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中自有日月天”為何古代道士喜歡隨身帶著葫蘆?

《太霄琅書經》稱:“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

道士作為道教文化的傳播者,在度己度人的同時也在傳播著傳統的中華文化。在現代社會的今天,道士們依然是身著青衣道袍,簡單樸素。從古至今道士們都喜歡隨身攜帶一些物品,本期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一種——葫蘆,聊一聊葫蘆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壺中自有日月天”為何古代道士喜歡隨身帶著葫蘆?

葫蘆在古代又被稱為“匏”,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匏:“從包從誇,聲包,取其可包藏物也。”葫蘆被人們當成一種儲藏物品的器皿。葫蘆的諧音為“福祿”,其植物的根莖又叫蔓帶,諧音為“萬代”,合在一起就是“福祿萬代”,是吉祥的寓意。因此,葫蘆一直受到古人的喜愛。

“壺中自有日月天”為何古代道士喜歡隨身帶著葫蘆?

葫蘆是如何跟道教有關聯的呢?這要從一個神話故事說起,根據晉代道教名家所著的《神仙傳》記載,據傳說在汝南有一位名叫費長房的城管,他注意到有一位叫壺公的老翁,行跡十分可疑。每天這位壺公都會帶著一個葫蘆來市場賣藥,他賣的藥非常神奇,病人吃完就可以痊癒。壺公樂善好施,將所得到的錢財大部分都分給飢寒的窮人,自己只留少許。每天日落之時,壺公會跳進葫蘆,消失不見。這讓費長房大為驚奇,而且只有他一人能看到壺公消失,費長房覺得這是仙緣,想拜他為師。費長房每天殷勤伺候壺公,壺公被他誠心打動,告訴他等三更之時找他,並讓費長房跟他一起跳入壺中。二人進入壺中才發現,原來小小的葫蘆之內大有天地,只見一片仙宮世界,瓊樓玉宇,簡直就是洞天福地。

另外在《拾遺記》中,更是將道教神話傳說中的仙境描述為“壺天”,據說在大海中有三座仙山,第一個叫方壺即方丈;第二個叫蓬壺即蓬萊;第三個叫瀛壺即瀛洲。這三座神山也被稱為“三壺”,道教的仙境被寓意為“壺中日月”。

“壺中自有日月天”為何古代道士喜歡隨身帶著葫蘆?

這在很多的古代詩詞中都有描述,壺中日月成為很多文人墨客詩中的名句。道教徒李白寫有“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自有日月天”;“壺中日月存心近,島外菸霞入夢清”等關於葫蘆與道教的淵源。白居易寫有“誰知市南地,轉作壺中天”。元稹的“壺中天地乾坤外,夢裡身名旦暮間。”等等諸多讚美葫蘆的詩句。

“壺中自有日月天”為何古代道士喜歡隨身帶著葫蘆?

道教的很多神仙及道士都以隨身攜帶著葫蘆的形象出現。藥王孫思邈不但是道教敕封的一位藥王,同時也是民間百姓崇敬的醫者。不管是上山採藥還是濟世救人,孫思邈總會隨身帶著葫蘆,因此人們也把孫思邈治病救人譽為懸壺濟世;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煉製的九轉金丹就是用葫蘆裝著的;八仙之一的鐵柺李也總是腰裡彆著一個大葫蘆,葫蘆裡既存著美酒,又有救人的仙丹妙藥;南極仙翁也是隨身攜帶的也是葫蘆,葫蘆不但裝著靈丹妙藥,也是一種長壽的象徵。

“壺中自有日月天”為何古代道士喜歡隨身帶著葫蘆?

道教認為葫蘆能吸收天地間包括煞氣在內所有的氣。所以葫蘆也有驅邪避禍之效,不但能作為道教的一種法器,同時也可以掛在房中作為風水擺件,寓意福祿雙全,吉祥如意。

葫蘆雖小,卻被道教賦予各種美好的含義。

瞭解更多道教文化,歡迎大家的關注。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