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一個怪詩人,一生只寫了2首詩,卻讓李白自嘆不如

作為我國古代最為開放,強盛的王朝,大唐王朝可謂是每一箇中華兒女心中的驕傲。大唐盛世時期,國力強盛,國家開放,文人墨客數不勝數,無數文人在文壇上留下了他們的手筆,其中就有我們所說的唐詩。

唐朝,作為歷史上詩歌文化最昌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留下了太多璀璨的明星,無數的大唐詩人用他們的筆觸,塑造了一個絢麗的時代與畫卷。

話說,整個大唐時期,留下名字的詩人不下萬人,但卻有這麼一位非常古怪的詩人。他的一生僅僅留下了兩篇詩作,其中的一篇現在已經鮮有人知,另一首詩放則是無一不知、無人不曉。那麼,這位詩人是誰呢?他又有著怎樣的故事,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唐朝有一個怪詩人,一生只寫了2首詩,卻讓李白自嘆不如

初唐的江浙詩人

上述神秘的詩人就是張若虛,他生於初唐時期,他的一生經歷了大唐最為強盛的一段時期。在那段時間裡,大唐國力昌盛,思想活躍、國門開放,全國各地都能看見外國人活動。

長安城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國際性大都市,整座城池歡迎所有外國人居住,作為時代的一顆小螺絲,張若虛深受時代的影響,他的思想極為開放,就如同大海一般壯闊,這一點也反映在了張若虛的文筆之上。

回看張若虛的一生,他的傳世之作雖然只有兩篇,但是他個人的名氣卻絲毫不遜色於任何一位詩歌大家,與賀知章、張旭、包容三人合併稱為吳中四士。

作為江浙詩人的代表,張若虛的能力得到了世人的公認,他流傳下來的兩篇詩篇,其中的一篇說得上是無人問津,已經為人們所淡忘而去。

唐朝有一個怪詩人,一生只寫了2首詩,卻讓李白自嘆不如

但剩下的另一篇,卻足以力壓全唐時期五萬餘首唐詩,成為盛唐時期的代表之作。哪怕是像李白、杜甫這樣的高產詩人,所著作的最好詩篇和這首詩來比,都會在其之前有些相形見絀,此詩便是《春江花月夜》。

其實,《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在剛剛問世之時,並沒有太大的名氣。一般的文人墨客只能看到它的表面現象,看不到其內部深沉而又富含哲理的內在。

近代文豪聞一多先生,曾在細細品讀了《春江花月夜》之後,得出過這樣的結論:“這首詩不需要讚美,它的存在便已經是一種讚美,不需要再用俗套的讚美之詞去玷汙褻瀆它......”

後來,這首詩經過李白等著名文豪的品讀後,他們也都是讚不絕口,將這首詩推崇為詩歌之詩,更是將這首詩的藝術內涵奉為頂峰,當真是一首絕妙好詩。

唐朝有一個怪詩人,一生只寫了2首詩,卻讓李白自嘆不如

震驚四座的名作

如上述所言,這首詩在流傳時,最早是到了大詩人李白的手裡,李白在拿到了這首詩之後,開始了細細地推敲。經過長時間的推敲,他終於明白了其中的深意,不禁點頭稱讚,對此詩也是大力稱讚極度推崇、自愧不如。

由於李白的推崇,這首好詩之名不脛而走,眾多文人墨客聽聞,也拿到了這篇詩篇。不過,他們的文學藝術造詣並沒有李白那般深厚,對於此詩只能看出表面。

這首詩極富江南、尤其是江浙一帶的民歌色彩與風氣,並且文章筆鋒也開創性地將新詩格律融入其中,將七言詩句轉韻的技巧也結合在了長篇詩作中。

多種創新性的技法融入了這首詩中,為這首詩的韻律提升良多,於是乎在到了宋朝之時,《春江花月夜》還成為了樂府詩篇。不僅僅如此,有人還為春江花月夜做了譜曲,從此這首詩的推廣範圍就變得更大了。

唐朝有一個怪詩人,一生只寫了2首詩,卻讓李白自嘆不如

《春江花月夜》在編入樂府詩之後,得以傳播得更加廣闊,這首詩的名氣和知名度也不斷增加,成就了“春江花月夜”在歷史上的地位與名氣。

深含哲理

其實,在唐宋時期,很多的詩詞作者都只是認識到了《春江花月夜》這首詩中的技法與筆風極其精妙,卻很少有詩人能夠認清蘊藏在詩詞內部深處的哲理,以及詩人張若虛的內心情感。

這份情感就是“平淡”,張若虛生於大唐盛世,既不需要像杜甫那樣面對盛唐轉衰的那份憂國憂民,也不需要他擁有李白的那份貴妃磨墨、力士脫靴的豪邁狂放。

他在整首詩中,更多的都是抱著一份平靜如水的心態,在對“春江花月夜”的景緻進行描述。這幅平靜的外表之下,深刻暗藏著哲學思考描述,這在以敘事和抒情作為主要感情基調的唐詩中,可以算得上是鳳毛麟角。

唐朝有一個怪詩人,一生只寫了2首詩,卻讓李白自嘆不如

縱觀全詩,哪一句詩能夠體現出哲學上的思考呢?答案也算得上是非常明顯,就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這三句詩看似是描寫景物方面的詩詞,但是實際卻並不是那麼的簡單,與其說他像是描寫奔流的江水,倒不如說它是直接將實體化的江水之景,變換成了對於時間和事物之間的聯絡變幻無常的描寫。

同時,張若虛以一種非常平靜的感情,將事物的變化無常描寫了出來,並不會像其他的詩人那般,要麼就是毫不在意的狂放,亦或者是如同怨婦那般的悲傷,消極甚至孤寂。張若虛並沒有那樣做。

從他的詩句描寫中,到也不難看出在面對時間流逝抑或是生死方面的問題,張若虛是持以一種很平常,非常從容不迫的心態來思考這件事的。

唐朝有一個怪詩人,一生只寫了2首詩,卻讓李白自嘆不如

對於人的生命就彷彿一顆流星一般轉瞬即逝的事實,張若虛非常客觀地看待了這一切。透過對景物的描寫來側面寫出對於這一切的顧慮擔心。

這種看淡生死,看清一切的思想似乎已經超脫與那個時代,不屬於那個時代了。真正讀懂了張若虛的人,為他的才能更是稱羨讚歎不已。

僅憑藉著一首《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在大唐的詩壇中便佔據了一席之地,更是以一篇孤篇傲視群雄,力壓全唐,這在整個歷史上都很少見。

他生於盛唐,一生僅留下兩首詩,另一首《代答閨夢還》倒也不是說寫作不佳,只是感覺與《春江花月夜》相比那種深度,那種氣魄就差了很多。

唐朝有一個怪詩人,一生只寫了2首詩,卻讓李白自嘆不如

於是乎,流傳到現在,《春江花月夜》已經是膾炙人口,並且隨著我們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下去。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