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寡頭瓜分電影產業

三大寡頭瓜分電影產業

【獵雲網北京】8月10日報道(文/張鵬會)

在激烈的暑期檔中,電影票房不斷上演傳奇。《西虹市首富》上映14天,票房已達22。18億票房,《我不是藥神》票房也已累計收入30。89億。阿里作為出品發行方,無疑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觀察近年來的電影產業,BAT三大巨頭已分別成立了百度影業、阿里影業、騰訊影業,全面介入製片環節。同時,

他們以其龐大的觸角,透過投資併購,伸向了影視內容製作、宣發、票務等產業鏈的多個環節。

如今,阿里已經分別是萬達電影、華誼兄弟、光線影業、博納影業的第二大股東或重要股東。而這四家公司正好是中國電影行業的前四大,2017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約560億,上述四家公司製作和發行的電影票房總和超過500億,佔比90%。

在線上票務市場上,阿里影業旗下的淘票票和騰訊入股的貓眼微影占據了90%的市場,被愛奇藝接手的百度糯米,也在與阿里騰訊搶佔殘存的市場份額。

傳統的電影市場正在被顛覆。

隨著線上付費觀影商業模式的持續發展,網際網路渠道龍頭依託其使用者優勢,將衝擊傳統發行方的市場份額;而巨頭們的IP創新能力,和不斷買買買的強勢佈局,也使得他們有能力成為內容領域的最強王者。

阿里要做行業的“水電煤”

從2006年6月馬雲入股華誼,到2018年4月,阿里入股院線“老大”萬達,阿里在產業鏈上下游,製作、宣發、影院等全覆蓋佈局,試圖構築一個阿里系生態閉環。

在電影產業鏈上游,阿里攜手製片方華誼、光線、博納、和和影業;在票務與發行端,阿里擁有粵科軟體和淘票票兩大入口;在院線端,阿里則持有“院線大佬”萬達和大地影院的較大股比。

三大寡頭瓜分電影產業

作為網際網路出身的阿里,在全產業鏈的佈局規劃中也有明確的側重點,力取在網際網路發行方面的優勢。

然而,阿里在2016年網際網路宣傳發行中虧損的六億餘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對淘票票的票務補貼所致。不過從歷年來阿里影業的收入構成佔比來看,2016年開始,內容製作也開始逐步發力,相繼產出了不少票房口碑雙雙好評的電影。阿里的上游佈局正在帶來回報。

在去年上海電影節上,阿里曾公開表態,不再發力製片業務,轉向做行業的“水電煤”。這表現出阿里在電影業態的各個環節佈局的更大野心。

阿里影業

2014年3月,阿里收購港股“文化中國”,8月更名為“阿里影業”。隨後,阿里注入自已旗下的淘寶電影、娛樂寶業務,並以阿里影業為主體,全資收購了影院出票系統提供商粵科軟體,參與博納影業的私有化和大地院線投資。

至此,阿里影業已構築起包括電影內容產業鏈“電影製作+電影宣發+版權授權”和票務產業鏈“線上售票平臺+影院售票軟體”的全部業務,建立了圍繞影院和院線的產品矩陣。

三大寡頭瓜分電影產業

根據最新財報,阿里影業幾乎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17年,阿里影業全年收入23。66億元人民幣,同比去年的9。05億元增長162%。毛利潤為17。56億元,同比增長844%。歸屬於公司所有者的淨虧損額達到9。50億元,相比去年9。59億元虧損有所扭轉。

成立四年的阿里影業雖參投過內地或好萊塢影片30多個知名IP,諸如《七月與安生》、《碟中諜5:神秘國度》、《忍者神龜2:破影而出》等,但內容製作業務方面一直沒有太大突破。

公開資料顯示,阿里影業影視製作首秀《擺渡人》在其成立三年後才上映,最終票房定格為4。82億元,遠不及預期。去年推出的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口碑票房也不盡如人意。2016年,阿里影業曾宣佈17部電影和2部電視劇的製作計劃,然而目前絕大多數還停留在計劃拍攝階段。

儘管阿里影業依舊虧損,但一直被稱作“軟肋”的內容製作、綜合開發業務近期扭虧為盈,或可看作業績轉好的跡象。尤其是今年,在激烈的暑期檔中,阿里影業成為了最大贏家。

截至8月7日,由阿里影業聯合出品,淘票票聯合發行的電影《我不是藥神》票房總收入30.5億,阿里影業參投、淘票票作為主要宣發方的《西虹市首富》已經累計20.51億票房,票房佔比49.51%,排名第一。

而在去年一年多的時間裡,阿里影業也至少參與投資了《戰狼2》、《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芳華》多部票房排名進入全年前十的電影。

