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與父母的共生關係?

作者丨小朋

如何“擺脫”與父母的共生關係?

在我從事的心理諮詢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來訪者的困惑是和原生家庭有關的。

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的苦惱是如何拯救父母的婚姻關係,另一部分人的苦惱是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他們都活在與父母的共生糾纏裡。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擺脫”與父母的共生關係。

一、什麼是共生關係?

共生關係是不分你我,沒有邊界的關係。

共生關係的原型是母嬰關係,嬰兒在媽媽的母體裡的10個月,它完全依靠媽媽的身體所提供的營養物質存活下來,出生以後呢,嬰兒靠媽媽的乳汁和照顧存活下來。

在心理學的一些理論體系裡,會把0-6個月,定義為是共生期。

在共生期裡,嬰兒是區分不了哪些是媽媽的,哪些是自己的,過了共生期之後,他才會漸漸意識到,媽媽原來是一個獨立於自己之外的人。

這個階段的共生關係,可以說是健康的共生關係,也是個體走向獨立、成熟的必須階段。

共生關係主要發生在二人關係中。

我們今天所講的擺脫與父母的共生關係,指的是成年的孩子和父母其中一方的共生關係。

大部分的共生關係是發生在母親和孩子之間的,因為從心理位置上來講,母親和孩子之間是更近的。也有一些共生關係,是發生在父親和孩子之間的。

不健康的共生關係,和以下三個因素有關:

1、父母婚姻不幸

2、父母一方焦慮和控制

3、父母忽視孩子,讓孩子過早獨立,但實際上孩子的內心是充滿依賴的

之所以人們想要擺脫這個共生關係,是因為感受到了極大的痛苦和不舒適。它不再是一個有營養的關係,它變成了一種束縛,阻礙個體向前發展。

實際上,人們要擺脫的是不健康的共生關係。

如何“擺脫”與父母的共生關係?

二、不健康共生關係有哪些特徵?

1

、依賴-控制

在共生關係裡,依賴和控制是配對出現的。

依賴者有時是控制者,控制者有時又是依賴者。

依賴主要體現在情感、生活、經濟等層面上。

但是,依賴是有代價的,那個代價就是你會感受到不自在,不自由,感覺到被控制。

作為子女,內心常常是很矛盾的,你會一方面享受著被照顧,一方面又想要擺脫控制。很多人,會在這種矛盾的狀態里長達數年。

比如,

一位30歲的女性,什麼都要問媽媽的意見,媽媽不同意她就會很痛苦,她會很難過,她會想媽媽你怎麼就不能理解我,支援我呢?

這位女性,她依賴的是媽媽的認可。沒有得到認可,她就感覺到自己被困住了。

她沒有意識到,媽媽是另一個人,媽媽是可以不認可她的。

但是,同樣的事情,換作另一個人,根本不需要徵求媽媽的意見,因為她可以獨立做決定。

2、恐懼-愧疚

共生關係的第二個特徵是:恐懼和愧疚。

首先是父母的恐懼,父母會恐懼孩子在外面受傷,因此他會小心翼翼的,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他總想為孩子擋風遮雨;另一方面,父母也會恐懼孩子會遠離自己。他們會緊緊地抓住孩子,試圖讓孩子留在自己身邊。

孩子也會很恐懼,孩子的恐懼主要體現在對於父母不開心的恐懼上。

孩子會擔心,我要是不聽父母的話,他們會不會很難過。對於有些孩子來講,父母不開心就如同滅頂之災,為了防止這種局面的發生,孩子什麼都會選擇順從。

比如,有的孩子的專業,伴侶,工作,都是以父母的意願來選擇的。孩子放下了自己,取悅父母,他會選擇把自己人生的方向盤交到了父母手上。

當然,孩子也會認同這個部分,他會覺得父母的決定是比自己的決定更對更好的。但也有可能孩子是敢怒不敢言的。

孩子的另一個恐懼是犯錯,他會怕自己做什麼錯誤的決定,孩子更害怕的是因為做錯事而受到懲罰,所以,他凡事都會徵求父母的意見,這樣父母就會扮演著兜底的角色。

當然,孩子揹負的不僅有恐懼,還有愧疚。

他會對於自己沒能達到父母期望的樣子愧疚,對於想要離開父母感到愧疚,對於自己過得比父母好也會感到愧疚。

父母也有愧疚,父母的愧疚是他沒能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他要不斷地補償,不斷替孩子掃平阻礙,但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阻礙。

恐懼和愧疚,會讓孩子和父母難捨難分,他們對彼此,是那麼的負責,他們的生命緊緊地連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

如何“擺脫”與父母的共生關係?

