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非常想不通,中國五千年王朝史,為什麼卻沒保留王室呢?

西方人非常想不通,中國五千年王朝史,為什麼卻沒保留王室呢?

封建帝制在人類歷史上存在範圍最廣、存續時間最長,從東方到西方,但凡有大規模文明存在過的地方都出過帝王,中國更是其中之最。

中國的封建史綿延了幾千年,可謂波瀾壯闊,精彩分層,比任何其他國家更悠久、更輝煌。有趣的是,近一兩百年間,各種新興的政治體制在工業發展和社會變革下火速興起,取代了皇權,諸多發達或不發達的國家仍然都保留著王室。

近的有泰國、日本、柬埔寨、尼泊爾,遠的有英國、沙特、瑞典、摩洛哥等等等等,而中國,這個帝國中的王者偏偏完完全全取消了皇室。西方人不禁疑惑,中國為什麼如此徹底地擺脫皇室,中國人不懷念自己輝煌的王朝史嗎?

西方人樂於講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中國人講修身克己、有容乃大,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使得西方人將中國人的恭儉視為一種卑懦的姿態,不瞭解中國的歷史與現狀。

常常提出中國人為什麼沒有信仰之類的問題,關於西方人疑惑中國不保留王室的原因很多,要從中國特殊的文化、政治、民眾特性、歷史發展程序講起。

西方人非常想不通,中國五千年王朝史,為什麼卻沒保留王室呢?

馬丁·雅克

中國以儒、道、法文化治國,西方學不來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曾這樣形容:

中國是一個文明偽裝成的國家

。縱觀中國五千多年曆史,皇權統治始終遵循我國特有的文化,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治國理念和主張。

秦朝主推法家,漢、宋、清尊崇儒家,唐綜合儒、道、法三家之長,元、明兩朝推程朱理學……王朝更迭從表面上來看是掌權者的交替,實際上也蘊含著治國文化導向的轉變。

總體而言,方針策略在變,文化宗旨不變。經典的治國理念和思想精神一面不斷打磨、完善著一套政治管理體系,一面隨著《孔子》、《老子》、《韓非子》等文化作品廣泛傳承下來,千百年修正互補,在國人心中形成了大融合。

先賢留下的偉大哲思和豐富的歷史經歷使中國人民產生了強大的包容性和接受度,因而只要國家在執行、民生不受影響,無論皇室統治、政府統治還是團體統治,人們都很容易接受和適應。中國人講究

“舍”與“得”

,安康生活之下,徹底地放棄皇室並不奇怪。

西方人非常想不通,中國五千年王朝史,為什麼卻沒保留王室呢?

中國皇權有著絕對的權威,神權、貴族靠邊站

中國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便有了根深蒂固的“大一統”觀念,從君主到平民都追求統一。因而統治者始終如一追求獨掌大權,軍政一體,治國理念和方針可改變,皇權地位卻必須始終強大且唯一。

在受到神權、藩王等外部勢力挑戰時,皇權會進行打壓、削弱,收攏權利,以保證自己的絕對權威,保證不產生政權分裂,時不時就會有削藩、打壓宗教事件。

如此強大的政權不可能甘居人下,也不可能與其他政治體制並存,要麼掌控一切,要麼毀滅,因而在推翻帝制、建立新時代政權時,皇權註定要隕落殆盡。

相比之下,西方的王室卻沒有這樣的凝聚力和強勁職能性。西方民眾的信仰從宗教而來,先有神權,後有政權,講究“君權神授”,歷史上很長時間最高權力都由教皇把控。

相較於中國政府緊縮的統籌、治理能力,西方王室的職能顯得鬆散、有限,地方管理都分封給了公爵、貴族。

在神權和貴族勢力的先後擠壓下,西方王室的力量顯得薄弱,很容易被邊緣化、空心化,成為華麗、無害的擺設。這種無害的王室並不分攤太多權利,只是一種精神象徵,因而可以與執政政府和諧並存。

西方人非常想不通,中國五千年王朝史,為什麼卻沒保留王室呢?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多少中國王朝被平民掀翻車