淘票票

根據阿里影業今年2月份公佈的年報,淘票票帶來的網際網路宣發收入為19億元,佔據阿里影業收入的80%,但

淘票票在票補上卻燒掉了阿里影業21億元,成為虧損的主要來源。

資料顯示,2016年阿里影業為淘票票投入10億票補、2017年投入21億票補,2018年僅春節檔一週就投入了超5億的票補,Q1季度票補額度高達7億。

這些票補主要用來與淘票票最大的競爭對手貓眼爭奪市場份額,但在與貓眼的長期競爭中,淘票票並未能獲得足夠的優勢。

資料顯示,從去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淘票票市場份額徘徊在20%至30%,尤其在貓眼微影合併後,淘票票更是無法撼動貓眼微影的6成市場份額地位。

三大寡頭瓜分電影產業

此外,瘋狂票補擾亂市場的行為已經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監管當局在今年初出臺了票補限制令,整個線上票務市場都在拋棄票補,但阿里大文娛的高層卻多次表態這一策略還將延續下去。他們坦言,淘票票目前並不想盈利,而是要佈局長遠、做“基礎設施”平臺。

然而,

從最早雄心勃勃進入電影內容製作,到逐步退回網際網路公司更熟悉的基礎服務,內容製作能力的缺失是阿里影業和淘票票最大的致命傷。

電影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內容生產能力,在這方面,強調營銷和流量的網際網路巨頭又有怎樣的優勢?

院線和影視公司佈局

在2017年票房排名前十的院線中,大地院線作為銀幕數最多的院線,擁有5320塊;其次是中影數字院線和萬達院線,銀幕數分別為4634塊、4116塊。今年票房產出居前三位為萬達院線、大地院線和上海聯合院線,阿里作為票房最高的兩大院線的投資者,收穫巨大。

目前,萬達電影控制著中國最大的院線,萬達電影擁有直營影院516家,4571塊銀幕,約佔全國電影票房市場14%的份額。

財報顯示,2017年,萬達電影實現營業收入132。3億元,同比增長18%,全年公司實現票房70。6億元,觀影人次1。85億人次,國內市場佔有率13。5%,票房、觀影人次、市場佔有率等核心指標連續9年位列全國第一。

以電影為主營業務的老牌公司華誼兄弟,成立至今一直有著“華誼兄弟出品”的高質量口碑。2017年公司參與投資發行的《芳華》和《前任3:再見前任》,分別以14。23億和19。42億的票房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文藝片和愛情喜劇片。

2017年,華誼實現營業總收入為39。46億元,扭虧為盈,同比增長12。64%。華誼扭虧為盈,得益於華誼多板塊的業務佈局。華誼如今在綜合型傳媒公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僅影視、實景娛樂與網際網路娛樂三大主營業務聯動,而且也在英雄互娛等遊戲公司身上嚐到投資甜頭。

騰訊不甘心只做電影

除了騰訊影業,騰訊在內容端、平臺端皆有佈局,尤其是騰訊的強IP戰略,和依託騰訊互娛的泛娛樂生態,為騰訊的影視業務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三大寡頭瓜分電影產業

今年3月,騰訊斥資33億買下光線傳媒所持新麗傳媒27%股權;2015年,騰訊投資檸萌影業,專注於影視內容製作。2014年,騰訊互娛成立“騰訊電影+”,以明星IP為核心佈局電影業務;同年11月,二度入股華誼,屆時騰訊持8。06%股權,位列公司第二大股東。

此外,在線上票務市場,2017年騰訊投資的電影票務網微影與貓眼合併,成立貓眼微影,與淘票票展開雙雄爭霸的競爭局面。

騰訊影業

不同於“只做電影”的影視公司,騰訊影業的觸角伸向了整個大文娛領域。

2015年9月17日,騰訊影業正式成立。成立之初,

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CEO程武就確定了“不孤立做影視”的思路,定位大IP的開發和運營,追求動漫、文學、遊戲等業務的充分聯動,探索影視內容的更多可能。

如今,背靠騰訊互娛,騰訊影業與騰訊遊戲、騰訊動漫、閱文集團、騰訊電競構建了整個泛娛樂的聯動生態,而這些,恰恰是其他影視公司很難做到的。

2018年4月23日,騰訊影業在“UP2018騰訊新文創生態大會”上公佈了15部2018年上映/播出的影視作品,並首批推出了“時代旋律”、“東方故事”、“次元破壁”、“中國科幻”、“國際探索”五個文化產品系列。

單就“國際探索”而言,騰訊影業參與了不少國際“大片”。從2016年《魔獸》開始,到《金剛:骷髏島》《神奇女俠》,以及最近的《頭號玩家》,騰訊影業不僅在全球大片的製作、宣發流程中摸索和學習,它的好萊塢影響力也正在慢慢形成。

