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好脾氣,如今為什麼變得越來越暴躁

你有沒有這種感觸,隨著年齡的增長,脾氣居然也跟著增長。按照常理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應該對很多事情看開才對,但是結果卻截然相反。從一開始的可以有度控制的好脾氣,慢慢就變成了因為一件小事就一觸即發的壞脾氣。我們也經常在反省自己,提醒自己,但是,事情到了眼前,就是控制不住。當初不發脾氣的承諾,最終也變成了泡影。

其實,遇到這種情況,並非罕事,如果你能明白,人類本身就是一臺生物機器,各功能本身都是可以得到某一方面的垂直升華和凝華的。就好像思維,越用越聰明,越不用,越遲鈍,用則進退則廢。

思維是這樣,當然,情緒亦不例外。

從前的好脾氣,如今為什麼變得越來越暴躁

當然,有少數人已經看淡俗世,對於眼前的困難和危機,並不會引起情緒上的反應。目前只以大多數被俗世困擾的人群為例,從神經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過程。

什麼是威脅?什麼是困擾?我們總覺得誘惑和麻煩來自社會態勢的裹挾,當然是有這方面的因素的。但是,當大多數人面對同樣的態勢時,為什麼有些人卻能有限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呢?(人類不可能做到絕對控制自己的情緒,絕對控制自己發展的步伐)其實,主觀思維角度決定我們的自控力,問題多數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因為我們自身才是主觀的本源,所以情緒和衝動的衍生也是由於我們本身的問題。

先引用一個故事,闡述我們短時間的自控,是如何調整我們的思維的。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裡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譁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

孩子的吵鬧就猶如外界的困擾,而老人仿若我們自己,透過思維轉換擺脫目前的困境。當然,我們也不是老人,因為我們每個人可能會下意識的發火,驅趕吵鬧的孩子。

短時間的冷靜自控,完全可以讓我們的身體進入一種平靜思考的空間,讓我們避免衝動行事,讓我們深思熟慮想辦法或者微笑著面對和接受這種結果。

比如你在隨著擁擠的人流擠入地鐵,由於慣性過大,其中一個人不小心狠狠地踩在你新買的皮鞋上,特別的疼。接下來,你冷靜了一分鐘,採取了坦然接受的思維態度。

但是,生活的殘酷並不是像擠地鐵這等小事。反而外界施加的壓力較為

頻繁

,而更可悲的是,我們卻較好的思維和方法來化解,進而引發情緒上的巨大波動,比如焦慮,沮喪,崩潰。不誇張地說,類似的境況太多,經常會

摧毀我們的意志力。情緒一度失控,也變得司空見慣,慢慢演變為習慣性的應激反應,即習慣性的發脾氣。

什麼是應激反應:當我們遇到某種威脅時,則會以某種複雜的方式與人腦和神經系統相互協調,保證你能迅速反應、全力出擊。

迅速反應,全力反擊。言外之意為沒有自控的時間給與思考。

原本有理智的、有智慧的、深思熟慮的前額皮質陷入了昏迷進而無法自控,應激反應的暴脾氣也就形成了。

我們意識中的應激反應,是遇到某種威脅時的應時反應,也可以稱為下意識反應,比如摸到熱水,會瞬間縮手,遇到路邊鑽出來的家犬,會下意識的躲避。我們不會浪費能量去做那些無關生死的事,而是下一秒的本能自救。

從前的好脾氣,如今為什麼變得越來越暴躁

當然,脾氣火爆的應激反應不是自救,而是對自我情緒的及時發洩進而得到舒緩。但是這些內在的衝突本身就是一種威脅,在自控力無法控制的前提下,你的本能促使你作出情緒發洩的錯誤決定。

婚姻當中,也經常出現類似的現象。生活中,因為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吵,大量的戾氣積壓在對方的心裡。某一天可能因為一個垃圾袋這樣的小事,成為了引爆怒火的引子。最後造成了雙方都成了暴脾氣。

可見,壓力是自控力的死敵,是最終情緒噴發的爆破點。

那麼,這種源源不斷的壓力能引起哪些生理和心理上的反應進而破壞我們的意志力呢?

心理:憂慮,恐懼,悲傷,無奈,失望,緊張,焦慮

生理:熬夜,晚睡,身體疼痛,睡眠不足、飲食不良、久坐不動和各種消耗能量的事情

壓力是意志力的死敵,

但很多時候,我們都誤以為壓力意味著動力,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有時,我們甚至想方設法增加自己的壓力,以此來激勵自己。或者,我們會透過對別人施加壓力來敦促他人,但是,壓力只是讓你關注即時的、短期的目標和結果,只是起一時之效,其背後對心理產生的副作用極大,可以說是一種揠苗助長的下下之策。沒有什麼比壓力更消耗意志力了。壓力和自控的生理學基礎是互相排斥的。從長遠的角度看,自控力才是保持身心平衡的最優策略,自控力輔助你的大腦擁有更廣闊的視野。

而壓力的長期結果可能導致你的脾氣暴躁。

從前的好脾氣,如今為什麼變得越來越暴躁

以上種種都是消耗意志力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向生理和心理輸入大量的意志力因子呢,就好像向身體攝入足夠多的營養物質,保證我們一天足夠的勞作。

下一次講提高意志力的方法,再見。

敬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