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是少年》導演胡明:希望觀眾看完能感覺人間值得|專訪

作者|丁楚喬

編輯|友 子

“長大成人是一個過程,‘恰好是少年’更符合一種‘活在當下’的態度。”

當被數娛君問起節目改名緣由時,《恰好是少年》導演胡明言簡意賅。

7月4日晚,《恰好是少年》更新了第三篇番外。這檔慢綜藝圍繞董子健、劉昊然、王俊凱三位少年和朋友們在川西、雲南、海南三地的自駕遊見聞,單期時長約80分鐘,小而美的風格貫穿始終,播出數月來頗受好評。

《恰好是少年》導演胡明:希望觀眾看完能感覺人間值得|專訪

以嘉賓的原生關係為線索,從時長相對更久的素材中捕捉生活的美好片段,製作成體量更輕巧的旅行慢綜,這是導演胡明和團隊的共識。

他坦言,創作的動力源於去年的所見所感。來自社交媒體的許多訊息往往是比較刺激或者有爭議性的,而在這樣的環境下,觀眾對更正向、更美好內容的訴求更值得被關注。

於是,《恰好是少年》導演組反其道而行之,將錄製過程中可能給嘉賓帶來壓力感的環節簡化,無任務、無劇本、行程由嘉賓主導,“讓幾位少年放下心來,去呈現自己更本真的一面。”

胡明希望,這些經歷不僅是工作,還能給他們的人生留下一些難忘的印記。最終,嘉賓的完成度也令胡明驚喜。“有時候看完素材我自己都嚇了一跳,我想過他們可以很真實,但沒有想到如此真實!”

當然,一檔新綜藝的製作和播出過程難免遇到曲折,何況是集結了多位當紅小生的《恰好是少年》。節目內,一片歲月靜好;節目外,評價分化等問題也隨著熱度上漲紛至沓來。

比起關注一些爭議,胡明表示,他更希望迴歸這檔節目的初衷:“既然‘恰好是少年’,那我們在當下有很多奇思妙想可以去實現。至於這些想法是不是能帶給我們成長,我覺得不是強求的。它可能是一種經歷,一個過程,可能也無用,但它有趣。”

《恰好是少年》導演胡明:希望觀眾看完能感覺人間值得|專訪

策劃一拍即合

“不求爆紅但求合適”

在《恰好是少年》之前,胡明有不少棚內綜藝的錄製經驗,也擔任過《嚮往的生活》創作團隊的執行導演兼編劇。過往經歷,讓他對戶外綜藝有了不少設想。

“我們團隊做節目,一般很少先有想好的題材和模式,再去找嘉賓。更多的情況是,我們有了一些感受,或者對現在行業、大環境下的需求有了某種靈感,之後我們正好又碰到了合適的人,然後大家再一起聊。”

之所以進行更為細化的前採工作,也是因為胡明較早地意識到棚內綜藝和戶外綜藝的差別:前者通常需要更好的賽制、舞美、競爭感和壓迫感,但後者,導演組對嘉賓的瞭解程度往往會更直接地決定節目質量和內容的真誠度。

在交流過程中,胡明團隊得知三位少年有一起做節目和旅遊的意願,達成基礎的共識之後,再從整體大方向上去敲定細節。比如三人都很喜歡自駕,導演組便在節目中採納了自駕遊形式。

“所以其實策劃案中已經包括了一些他們原生的訴求,這樣一來,相互間的溝通磨合相對會更少一些。大家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恰好是少年》導演胡明:希望觀眾看完能感覺人間值得|專訪

在此基礎上,導演組給少年們提供了必要的資訊參考,但判斷更多由少年們決定。

“我們製作了一份類似路書的指南。比方說你要去上海玩,那你可能需要提前做攻略,看許多旅遊推薦等等,這份路書的功能也差不多。至於三位少年具體想去哪,其實有的地點並沒有出現在路書裡面。”

胡明希望,數年之後,當少年們想起這個專案,可以為他們的人生留下一些有意義的東西——或是印象深刻的瞬間、生活上的改變,或只是一些不同的想法,“這不只是一個節目,而是大家人生的一個部分。”

《恰好是少年》導演胡明:希望觀眾看完能感覺人間值得|專訪

在《恰好是少年》的旅程中,這種關注和理解是相互的。

“有一次錄製期間,昊然還安慰我說你壓力也不用那麼大,他說我們並不是抱著透過這個節目爆紅的心願在做節目,只是彼此都覺得很合適。我說我還好,在這一點上,其實大家都很相通。”胡明回憶。

《恰好是少年》導演胡明:希望觀眾看完能感覺人間值得|專訪

創作化繁為簡

“減少壓迫感”

和許多旅行慢綜藝不太一樣,《恰好是少年》重點並沒有放在人物關係的變化上,三位少年和飛行嘉賓的關係都是點到即止。

胡明告訴數娛君,在節目創作期間,自己並沒有預設打造某些群像,或者一定要反映出當代少年的哪些面貌。節目想傳遞的首先是“人間值得”,希望觀眾能夠對生活、對人生更多一點熱愛。

