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趙海濤:“井字形”都城“骨架”彰顯王朝統治格局秩序井然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圖據受訪者

在中國考古史上,“二里頭遺址”是一個閃耀的名字。這裡曾發現了多項“中國之最”: 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近,這處經過縝密規劃、嚴整佈局的大型都邑內,考古工作者又帶來了新的發現與探索。

9月16日,在京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專案重要工作進展會上,國家文物局釋出了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考古新進展。封面新聞對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副研究員趙海濤,解讀二里頭遺址的重要考古新發現。

對話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趙海濤:“井字形”都城“骨架”彰顯王朝統治格局秩序井然

趙海濤在二里頭考古發掘現場

“井字形”網格式分佈

都邑佈局史無前例的創造

1959年,著名史學家徐旭生在豫西開展“夏墟”調查時,踏查到了二里頭遺址。這處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地處洛陽盆地中部、古伊洛河北岸臺地上。遺址現存面積300萬平方米,絕對年代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30年間,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為它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遺址。

對話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趙海濤:“井字形”都城“骨架”彰顯王朝統治格局秩序井然

骨、角器遺物

對話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趙海濤:“井字形”都城“骨架”彰顯王朝統治格局秩序井然

綠松石龍形器

此後多年,考古工作者在此繼續工作,逐步揭開了二里頭遺址的神秘面紗。在60餘年的考古發掘成果基礎上,2021年以來,二里頭考古隊陸續又有了新發現。

趙海濤說,考古隊揭露了多處城市道路遺蹟和兩側夯土牆。有趣的是,這些主幹道路和兩側的圍牆形成一個“井”字形網格,將二里頭都邑劃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功能區。

“最中間、核心的位置是宮殿區,顯示了王權的至高無上、政治權力高度集中。”趙海濤說,宮殿區北邊是祭祀區,宮殿區南邊是官營作坊區,最為精美的綠松石龍形器、青銅禮器可能就在這個區域里加工出來的。這三個最重要的區域恰好在中路,重要遺存拱衛在宮殿區的周圍。“我們找出了它的‘骨架’,這完全符合“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都城規劃特點。”

對話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趙海濤:“井字形”都城“骨架”彰顯王朝統治格局秩序井然

示意圖

對話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趙海濤:“井字形”都城“骨架”彰顯王朝統治格局秩序井然

骨、角器遺物

另外,多年的考古發現在其中多個網格內發現有不同等級的建築和墓葬。趙海濤推測,每個網格應屬不同人群,表明二里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分割槽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佈局。

“這樣嚴格、清晰、規整的規劃佈局,顯示當時的社會結構層次明顯、等級有序,統治格局秩序井然,暗示當時有成熟發達的統治制度和模式,是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誌。”趙海濤認為,都邑佈局的這些史無前例的新創造,多被後世繼承,體現了二里頭王國開創的劃時代變化及對商、周文明的引領作用,也為先秦時期其他都邑遺址探索佈局、結構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首次發現豐富的製陶遺存

其中包含較多帶漆陶片

那件由2000多片不同形狀的綠松石片組成的龍形器,或許是許多人對二里頭遺址認識的開始。在二里頭遺址,此前就揭露出一處可確定的綠松石器加工作坊。趙海濤說,遺址發掘以來,發現了大量銅器、骨器、玉器、綠松石器、石器等手工業考古遺存。此次對外發布的考古成果中,二里頭遺址又新發現了新的手工業作坊。

趙海濤介紹,在遺址北緣西部首次發現了較為豐富的製陶遺存,出土陶窯、存泥坑、泥坯、燒土、爐渣、變形陶器、大量碎陶片以及陶墊、修整工具等,包含了製陶工藝的多個階段。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古還發現了較多帶漆陶片,提示此處周邊可能存在制漆作坊,或許是探索制漆作坊的重要區域,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對話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趙海濤:“井字形”都城“骨架”彰顯王朝統治格局秩序井然

帶漆陶片

“這些豐富的遺存為探索二里頭都城的製陶作坊分佈情況,進而探索製陶手工業的操作工藝、流程、陶器特點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不僅如此,在宮城西南角,考古隊員新發現了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出土大量骨、角質遺物,其中部分存在砸擊、切割、磨製的痕跡,表現了骨角器加工的各個環節。

未來,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這些發現將有助於理解二里頭文化骨器、角器的加工流程、加工工藝。並基於其位置關係等,可以更好理解當時的城市佈局、規劃理念和二里頭文化最晚階段的興替等重要問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