不過,騰訊影業暫時還沒有太多主投主控的作品面世,因此,騰訊影業什麼時候可以迎來豐收期也幾乎成了騰訊影業每次露面都會被問到的問題。但由於騰訊影業強大的IP改編能力,其內部佈局足夠廣泛,試驗田足夠大,未來這種內容張力,或許會成為騰訊影業的一大優勢,畢竟影視行業說到底,還是內容行業。

兩年多的時間,透過集結傳統影視與網際網路行業的人才和資源,騰訊影業終於構建起了創作、宣發、IP版權制作、IP授權衍生四大業務體系,完成從上游到下游的全產業鏈打通。

貓眼微影

2017年9月22日,光線傳媒釋出公告,貓眼的全部業務和騰訊旗下微影時代(娛票兒+格瓦拉)的電影票務+演出票務業務部分進行合併,合併後產生“新貓眼微影”。貓眼注入全部業務,微影時代則將票務體系等系統作價70億元也注入新公司,騰訊也敞開了微信和QQ入口。至此,線上票務市場三大龍頭貓眼、淘票票、微影正式變為新貓眼微影和淘票票雙寡頭。

不過,研究貓眼近兩年參與發行的電影數量後不難發現,貓眼電影開始呈現出整體規模的縮減。2016年,貓眼發行的電影數量為21部,總票房為82億;在2017年,貓眼只參與了16部影片的發行,總票房僅有46億。

在去年第3季度,中國電影線上票務市場競爭格局中,貓眼微影、淘票票和百度糯米電影分別以52。5%、34。44%和8。34%位列中國電影線上票務市場前三位。

貓眼選擇將入口延伸至全產業鏈整合,淘票票選擇平臺建設進行電影產業賦能。線上票務市場到了路線選擇的“岔路口”,雙方各有優勢,戰爭似乎遠未結束。

愛奇藝接手百度糯米

愛奇藝殺入票務市場,能攪動騰訊阿里瓜分影視市場的局面嗎?

今年5月14日,媒體曝出愛奇藝收購百度糯米影業,作價2億美元。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隨後作出迴應,百度糯米電影票業務是交給愛奇藝來做,並非賤賣。5月21日,愛奇藝宣佈正式在廣東中山市開通首家線下點播影院。

百度糯米曾一度躋身第一梯隊的票務平臺,此前在百度全力攻戰O2O時強勢崛起,如今隨著百度徹底轉型人工智慧,百度糯米幾乎不再有機會了。雖然如此,

不過業內不少人士看好愛奇藝提供的票務平臺,因為愛奇藝還有線下點播影院,可以形成產業閉環。

相比於騰訊影業和阿里影業,愛奇藝影業顯得低調很多。

不過最近,一貫低調的愛奇藝影業開始多次出現在新聞中。一方面,是與百度簽訂協議,接手糯米影業的電影票業務。此外,其主控的第一部作品《我是你媽》登陸院線,另一部主控的動畫片《動物特工局》被法國昂西動畫電影節選送進入戛納活動單元。

至於愛奇藝影業,目前還是比較稚嫩的一顆樹。2017年,愛奇藝影業有了一些試水動作,出品了金馬獎最佳影片《八月》,參投和參與宣發了《芳華》,此外,組建的發行團隊在《正義聯盟》、《狂暴巨獸》等影片的發行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2018年,深耕了三年的愛奇藝影業一口氣拿出了8部主控自制電影專案,除攜手成龍耀萊影視打造的頭部作品《神探蒲松齡之蘭若仙蹤》外,還有《動物特工局》《歡迎來到熊仁鎮》《我是你媽》《淡藍琥珀》《桃源》《道高一丈》等作品。

仔細觀察阿里、騰訊、百度和愛奇藝的影視佈局,不難發現,

他們在電影領域的打法其實根植於他們對企業清晰的戰略定位和自身優劣勢的認識。

阿里素有“金主爸爸”之稱,可以任性地買買買;同時,在看清自身在內容製作方面是劣勢後,能夠及時調整戰略,開始從內容和基礎設施上雙輪啟動。

騰訊依託其強大的IP能力,和開放的戰略佈局,讓其不僅限於做影視,而是遊戲、音樂、動漫等全壘打;百度則由於轉型人工智慧,將本屬於020佈局的百度糯米交給更擅長影視的愛奇藝來經營,愛奇藝影業也因此在營銷上更為方便。

電影產業從來不只是內容或宣發的單打獨鬥,未來,競爭愈加激烈的電影市場,誰又能將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