“我們一直努力追求的是,當你看完之後,你會意識到能夠出去旅遊很美好,和朋友們在一起很美好,還有年輕很美好。”

他也希望節目有機會被全世界更多的觀眾看到。“也許他們看完會覺得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很美好、中國的少年同樣很美好。”

《恰好是少年》導演胡明:希望觀眾看完能感覺人間值得|專訪

因此,為了節目整體的協調性,人物關係背景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

在觀眾眼裡,劉昊然、彭昱暢、尹昉有共同的作品《一點就到家》,關係更為緊密,而在前半段旅程出現的金大川,和少年們的關係並沒有那麼直觀。

但實際上,除了作品外,私底下大家之間往往有別的交集。“如果逐一去交代他到底跟誰更熟一點,我覺得這也不是我們節目想要傳遞出來的概念。”

在胡明看來,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是或者不是”兩個選項,對少年們友情淵源的刻畫點到為止,未嘗不是一種妥善處理。

除了背景關係簡化,節目對嘉賓具體行程的要求也比以往旅行綜藝更為寬容。在導演組的規劃中,旅行本身就會有許多不確定性,如果出現規定範圍之外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的體驗和經歷。對導演組而言,這就需要提前做更多預想,在嘉賓提出任何調整時,能確保拍攝的執行度。

“唯一可能會稍微會做出提醒的是,比方說那天去看丁真,確實太晚了,路面結冰,我們會讓人提示他們這可能涉及到行車安全。其實嘉賓們都是通情達理的,所以也沒有特別需要導演組去規定哪些是不能做的事情。”胡明介紹。

減少給藝人的壓迫感也是錄製期間一條重要原則,因為節目的出發點就是希望少年們以更貼近生活當中的狀態去旅行,如果每次開機一定要錄很多所謂常規意義的任務內容出來,少年們可能就沒有辦法去呈現自己更自然、本真的一面了。

《恰好是少年》導演胡明:希望觀眾看完能感覺人間值得|專訪

《恰好是少年》的錄製前後約半個月。在胡明團隊對節目更“輕”體量的追求下,一期正片用到的素材時長跨度可以長達兩天,“這對大家來說負擔都沒有那麼重。嘉賓們可以更好地釋放自己,我們也有足夠的素材量,可以從這些更稀疏平常的生活片段中去挑選更好呈現的內容。”

實際上,之所以這檔綜藝整體期數更短,也是出於對完片率的看重。由於留給後期的時間相對充裕,節目才能細化到去調整每一個花字。

“如果做得短一點,不僅藝人的狀態會稍微好一些,可能也會更好地保證觀眾的新鮮度。觀眾究竟是因為好奇點進來,還是會完整看完這個節目,這對我來說更重要。”胡明解釋。

《恰好是少年》導演胡明:希望觀眾看完能感覺人間值得|專訪

節目或有不足

“但我沒有遺憾”

從創作理念到節目氛圍,相比其他旅行綜藝、慢綜藝,《恰好是少年》無疑是特殊的。

胡明深知這種特殊性是一把雙刃劍。“可能有人說我們節目綜藝感不夠,但我真的沒有說想要做一個所謂的‘全民爆款’。”

他打比方,有些節目覆蓋1000位觀眾,大家的觀後感70分;但有些節目也許只覆蓋500人甚至200人,而這些觀眾可以打出90分,即對應的圈層訴求獲得了一定的滿足,他更希望自己的節目屬於後者。

胡明對數娛君表示,對於整個專案,幾乎所有人都做到了不遺餘力,甚至有時會出現一些機緣巧合,“我個人來說是沒有遺憾的”。

比如他得知董子健的《德蘭》曾在香格里拉附近拍攝,也希望能在節目裡讓他舊地重遊,但網上沒有任何資料,查不到具體地點。結果錄製過程中,三位少年突發奇想走了一條新修的路,而那條路正通向此前苦苦找尋的東旺鄉——一切彷彿都是最好的安排。

當然也有觀眾認為節目內容更粉絲向。對此胡明表示,“我並不是帶著只做給粉絲看的目標去做節目,我想要做的、想表達的都盡力去達成了,所以我覺得自己沒有遺憾。其實觀眾總會有自己的理解,只要我自己心裡很清楚,不是這麼一個答案就可以了。”

《恰好是少年》導演胡明:希望觀眾看完能感覺人間值得|專訪

胡明表示,綜藝拍攝的重點無外乎真誠二字,因為經過多年的綜藝“教育”,以前可能同行看了會交流,直言哪些是設定好的、哪些是劇本,而現在觀眾也已經越來越敏感。

“從節目的彈幕就能看到,現在觀眾的鑑別能力越來越強,他們能發現你是不是在很真誠地進行設計和表達。所以你更應該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你是不是沒有雜念地在做一個東西,沒有很刻意要討好什麼,我相信相互吸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