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學記》: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玉石沒有雕琢,便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學習,就不能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

我們今天開始學習《禮記·學記》,這是《禮記》第十八篇,主要記述了關於如何學習的事。當然現在學生學習了課本知識,還要到課外輔導班學習更多,來讓自己更優秀。有關部門就說要給學生減負。我記得一個學霸出來的科學家就說,怎麼能讓減負呢?這兩年,世界數學競賽,中國竟然沒有拿到一等獎,還不是因為減負的造成的,想想,果然學霸說話就是霸氣啊!

《禮記·學記》: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儘管有味美可口的菜餚,不吃就不會知道它的美味,有高深的道理,不學也不能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了,就知道什麼地方有不足,透過教學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什麼地方有困惑,才能透過努力而強大起來。所以說:"教學相長。"《兌命》說:"學習才只學到了一半知識。"

《禮記·學記》: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這個很多人都應該有體會吧,特別是老師,給學生教課,收穫最多的還是老師。所以說,透過學習,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反省自己,看自己什麼地方做錯了,改正過來,繼續進步。透過對別人的教導,才能發現自己的困惑。知道困惑在哪裡,然後就能真正去找原因,下功夫努力讓自己強大起來。

這些可以運用到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特別是現在的孩子難管,很多家長頭疼。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有位父親就說自己管孩子,孩子不聽還反擊自己,他就問,孩子這樣該怎麼做。其實,教導孩子也是給家長一個機會去反省自己,什麼地方是不是做得不夠好,還不夠讓孩子信服自己。這樣,就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找出自己的問題,你希望孩子不要做到的,就自己先不要去做,希望孩子成長的地方,就自己先去做到,這樣孩子才能信服,孩子信服了,教導自然而然就簡單了。

《禮記·學記》: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子曰:"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

孔子說:"百姓把君主當作自己的心,君主把百姓當作自己的身體。心強大了身體才會舒坦,心嚴肅了,容止才會恭敬。心喜歡什麼,身體也一定會安於什麼;君主喜歡的,百姓也一定會喜歡。

這就像老師和家長教導孩子的一樣,孩子都是以老師。家長為榜樣的,很多人卻希望透過武力解決問題。放在現在社會怎麼可能,孩子分分鐘不聽話,而且還會越管教孩子越逆反。就是因為管教孩子才是自己需要成長的地方,只有自己變得更好,更努力了,孩子才能明白你的意思,才能跟你一起變得更好,而不是和孩子對立起來,讓後面的工作更難進行。心喜好什麼,身體就安於什麼。家長喜歡什麼,孩子才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所以,家長的責任不可謂不重大啊!只有知道困惑在哪裡,也就能知道什麼地方需要改變,改變了後,也就更強大了。所以說:"學習了,就知道自己不足之處能夠反省自己;教育別人了,就知道困惑在哪裡,就能夠透過改變讓自己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