秦以幾代帝王韜光養晦,培養了百萬雄獅,最終在嬴政率領下大殺十方,一統天下,可謂輝煌至極,但僅僅傳了一代就因暴政被反抗的起義軍推翻。

陳勝吳廣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成了平民反抗皇權的旌旗,每逢朝廷墮腐、刑法殘暴、民不聊生,那些生活在底層、備受壓迫的平民便會抬頭望一眼這面旗,拿出拼死一搏的精神去撼動高不可攀的朝廷。

東漢的黃巾起義、唐末的黃巢起義、元末的朱元璋起義,清末的天平天國運動……中國歷史上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多不勝數,諸多王朝都是被平民推翻的。

與將宗教作為精神信仰、將王室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西方人不同,中國的“天子”是天地之子,承天命,負責為民眾帶來幸福安康,本質上是為千千萬萬百姓服務的人,朝廷則是維護國家運轉的行政機構。

因而中國人不認為執政者是不可褻瀆、不可推翻的,極限條件下的起義和反抗完全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

西方人非常想不通,中國五千年王朝史,為什麼卻沒保留王室呢?

當皇權失去應有的德行,便不配再行使權力,而有能力給人民帶來福祉的,無論什麼身份都能得到認同。因而最後一個腐朽王朝被推翻、新的優越模式漸漸形成時,人們的信仰沒有崩塌,並不那麼懷念“大清”。

中國執政者信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東漢末期,劉氏皇親紛紛跳出來舉前朝大旗稱帝;明朝覆滅後,“反清復明”被前朝餘黨喊了一百多年。

中國歷史中這種遺患比比皆是,因而新的執政者上臺後,為了樹立權威、保證政治穩定,常常會對前朝的餘黨進行清剿,以免,留下長期禍患。

中國人深諳人類貪婪、好鬥的秉性,潛意識裡迴避幾股力量絞殺給平民帶來的風險,因而只能形成統一的政權。兩權並立或多股勢力擠兌的政治模式很難在這片土地上長久生根,穩定發展,所以王室和執政政府不適合同時在中國分立存在。

西方人非常想不通,中國五千年王朝史,為什麼卻沒保留王室呢?

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送走給國人留下傷痛和屈辱的皇權,不遺憾,甚至有點大快人心

上個世紀,中國萬里焦土,死傷無數,差一點淪落成殖民地。龐大腐朽的清政府在百年間難堪而死,底層民眾拿起刀槍。

人民戰鬥趕走了列強,人民戰鬥止息了內戰,人民戰鬥重拾河山與安寧。最終的安定團結不是妥協和調劑得來的,而是在各種異常痛苦的革命中成就的。

建國後,中國推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和階級革命,免除舊俗、舊務,收繳土地、錢財,平均分配資源,沒有地主、沒有富農、沒有豪商、沒有享受特殊待遇的權貴,連曾經的溥儀皇帝都與尋常人一樣工作生活。

西方人非常想不通,中國五千年王朝史,為什麼卻沒保留王室呢?

一系列的革命在短時間內抹平了一切階級隔閡,形成了一種空前平等的環境,隨後,人們在慢慢發展富裕的過程中重新找到平衡。

西方多數國家並沒有經歷過這樣徹底而痛苦的革命,只是順從歷史發展將王室與體制調和到了一起,各司其職。

王室對於西方一些國家象徵著輝煌與榮耀歷史,是國家的門面,但清末皇室對中國來說卻代表著恥辱和不堪,所以即便人們生活漸漸富裕起來,有了架個門面皇室的能力,也不會想將曾經的恥辱供上高堂。

中國人普遍有著寬泛的包容性和接受能力,民眾有著與時俱進、擇優從之的優良傳統,不拘泥於舊俗,更樂於著眼將來。

本質上來說,生活在怎樣的體制和環境中對於中國人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安穩、富足、幸福。文化與歷史決定了一個民族的特性,顯然中國與西方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陣營,國外一些人提出的奇葩問題常常讓我們想起魯迅那句“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吵鬧”。

但換個角度去想,有時候不是一方的行為不可理喻,也並非另一方的疑問愚不可及,而是因為沒有了解,所以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