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開發新一代CAR-T技術,華東師大團隊創新免疫細胞療法登上《自然》主刊

成功開發新一代CAR-T技術,華東師大團隊創新免疫細胞療法登上《自然》主刊

該研究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張楫欽副研究員

8月31日,《自然》(Nature)線上刊登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科研團隊題為“Non-viral, specifically targeted CAR-T cells achieve high safety and efficacy in B-NHL”的最新成果。該研究首次報道了全新一代非病毒定點整合CAR-T技術的開發及其治療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試驗成效。

在接受治療的8例患者中,研究人員觀察到PD1-19bbz具有出色的臨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有87。5%(7/8)的患者獲得疾病完全緩解的效果,其中5例無癌生存已超過1年。“我們治療的都是傳統放化療無效或治療後反覆復發的病人,這個臨床結果證明這五年半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該研究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張楫欽副研究員說。

這一原創性研究由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楫欽、劉明耀、杜冰、李大力團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黃河團隊和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自然》資深編輯Victoria Aranda評論說,這項研究工作開展了全面系統的臨床前研究,成功開發了非病毒定點整合CAR-T療法,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早期臨床試驗結果。

審稿人之一、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Justin Eyquem教授評論稱,這項研究報道了首個PD1下調定點整合型CAR-T細胞的臨床試驗。研究人員在臨床治療中觀察到了高比例的腫瘤完全緩解率,且未發現嚴重的毒副作用,這一令人驚喜的結果顯示出該CAR-T療法具有出色的臨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員同時也證明了非病毒定點整合T細胞治療在臨床應用的可行性。這一技術創新為未來更多基因靶向修飾CAR-T療法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領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5年半實現CAR-T技術的創新升級

“以往腫瘤治療的思路都是透過藥物直接去殺傷腫瘤細胞,而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可以透過提高免疫細胞的功能去殺傷腫瘤,而且這種治療方式可能帶來顛覆性的療效。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研究方向。”該研究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張楫欽副研究員介紹說。

近年來,在全球流行的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modified T cells,CAR-T )治療就是這樣一種免疫細胞療法。與傳統抗癌藥物不同,它是將患者體內的T淋巴細胞分離出來,經過體外“人工改造”後回輸至患者體內,用以殺傷癌細胞。

但放眼全球,CAR-T治療在技術層面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尤其目前主要透過病毒感染方式進行CAR-T細胞製備,存在生產成本高、製備時間長、工藝複雜、有潛在致瘤風險等問題。

“針對這些痛點,我們開發了全新的技術方法,並且透過臨床試驗證明了我們研發的新一代CAR-T技術是安全有效的。”張楫欽說。

透過大量的條件摸索和方法最佳化,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實現了CAR序列在基因組特定位點的高效整合。在經過體內外腫瘤殺傷等檢測證明該技術的可行性後,團隊進一步製備了靶向CD19非病毒PD1定點整合CAR-T細胞(PD1-19bbz),並最終應用於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治療。

成功開發新一代CAR-T技術,華東師大團隊創新免疫細胞療法登上《自然》主刊

圖:PD1定點整合CAR-T細胞(紅色)正殺滅癌細胞(深藍色);藍色為活著的癌細胞,綠色為未編輯的T淋巴細胞(無法有效清除腫瘤細胞)

15年從師生到聯手攻關的合作者

共同參與這項創新性研究的其他幾位共同通訊作者可謂陣容“豪華”,除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黃河教授,還包括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明耀教授、杜冰教授和李大力研究員。

“攻讀博士期間,我在生命醫學研究所翁傑敏教授課題組受到了良好的科研訓練,也培養了我對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這與今天取得的成績密不可分,我受益於學校15多年前的前瞻性佈局。”張楫欽感慨道。

成功開發新一代CAR-T技術,華東師大團隊創新免疫細胞療法登上《自然》主刊

左起:杜冰 張楫欽 劉明耀 李大力

2007年開始,華東師大進一步深化學科佈局,加強生物醫學領域發展,明確主攻方向,邀請劉明耀教授回國建立全新的生命醫學研究平臺。

而當時,張楫欽正從同濟大學本科畢業,考入了華東師大,成為生命醫學研究所的首屆研究生。

成功開發新一代CAR-T技術,華東師大團隊創新免疫細胞療法登上《自然》主刊

博士畢業後,前往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工作的張楫欽第一次接觸了CAR-T細胞治療這個新興技術,他意識到利用基因編輯工具來開發新一代CAR-T技術具有巨大的潛力,因此,他想到了母校的老師們。

此時的華東師大生命醫學研究所依託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這一平臺,搶抓機遇,從無到有,獲得迅猛發展,成為人才聚集、成果頻出的調控生物學研究高地。其中,劉明耀、李大力團隊在CRISPR/Cas9基因編輯方面已取得突破性成果。

華東師大團隊合作報告世界首例CRISPR基因編輯治療β0/β0型重度地貧患兒臨床結果!

2016年,華東師大為加強科研團隊建設,新設專職科研系列崗位,也讓他迴歸母校成為可能。張楫欽毅然決定回到華東師大劉明耀、李大力團隊,作為一名專任副研究員,立志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到CAR-T等免疫細胞治療上,突破技術瓶頸。

“課題的定位一定要高,要做有突破性、對領域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工作。”張楫欽謹記導師們的話。

“剛開始做這個課題的時候非常艱難,因為當時在T細胞中做基因編輯的人還比較少,存在許多未知和困難。”瞭解到杜冰教授團隊在異體通用型CAR-T以及腫瘤免疫治療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後,張楫欽與杜冰教授團隊開展了深入合作,充分整合各種資源,不斷摸索和最佳化細胞的製備工藝,最終克服各種困難,實現了非病毒定點整合CAR-T的技術突破和臨床轉化。

有組織的科研 推動重大原始創新

張楫欽還有一個身份是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合夥人、研發副總裁。這項研究中,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華東師大科學家們都作為邦耀生物高階研發專家進入公司核心管理層,劉明耀教授是邦耀生物創始人,任董事長和首席科學家。

“在學校把前期的基礎研究做紮實後,我們意識到這個技術真正的試金石還是臨床試驗,因此我們儘快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邦耀生物合作開展了研究者發起的臨床試驗。”張楫欽說。

近年來,華東師大透過加快變革科研正規化和組織模式,實施“有組織的科研”,不斷強化這種深度合作的部署和銜接。以政策引導和組織創新,鼓勵科研團隊與企業建立非實體研究機構,面向市場,選擇與科研方向相關的領域開展緊密合作,促進原創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人才培養,同時,鼓勵科研人員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到企業在崗兼職,充分發揮學校基礎研究的優勢,將研究成果帶到企業開展中試和產業化。

僅在生物製藥領域,華東師大透過和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上海基因編輯與疾病治療研究中心,已產生100多項專利成果,有5個專案在8所知名醫院開展研究者發起的臨床試驗,多個專案進入臨床研究階段。

其中,基因編輯治療β-地中海貧血症、非病毒PD1定點整合CAR-T以及通用型CAR-T等專案已經取得優異臨床效果,全球領先。

“鼓勵科研人員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深度融合,努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院士說,“一方面,瞄準科技前沿,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重大戰略需求;另一方面,用這樣的方式將優秀科研人才留在高校研究團隊開展科技攻關,透過長期積累更好地推動重大原始創新。”

作者:陳穎 儲舒婷

編輯:儲舒婷

圖片來源:華東師範大學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