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週記:負面+積極情緒;相關關係;職場直覺

心理週記:負面+積極情緒;相關關係;職場直覺

要點:

經歷負面情緒時引入積極情緒有利於身體健康

相關關係包括哪些情況

職場決策不一定非得深思熟慮,直覺也能派上用場

一、有淚也要有笑

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該如何應對自己負面情緒這個問題,因為除了經歷負面情緒本身會讓人不愉快外,一些負面情緒的處理方式還有可能會造成身體健康上的影響,比如壓抑負面情緒可能會有增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Mund, & Mitte, 2012)。

很多人都知道,對於負面情緒,我們應該將其表達、抒發出來而不是抑制在自己內心。但除了聚焦於負面情緒本身外,我們還可以採取其他的思路——在經歷負面情緒的同時引入積極情緒。

事實上,積極情緒和負面情緒並不是一條維度上的兩個端點,兩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在同一人身上可以出現兩種情緒共存的混合情緒狀態。

比如在經歷負面情緒時,從一個更積極的角度去解釋它,或者在保持負面情緒的同時,去感受和接納身邊能引起積極情緒的事物。

Hershfield, Scheibe, Sims, 和 Carstensen 於2013年在《社會心理學與人格科學》(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上刊登了一篇論文,評估了混合情緒體驗與10年內身體健康結果的關係。

研究主要有兩個發現:

(1)更高水平的混合情緒體驗和更少的身體負面症狀相關。

(2)在一個時間段中,人們混合情緒體驗水平越高,他們的健康程度在這一時間段內的衰退幅度會越小。

心理週記:負面+積極情緒;相關關係;職場直覺

當然,這項研究也存在幾個問題:

首先,對於身體健康狀況的考察主要依靠參與者的主觀反饋而不是客觀的醫療診斷報告。雖然主觀的健康評價通常也和客觀的健康狀況有聯絡,但多少會有偏差存在。

其次,雖然研究發現了混合情緒體驗和身體健康之間的聯絡,但不確定造成這種情況發生的確切生理機制是什麼。

另外,目前還不確定混合情緒體驗和健康狀況之間的關係會不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可能在某些文化背景下混合情緒體驗對健康的影響更大、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影響更小等等。

二、「相關」意味著什麼?

「相關關係」是心理學研究中最常提到的概念之一。很多大家關心的心理學現象其實都可以簡化描述成兩個或者多個變數之間的相關關係。

比如現在很多人都在強調延遲滿足感,潛臺詞就是延遲滿足傾向和學業或者事業發展上存在正相關——延遲滿足傾向越強,學業或者事業發展越好(只是舉個例子方便理解,不代表心理學主流觀點)。

雖然習慣上人們會在研究中把一些變數定為自變數、另一些變數定為因變數,並且在結果部分描述為自變數影響因變數,但很多時候這裡表明的只是相關關係。至於兩個變數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其實現在很多人都會在網上反覆強調「相關不等於因果」,但至於「相關」究竟意味著什麼很少有人繼續展開說。正好前段時間在推上看到一張圖可以跟大家簡單分享一下。來源詳見圖片右上角。

心理週記:負面+積極情緒;相關關係;職場直覺

1.純屬巧合

你最近迷上吃瓜子,越吃越多。你素未謀面的鄰居最近迷上吃花生,越吃越多。你吃瓜子的數量會和你鄰居吃花生的數量呈正相關,但兩者之間沒什麼關係,純屬巧合。

2.因果關係

「相關不等於因果」並不意味著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完全獨立。其實兩者之間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因果關係是相關關係,但反之不成立。比如蘋果是水果,但一個人提及水果時不一定在指蘋果。

3.反向因果

有時候變數間確實存在因果關係,但誰是「因」誰是「果」會和我們預想的相反。比如買豪車的人通常很有錢,但我們知道這是因為人有錢才去買豪車,而不是因為買豪車會讓人變得有錢。

4.第三者影響

兩個變數間的相關關係可能是由第三者影響造成的。

一種情況是兩個變數都是由第三者引起,比如到了夏天,冰激凌銷量和游泳館門票銷量都會上升,但這不意味著吃冰激凌會讓人想去游泳、或者游泳會讓人想吃冰激凌。

另一種情況是兩個變數同時指向一個群體,這個群體的屬性使得兩個變量出現相關關係,但實際互不影響。比如消防員通常是男性,消防員更容易被火燒傷,但這不意味著男性就更容易被火燒傷。

心理學裡通常接觸相關關係概念的更多是研究人員或者學生,但最近我覺得普通心理學愛好者也應該瞭解。

一方面這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科普文以及科研新聞,不至於將一些「觀察到的規律」誤解為某種「心理學定理」。

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平時潛在的、對自己或者他人的過分解讀。

比如看到自己或他人身上某個缺點時簡單粗暴將其與父母的缺點聯絡起來,並歸因於「原生家庭」。(注,謹慎對待因果不代表一定有或者沒有因果)

三、職場中直覺的價值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有一本很著名的書叫《思考,快與慢》,裡面提到了人的兩種思維繫統,系統1和系統2。簡單來說系統1是憑直覺快思,系統2是謹慎斟酌的慢想。

理論上在職場中深思熟慮更有好處,但前一陣在《經濟學人》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提到了幾個直覺在職場中的優勢:

1。和情緒反應相關的決策通常不容易理性分析,憑感覺可能會更合適,比如判斷一個人能否和團隊裡的其他人融洽合作。

2。透過堆經驗可以提高直覺的準確性,而且在一些情景中「最佳化」過的直覺可以比謹慎判斷更準確。文章提到2012年有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判斷一些名牌包的真假。結果發現,那些擁有至少三個名牌包的人,憑直覺做出判斷的準確率比其他人謹慎分析的準確率更高。

3。工作中真正涉及到的大決定其實很少,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各種小決定打交道。如果每一個小決定都要深思熟慮,一天根本撐不下來。所以更合理的做法是用直覺快速將那些小決定過掉。

4。把簡單問題複雜化、想太多、過度分析其實反而會弄巧成拙。如果人們在人群中指認某人前先寫下對這些人面孔的描述,就更有可能會認錯人。

我參加工作這幾年的感受和上述提到的幾個場景還是比較吻合的,特別是一些時間高度敏感型的業務必須依賴快速、直覺的決策,能留給深入分析的空間並不大。

系統1和系統2之間並不是孰優孰劣的關係,更重要的可能是如何在恰當的時機運用合適的工具。

參考文獻:

Hershfield, H。 E。, Scheibe, S。, Sims, T。 L。, & Carstensen, L。 L。 (2013)。 When feeling bad can be good: Mixed emotions benefit physical health across adulthood。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4

(1), 54-61。

Mund, M。, & Mitte, K。 (2012)。 The costs of r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repressive coping and somatic diseases。

Health psychology

31

(5), 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