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外吃飯,全因死亡率上升

常在外吃飯,全因死亡率上升

2020年12月28日,智利聖地亞哥,民眾在夜晚的露天餐廳內聚餐。(視覺中國/圖)

外出吃飯對在城鎮生活的人來說是件極為普通的事情,可以節省出做飯的時間。但如果經常在外面吃會怎樣呢?一項基於美國社會的長期調查顯示,這可能意味著全因死亡率顯著提高。

最近,艾奧瓦大學流行病學系的研究人員在《營養與飲食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釋出了關於外出就餐健康風險的相關探索性證據。相比那些每週在外吃飯少於一餐的人,每天在外吃兩餐及以上的人全因死亡率高出49%。研究者認為,頻繁地外出吃飯與全因死亡率升高顯著相關,從公共衛生視角來看,外出吃飯的健康風險應該受到人們的關注。

這項研究釋出於2021年3月,利用了美國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的相關調查資料,初始的參與者可以追溯到1999年,最長隨訪時間超過16年,中位數的隨訪時間也有近8年。共有3萬多個20歲及以上的人參與到這項研究中,報告了自己在外吃飯的頻率,以及健康狀態、社會經濟地位等人口統計資訊。最終共記錄了2700多個死亡案例。在調整了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等大量變數後,得出了相關的風險結論。

外出吃飯這一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為什麼會伴隨死亡率升高呢?與在家吃飯相比,關鍵很可能在於吃的東西。在美國社會,雖然外出就餐可以吃到高品質的健康食物,但有證據顯示,快餐和超加工食物仍然在外出就餐中佔據相當大的份額,並因此提高了相應的健康風險。超加工食物是指經過多次加工的食物,由此可能會導致鹽多、糖多而維生素和纖維成分較少。比如常見的快餐搭配,炸雞塊等各類油炸食品,以及碳酸飲料等。

因為觀察研究尚且不能得出因果關係,外出吃飯的人死亡率更高,這背後的原因還只能推測。除了外出所吃食物的營養特點外,研究人員還考慮了食物中有毒化學品含量更高的可能性,以及外出就餐背後其他生活方式問題,例如工作壓力過大,忙到只能在外面吃,顯示出外出吃飯這一行為背後可能潛藏的多種風險因素。

其實,不光是死亡率風險升高的問題。對於外出就餐,既往已有證據顯示,相關行為是超重和肥胖的一個風險因素,特別是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而最新研究不僅研究了外出就餐與全因死亡率的關係,還研究了其與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發現相關死亡率風險也有所升高。

不過,對健康飲食的理念和知識不太瞭解的人可能很難理解和接受這種風險。畢竟吃飯這種事情太過於平常,而且是每天的必需事項。然而,區別於交通事故可以立刻造成人身傷害,來自飲食和環境的健康風險短期內往往不能察覺,但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很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透過某些疾病表現出來。

比如中式的鹹魚,早在2012年就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認定為1級致癌物,2018年,加工肉和紅肉分別被評估為1級致癌物和2A級致癌物。1級致癌物是指有確鑿的證據顯示對人類具有致癌性,2A級致癌物是指基於仍有限的證據顯示很可能對人類致癌。65℃以上熱飲也屬於2A級致癌物,對於長期喜愛喝熱水的人來說,類似來自飲食習慣的風險恐怕很難察覺。

而從各地飲食差異的角度來看,考慮到最新研究是在美國社會,相關結論也僅能作為參考。比如同樣是外出吃飯,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研究過當地兒童在傳統餐廳、快餐店、小吃店等不同型別地方吃飯的行為與他們體重的關係,發現在小吃店吃東西的兒童風險最明顯,比沒有在這吃的,肥胖風險高出21%。

在中國外出吃飯的健康風險自然還要取決於中國的外出飲食習慣。雖然很少有長期研究將中國人外出就餐與死亡率風險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的證據。但2019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的研究人員曾利用外賣平臺數據分析過網路訂餐的情況和相關的營養情況,發現肉類食物佔比非常高,純肉類食物就佔到了整體外賣量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只吃外賣的話,高油、高鹽、高脂肪等飲食健康風險其實也很高。

而考慮到最新研究的證據,外出吃飯的健康風險,可以透過相關的公共政策來降低人們的健康風險。比如加強對外賣等餐飲行業食品安全的監督和管理,餐飲行業經營者應重視飲食健康,推出更健康搭配的食物,並做好相應的健康提示。特別是對於外出吃飯的人自身,如果外出吃飯是難以避免的,那麼個人至少應該有意識地對自己的飲食內容有科學、健康的安排,不能只圖快和省錢,也應該考慮下健康。

不幸的是,根據最新研究資料,經濟因素確實可能加劇外出吃飯相關的健康風險,對於家庭收入較低的人來說,頻繁外出就餐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係更強。這可能是因為家庭收入影響了人們所吃食物的品質,收入更高的人相對來說會吃得更健康。

即便如此,掌握一些基本的健康飲食注意事項仍然是必要的,這樣在外出吃飯時至少可以儘可能讓自己的食物搭配更健康。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首要一條就是食物要均衡多樣,以穀類為主,肉類攝入要適量,特別是肥肉和臘肉等加工肉要少吃,優先選擇吃魚肉和禽肉,避免經常高鹽、高油的飲食習慣,與此同時,多吃蔬菜、水果等。

需要指出的是,類似針對外出吃飯行為的健康風險研究相對較少,與全因死亡率和特定疾病產生關聯的研究就更少,加之相關資料均由參與者自我報告,且對隨訪期間飲食習慣的變化無法細緻地把握,因而資料仍存在不少侷限,相關結論仍有待更多研究去驗證。對於不同飲食文化、不同食品安全質量環境的社會,結論很可能也會有所區別。

而無論外出吃飯行為本身的健康風險情況如何,吃得健康都是一件要緊的事情,相關飲食原則即便是自己在家做飯、吃飯時,也值得結合自身實際經常地遵循。

南方週末記者 王江濤

本文來源:南方週末