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皇太后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如何?與多爾袞真的有私情嗎?

個人認為在沒有發現新的歷史資料的情況情況下,孝莊和多爾袞僅限於叔嫂關係沒有什麼私情的證據。孝莊文皇太后(太行太后)布木布泰(1613-1687),博爾濟古特氏,是科爾沁蒙古貝勒寨桑的女兒,而科爾沁蒙古又是最早歸附後金政權的蒙古部落之一。雙方為了鞏固這種政治聯盟關係,採取了盟誓聯姻的方式,努爾哈赤,代善,莽古爾泰和皇太極,多爾袞等人都娶過科爾沁部的公主,同樣後金的很多格格也嫁到科爾沁部,科爾沁貝勒寨桑同樣先後將自己的妹妹和女兒嫁給了後金貴族。公元1614年,十六歲的科爾沁部桑寨貝勒之女博爾濟吉特哲哲和二十二歲的愛新覺羅皇太極成婚。

孝莊太皇太后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如何?與多爾袞真的有私情嗎?

十一年後,哲哲十三歲的侄女布木布泰也從草原來到了盛京嫁給了皇太極,任務之一就是作為姑姑替補代孕(哲哲無子,所生三女)。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在盛京稱帝。分封五宮后妃時,布木布泰被封為莊妃,位居西宮,她的姑姑哲哲位居中宮,她後入宮的姐姐海蘭珠被封為宸妃,位居東宮。要說在這姑侄三人中皇太極最尊敬的是皇后哲哲,最愛的是後入宮的宸妃海蘭珠。哲哲在皇太極統治的17年時間裡主持後宮事務,把後宮管理得井井有條,當好了皇太極的賢內助,她的家族也倍受皇太極的禮遇。但很可惜的是她為皇太極只育有三女,這才讓布木布泰作為代孕嫁過來。

孝莊太皇太后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如何?與多爾袞真的有私情嗎?

皇太極去世後,順治帝尊她為母后(國母)皇太后,順治六年去世,享年五十一歲,與皇太極合葬於關外昭陵。作為大清的開國皇后被後世加諡孝端正敬仁懿哲順慈僖莊敏輔天協聖文皇后。在崇德三年(1638)正月,皇太極的最寵愛宸妃海蘭珠生的皇八子夭折。而兩天後莊妃生的兒子呱呱落地,給尚在沉陷於喪子悲痛中的皇太極以極大的安慰,當年她為姑姑代孕的“工作”總算是完成了,她總共為皇太極生下一子三女,這個剛剛出生的孩子就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八阿哥)愛新覺羅。福臨。六年後隨著皇太極的去世,在多爾袞與豪格帝位爭奪戰後,小福臨被作為“妥協折中方案”被擁立為帝,是為順治皇帝,小福臨即位,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被尊為大清聖母皇太后。

孝莊太皇太后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如何?與多爾袞真的有私情嗎?

順治元年九月她被迎到了北京,與晉升為皇叔父攝政王的睿親王多爾袞一起照顧年幼的順治皇帝小福臨。關於多爾袞與孝莊太后的關係,歷史上最有爭議的是“太后下嫁”。那孝莊到底下沒下嫁過睿親王多爾袞呢,這個話題有很多書籍文章都介紹過了,史學的主流意見都持否定態度,但支援太后下嫁一說的人也不在少數,我總結了一下支援太后下嫁疑案的說法,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第一:民國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觀》,文中把孝莊下嫁多爾袞說的得繪形繪色,說當時孝莊太后年紀尚青,漂亮又有風韻(確實不老,三十歲),因擔心多爾袞大權在握,要廢了福臨,奪取皇位。

又因為而多爾袞傳說在松錦之戰受傷,傷到了男人的“要害”,喪失生育能力,她也不會再生孩子,為保護幼子,於是決心下嫁多爾袞,犧牲自己以保兒子的大清基業。當時此文一出,百姓無不在茶餘飯後以此為談資,認為孝莊鐵定嫁給了多爾袞,文章寫得很有邏輯性,直到現在還有人以此為證斷言太后下嫁。第二,張煌言的《建夷宮詞》,明末舉人,清初南明反清人士張煌言(張蒼水)於順治七年在詩集中寫了一首七絕,叫做《建夷宮詞》,共十首,其中的第七首中有四句: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詩中明確提到太后下嫁,而且張煌言生活的時代和寫這首是的時間與“太后下嫁”的時間段吻合,被作為“太后下嫁”的歷史史料而記錄下來,成為有力的證據之一。

但他的身份和反滿思想讓人們對他的主觀性產生懷疑。第三《紅樓夢》,在乾隆時代成書的紅樓夢中曾在多處隱約影射過太后和多爾袞的私情。比如,寧國府賈代善和榮國公賈代化,他們兩房所生的四個兒子分別叫敬,敷,赦,政,合起來正好念“敬夫攝政”。榮寧二府中的兩個媳婦,賈赦之妻邢氏,賈政之妻王氏,合起來是“行隱政王”,隱指孝莊下嫁攝政王多爾袞一事。再比如,焦大罵寧國府裡“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指的是秦可卿與公公間的醜事。但其實是影射孝莊這個嫂子和小叔子多爾袞之間的私情。而描繪元妃省親的場面被認為是太后嫁入睿王府現場直播。

