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是千古名句,上一句卻不見經傳,它為何這麼有名?

山雨欲來風滿樓是千古名句,上一句卻不見經傳,它為何這麼有名?

對於晚唐詩人許渾的詩作,傳統詩壇的評論家,意見分歧。有人認為他寫得很好,如著名詩人韋莊說:“

江南才子許渾詩,字字清新句句奇。

”但是,稍後於韋莊,也是著名詩人的孫光憲,便開罵了:“

世言許渾詩,不如不做,言其無才藻,鄙其無教化也。”

其實這也不奇怪,不同時代的詩壇風氣,會導致人們的意見分歧。就像陶淵明的詩,在他活著的時候,只被視為“中品”,直到宋代才大放異彩。像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也一直寂寂無聞,直到明朝才被發現。所以,人們對於許渾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

但有趣的是,他的這首《咸陽城西樓晚眺》,大家卻一致認為是好詩。特別是詩中一句“山雨欲來風滿樓”,更成為晚唐以後經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的經典名句。

山雨欲來風滿樓是千古名句,上一句卻不見經傳,它為何這麼有名?

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譯文:一登上高高的城樓,我心中的感慨頓時變得無邊無際。

叢生的蘆葦,嫋嫋的垂楊,使這一帶看上去就像江中的一片沙洲。當翻滾的烏雲從南邊的磻溪升騰起來時,血紅的夕陽正墜落到西邊的慈福寺閣後。

眼看一場急勁的山雨就要到來,嗚嗚的風聲響徹了整座城樓。鳥兒們匆匆地躲進了綠色的亂草叢中,沉沉的暮靄降臨了秦代的禁苑,枯黃的樹葉間,蟬兒叫得分外起勁,更增添了那些漢代故宮的瑟瑟秋意。

啊,作為過往的旅人,還是別去打聽前朝興亡的往事吧,我從故鄉一路東來,只見渭水滾滾滔滔,一去不回,看來世事也是如此。

山雨欲來風滿樓是千古名句,上一句卻不見經傳,它為何這麼有名?

詩人喜歡登臨眺覽,可以散心遣愁,比如李商隱“向晚意不適”後,就“驅車登古原”。

可登臨之後,有時反會招愁聚恨,比如許渾這首《咸陽城西樓晚眺》,“一上高城萬里愁”,剛剛登上高高的城樓,極目遠眺,便有愁緒瀰漫開來。隨著在城樓上的徘徊,眼中所見的一切都讓這愁緒愈來愈濃重、複雜。

眼前看到的是“蒹葭楊柳”,許渾是潤州丹陽人,在現在的江蘇鎮江,這景象讓他聯想到了江南水鄉常見的汀洲。

他的“萬里愁”,是對萬里之外的家鄉的鄉愁,同時也會讓人感到他的愁緒似乎瀰漫萬里,無窮無盡。

山雨欲來風滿樓是千古名句,上一句卻不見經傳,它為何這麼有名?

向天空眺望,看到烏雲開始聚合,夕陽西下,晚風颯颯,眼看就要下一場大雨的樣子。“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寫出了一種讓人憂慮的動盪之勢,也寫出了詩人內心的不平靜。

縱覽整個荒原,還能從一些遺蹟看出這裡曾是秦漢帝國的都城。遙想當年的宮苑樓臺,豪奢繁盛,如今只有荒草黃葉,飛鳥鳴蟬。王朝的興亡,怎不讓人感傷?

詩人的思鄉之愁,時局動盪之愁,憑弔江山之愁,融匯於一體,茫無邊際,以至於詩人不忍繼續追思王朝興廢。無論多麼強大的帝國,也已在歷史的長河中雨打風吹去,唯有眼前的渭水,從古到今,不變地向東流去。

山雨欲來風滿樓是千古名句,上一句卻不見經傳,它為何這麼有名?

其實,提到許渾的這句千古名句“風雨欲來風滿樓”,很少有人能記得全詩,更不要說它的上半句“溪雲初起日沉閣”了。那麼為什麼上句湮沒無聞,下句烜赫千載?

我認為很簡單

:“日沉閣”無聲故無勢,“風滿樓”有聲故有勢。使這句不朽的是滿樓的風聲,讀者有靈,耳就會聽見。

最後再說兩句,關於以“風”與“日”兩種形象同時出現用以表現情緒的詩句,曹植曾在《箜篌引》中寫過的“驚風飄白日,光景弛西流”,也備受稱譽。但是,許渾的寫法明顯是後來居上。

至於柳永在《八聲甘州》中寫道:“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登樓。”李清照在《聲聲慢》中寫道:“三杯兩盞薄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這些詞作,雖然都涉及日落風急的景象,但和許渾所寫的韻味,大異其趣。相比之下,我們很容易辨別他寫“山雨欲來”命意之所在。

山雨欲來風滿樓是千古名句,上一句卻不見經傳,它為何這麼有名?

有此一句,許渾也當得起傑出詩人了。當今時代,寫手萬千,印刷出來的文字堆積如山,又能夠從中撿出幾個句子流傳於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