3、個體發展受阻,缺少自我感

共生關係的第三個特徵是個體發展受阻。

外在表現是:

不工作、不戀愛、迴避社交。

內心的表現是:

空虛、無意義。活一天,是一天,沒有自我感。

活在這種狀態裡的人,他的自我是沒有獲得分化的。

這就好像他除了是父母的孩子這一個角色,其他什麼都不是了,他的其他社會角色是沒有發展出來的,或者說是很虛弱的。

當你和他對話時,他的嘴裡都是爸爸媽媽,但是當你問他是怎麼想的,喜歡什麼的時候,他是說不出來的,他的心,就像空的一樣,是沒有內容的。

但是,他並不是真的沒有內容,而是他的自我是壓抑起來的,以至於他連線不到,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那麼如何擺脫共生關係呢?

在這裡,我要換一個詞,把擺脫換成走出。

因為當我們談擺脫時,仍然是在一種撕扯的狀態裡,而走出共生關係,是自然的,慢慢分化出來的一種狀態。

在討論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聊一下,走出共生關係之後的狀態是什麼樣子的。

你只有知道自己去哪裡,才知道怎麼去那裡。

走出共生關係的狀態是獨立且可以做到自我負責的,所以我們在談如何走出共生關係時,實際上也是在談如何做到分離、獨立和成熟。

其實,這是一個很不容易的歷程,它是一個歷程,不是一個結果。這個歷程,可能是持續一生的。

如何“擺脫”與父母的共生關係?

三、如何走出共生關係?

要走出共生關係,以下幾點是有幫助的。

1、經濟獨立

有一個說法是,誰經濟獨立,誰說話硬氣。

經濟獨立,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一個人的社會功能是良好的。一個人的擔當和他的收入常常是成正比的。

如果你能做到經濟獨立,父母也很難再把你當成一個弱小的孩子來看。

但是,如果你經濟上仍然需要依賴父母的話,你在他們眼裡,可能依然是一個需要被照顧的小孩,他們也很難去相信你可以做好其他的事情。

另外,經濟獨立,也可以幫助你做到物理距離上的分離。

比如,現代社會的一些子女是和父母分開住的,但又離得不遠,可能他們在同一個小區或者離得很近的小區。

這樣的話,大家各自都有獨立的空間,同時又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連結。

2、情緒和情感獨立

情緒和情感獨立,指的是能夠做到為自己的情緒、情感負責。

小孩子,會有一個特點,就是他一看到父母不高興,就會聯想到自己,他會想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惹父母不高興了。或者父母告訴這個孩子,你太讓我生氣了,孩子就迅速對此產生認同,因此內疚、自責。

但是,成年的我們,慢慢地要學會去區分和辨別,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想象出來的,哪些是現實的。

情緒獨立,同時也意味著,無論是父母,孩子,都有不開心的權利,並且都是可以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的。

當你能做到允許父母不開心,不再依賴他們的認可和理解時,你離情緒/情感獨立也就不遠了。

3、發展出新的親密關係

發展出新的關係,是走出共生關係的一個常見的方式。

有一些人,會為了擺脫父母的控制,為了逃離原生家庭,戀愛、結婚、生子。

當新的關係出現的時候,舊的關係會自然剝離。

這個時候,父母也會意識到一個現象,那就是你長大了,你不再只是他們的兒子或者女兒了。

當然,在這個過程,可能是不順利

,仍然會有一些糾纏和拉扯,有些人甚至會選擇退回到與父母的共生關係中去。

但是,大部分人,是可以依靠新的親密關係,走出與父母的共生關係的。

最後我想說:

分離-走出共生關係,是伴隨著陣痛的,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感到恐懼、愧疚和痛苦,甚至會掙扎和自我懷疑。但是,允許這些感受經過你,慢慢地,你會發現,你和父母,都是可以過好自己的人生的。

分離,不是關係的斷裂,也不是拋棄,分離其實是為了更好地相聚,以更成熟的姿態去愛人。

作者:小朋,二級心理諮詢師,一個走向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專職從事心理諮詢工作,擅長情緒問題諮詢、婚姻關係諮詢、個人成長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