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從來不是動力,最起碼對孩子而言,從來都不是

在成年人的世界,大家總是說著:

有壓力,才有動力。壓力越大,動力才會越大。

於是,很多父母用“壓力”的方式,教育著年幼的孩子。希望他們也能感知到壓力,然後突破眼前的舒適圈。

壓力從來不是動力,最起碼對孩子而言,從來都不是

可事實上,孩子終究只是孩子,他們的心智還不太成熟,對於壓力的消化和理解能力有限。沒有一夜間就能長大的孩子,所以壓力與他們而言,根本就變不成動力,甚至還可能成為退卻和放棄的理由。

關於“壓力教育”,父母有哪些看法呢?

贊成派:

哪有一撮而就的成功啊?想要出人頭地,就要承受別人不能承受的壓力,並且付出多倍的努力。為了孩子將來能更有出息,就應該從小嚴苛教育,讓他們多多接受壓力教育,然後一點點突破自我。

壓力從來不是動力,最起碼對孩子而言,從來都不是

反對派:

成年人都有扛不住壓力,崩潰的時候,何況是孩子呢?不建議在小學階段使用壓力教育,因為孩子真的太年輕,他們的心智發育不成熟,很容易適得其反。一旦孩子承受不住,那麼後果特別危險,這一定不是父母想要的結果。

這樣看來,並非所有父母都認可壓力教育。可不管是贊成派,還是反對派,其實父母的想法都很單純,希望能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式,然後幫助孩子快速成長。既然大家目標一致,為何不選擇更好的方式呢?

壓力從來不是動力,最起碼對孩子而言,從來都不是

與其給孩子製造壓力,讓他們承受超越年齡的痛苦,不如選擇“寓教於樂”的方式。孩子的想法太簡單,他們更願意接受快樂的方式,只要父母把握好分寸和尺度,一樣可以達到想要的教育目的。

如何平衡“快樂教育”和“壓力教育”呢?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最難的就是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在這裡,父母要避免進入誤區:所謂“壓力教育”,不是把所有的壓力都給孩子;所謂“快樂教育”,也不是讓孩子無所顧忌的長大。

壓力從來不是動力,最起碼對孩子而言,從來都不是

社會很殘酷,成長路上會面臨很多次選擇和競爭。若是一味給孩子壓力,“逼迫”他們勤奮刻苦,事事都要超越別人,很容易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倒不如反其道而行之。

試著平衡“快樂”和“壓力”的關係,讓兩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壓力減半,快樂自然也要減半,讓孩子有一定的壓力,可以慢慢培養他的責任心,同時也讓他享受童年該有的快樂,不至於被壓力壓倒。

壓力從來不是動力,最起碼對孩子而言,從來都不是

試著把壓力分成不同的等級,能夠督促孩子積極發展的壓力,一般稱之為積極壓力;而孩子無法忍受,甚至還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壓力,稱之為毒性壓力。善於利用積極壓力,讓孩子慢慢適應這些對自己很有幫助的壓力。

不過凡事都有一個過程,要採取慢慢滲透的方式,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孩子接受。聰慧的父母,不是一味提要求,而是以觀察為主,看孩子的適應能力和變化到底如何,然後慢慢調整壓力的給予方式。

壓力從來不是動力,最起碼對孩子而言,從來都不是

至於快樂教育,需要注意原則和底線的問題。快樂,不是隨心所欲,更不是為所欲為,而是建立在規則的基礎上。可以提前跟孩子商定規則細節,確保他都能接受,並且認真履行。

若是孩子的壓力太大,該如何緩解他們的心情呢?

不排除有些孩子心思細膩敏感,本來就存在壓力過大的問題。長時間在高壓下生活,對於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所以需要幫助他們緩解壓力,慢慢走出焦慮、緊張和負面情緒。

1、外出散心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壓力太大的時候,讓孩子暫時放下學習,走出家門。出門散心,會讓他們暫時忘卻煩惱,沉浸在外面世界的新奇中。即便是看看不同的風景,也會覺得身心愉悅,視野變得開闊起來。

壓力從來不是動力,最起碼對孩子而言,從來都不是

2、加倍關心

必須要承認:很多孩子的壓力,其實源於家庭,源於父母。不想讓壓力毀了孩子,那就給他們加倍的關心,用愛和行動去感化他們。需要注意的是:關心,也要有分寸,父母一定不要過界,給孩子想要的空間。

3、降低要求

不要總是用“高標準”去要求孩子,他們正是積攢經驗的年紀,犯錯也是情有可原。更何況,很多成功的經驗,都是靠著孩子犯錯積攢而來。父母要學會降低要求,別把他們逼得太緊。

壓力從來不是動力,最起碼對孩子而言,從來都不是

寫在最後:

未來,孩子需要面對很多壓力,為何不讓他們的童年,相對快樂和舒適一些呢?從小和壓力作鬥爭,再多的開心和快樂,都有可能被消磨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