不知紅樓夢那時被列為禁書,其中這些暗喻是不是也是原因之一。第四,《太后下嫁詔書》1964年劉文興所撰《清初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趕居注跋》一文提到,清末宣統年間,他的父親劉瑞受命翻檢內閣庫藏,曾看到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詔。第五,朝鮮史料記載。順治六年二月,那個被阿敏和嶽託打成精神分裂的朝鮮國王李倧接到清朝的詔書,書中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他問上國來使(翻譯一下):“上國書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這是什麼情況?清使答:攝政王今去“叔”字(指皇叔攝政王的稱謂),國家舉行朝賀之事,他的身份和皇帝一樣”。之後,朝鮮右議政鄭太和李倧說:敕中(書中)睿王雖沒有皇帝的稱謂,但是已成為太上皇了。

國王李倧曰:“然則二帝矣”,自此朝鮮君臣視皇父攝政王為太上皇。顯然一向認為自己很能編的朝鮮人認為孝莊太后肯定是下嫁了。第六,蔣良騏寫的《東華錄》,書中引順治八年(1651)鄭親王濟爾哈朗等檢舉多爾袞生前“謀篡大位”奏疏中,有“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語。就是說多爾袞跑到了后妃居住的後宮,非常可疑。在清朝,能隨意進出後宮的只有兩種“男人”,一個是當朝皇帝,一種是“去勢”的太監,連皇子給親孃請安,都要先行通報,走設定的線路,而且還要隔簾而見,不到妃嬪年滿五十二歲,不許掀開簾子。大家看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允禛和允禵(允禎)去給德妃請安時,德妃和兩個親兒子還要隔著簾子說話,雖然她命令小太監撩起了那個“勞什子”簾子,但她那是違制的。

而書中所說多爾袞這個“皇父”自己跑到後宮去了,就有淫亂後宮之嫌,和誰淫亂呢,布木布泰唄。第七,王府居於皇城之內。最早睿親王的攝政王府位於今天北京南池子普度寺(普渡寺,明代為太子居所),在皇城東安門之內,離紫禁城東華門咫尺之遙,而這是其他王府萬萬比擬不了的,皇城之內多為皇家園林和帝王私廟,以及皇帝的服務機構,絕對不會允許誰家的王府設在皇城裡面。而在普度寺(原攝政王府)大殿門後右側地上有一個圓形的坑,傳說這是個“暗道”,直通後宮,他私下從這個暗道進宮與嫂子孝莊私會。第八,女真之前有兄死嫂嫁叔,父死取繼母的婚嫁傳統,前文咱們已經介紹過了,這裡不再贅述。

第九,葬於東陵風水牆外,大概意思是因為太后嫁給了多爾袞,死後沒面目再見皇太極,所以囑咐康熙皇帝,她死後別埋在盛京昭陵,就近葬在東陵,而且丟了皇家臉面不能進風水牆。第十,電視劇《孝莊秘史》。…………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這個證據了,什麼在早就牽手於草原啊,什麼兩人早就暗戀對方啊,什麼草原騎馬你追我趕啊,什麼你是風兒我是沙…………在皇太極死前有據可查的多爾袞和孝莊見面次數總共也沒超過三次(歷史記錄的是正事場合,打個麻將什麼的就查不著了)。另外還有什麼孝莊陪著多爾袞放鷹遛馬,兩人共進“燭光晚餐”,這些不靠譜兒的例子咱們就不舉了。

綜上的“證據”來看,除了第八條也就是咱們開篇所說的問題,還是有必要說一說,其他“論據”不是民間謠傳,就是沒有確鑿證據,至少聽著就是牽強附會。關於第九條,真正的歷史是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太皇太后的確囑咐過孫子康熙皇帝玄燁不要把自己送往盛京昭陵安葬,輔佐兩代幼主,經歷過四朝帝王和那個天下紛爭時代的她,原話是:“太宗的山陵奉安已久了,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吧。”但“太后下嫁”隨著學者在史海中不斷的翻找,也許會有新的證據,兩人在私下有沒有“周公之禮”也不得而知。

但站在多爾袞的角度上來說,即使太后想嫁,估計多爾袞也不想取,在入關後已經成為名譽“皇帝”,而不再是部族酋長的多爾袞,何必再幹這種被人詬笑的事情呢,對國家的形象,對皇帝的顏面,對太后的“貞潔”,對自己的威望來說都得不償失,他雖好色但他的妃子福晉有的是(他的確妻妾成群,而且民族很多)。所以設身處地的想,絕不會幹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讓人猜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