軍勢,自己便可以找機會反擊敵軍。

中國歷史上3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次都損失了一位國之柱石

可躲在大後方的唐玄宗卻不這樣想,當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將被先後殺害以後,他的腦海之中只想著如何儘快解決叛軍。

尤其是看到哥舒翰的兵力更多以後,便立刻要求哥舒翰主動出擊,將叛軍盡數殲滅。

中國歷史上3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次都損失了一位國之柱石

事實上,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叛軍士氣正盛、唐軍卻處於低迷時刻,些許的兵力優勢,不過是一個騙局而已。

也只有成功抵擋對方的進攻,喚起唐軍的戰鬥意識,此長彼消的情況下,獲勝的機率才更大。

只不過皇帝已然下令,將軍又如何反抗。

連續多次勸阻無果以後,哥舒翰主動出擊,最終導致身陷敵軍重圍、全軍覆沒。而他本人也被叛軍俘虜,最終被殘忍殺害。

中國歷史上3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次都損失了一位國之柱石

北宋种師中

第二位便是北宋末年著名大將种師中,專門負責鎮守北宋的西北邊境地區。

在他的守衛下,無論是西夏還是金國,都難以對西北地區構成任何威脅。

可同樣是因為後方愚蠢的干涉指揮,最終導致一代名將、含恨沙場。

中國歷史上3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次都損失了一位國之柱石

時間來到1126年,金國對北宋太原發動猛烈進攻。

种師中接到救援指令以後,以最快速度趕到現場並利用地形優勢成功打退敵軍進攻。

可不打退還好,短暫的勝利瞬間讓後方的北宋官員對金兵的實際戰鬥力有了錯誤認識。

在這些酒囊飯袋眼中,金兵不過爾爾。

為此,官員們不斷對种師中施加壓力,嚴令种師中乘勝追擊。

瞭解北宋歷史的人都知道,因為陳橋兵變的影響,北宋文官一直穩壓武將一頭。

無奈之下,种師中只能硬著頭皮前進。

中國歷史上3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次都損失了一位國之柱石

儘管已經十分小心,但他最終依舊落入金軍的圈套。而文官們本該領兵前往救援之時,卻又對金軍心生恐懼。

最終,一代北宋名將,就這樣死在了貪功怕死的小人手中。

明末孫傳庭

作為明朝最後一個能打的將軍,孫傳庭的最大優勢就在於訓練士兵,並且確保士兵們能夠在戰場上擁有一定的戰鬥力。

可就在孫傳庭還在訓練的時候,崇禎皇帝卻急於求成的要求孫傳庭用最快的速度趕往河南地區鎮壓叛軍。

中國歷史上3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次都損失了一位國之柱石

在那個時候,兵部尚書多次勸諫崇禎,這可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點家當。

如果能夠等到擁有一定戰鬥力再出徵,明王朝還有機會,可如果貿然踏上戰場,後果將不堪設想。

然而此時已經慌亂無比的崇禎,又如何聽得進勸告。

中國歷史上3次臭名昭著的“瞎指揮”,每次都損失了一位國之柱石

連續多次催促,逼迫孫傳庭立即奔赴前線。

最終,糧草不足、武器不足、士兵訓練還不夠充分的明朝軍隊就這樣冒失地趕往前線。

只是數場短暫的戰鬥,陷入瘋狂的叛軍便讓這支年輕的軍隊全軍覆沒,而孫傳庭本人,也戰死沙場,大明王朝至此走上窮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