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那些常用的古代曆法,都怎麼來的

農曆

一提到農曆,大家都很熟悉。它是我國長期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它以朔望的週期來定月,用置閏的方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迴歸年,因這曆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曆,又叫中歷、夏曆,俗稱陰曆。中人寫文章,凡用序數紀月的,大多以農曆為據。

二十四節氣

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會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成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我們生活中那些常用的古代曆法,都怎麼來的

為了方便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

我們生活中那些常用的古代曆法,都怎麼來的

四時

四時其時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農曆以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例如歐陽修《醉翁亭記》中:“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

四時

也。”

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

“六十甲子”依次是:

我們生活中那些常用的古代曆法,都怎麼來的

干支紀年法

幹,即天干,共十位。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干支兩兩相配,用以紀年,如辛亥、戊戌之類。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數為六十,因而干支紀年每六十年一個迴圈。

紀時法

(1)天色紀時法

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的,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2)地支紀時法

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個時辰的變化。

古代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今天的序數紀時對應關係見下圖:

我們生活中那些常用的古代曆法,都怎麼來的

1。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5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五更、五鼓、或稱為五夜。

2。鼓:古時常夜間擊鼓報更,所以去人常以鼓代更。

我們生活中那些常用的古代曆法,都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